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变

浅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变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变喻嘉乐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基本特征是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大师汇聚、学生素质一流、办学特色鲜明、国际化程度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共同推进是形成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浅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变_社会责任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浅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变

喻嘉乐(1)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基本特征是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大师汇聚、学生素质一流、办学特色鲜明、国际化程度高。世界一流大学不光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对于人类文明发展也起到引领作用。从规模上来看,既有数万人规模的一流大学,也有小而精的一流大学,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过去几年的学生人数仅在两千人左右;普林斯顿大学也不过六七千人的规模。虽然规模很小,但它们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几乎所有一流大学都有文理学院,都有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以数理化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学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共同推进是形成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只具有某种技术性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情操、高尚人格,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如美国大学和高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明确体现在高等教育目标中,突出强调人文社科素质要求。美国教育部部长卡瓦佐斯在20世纪90年代论述美国高等教育的六个目标时明确指出:“确保所有本科毕业生能够逻辑明晰、语法正确地撰写论文,并且掌握世界历史、地理和文化基础知识。确保所有高等学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现象具有分析批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所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就强调学生对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认知的必要性,该学科设置的六大类课程是每个哈佛学生必选的科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与社会,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大都具有文理兼备,多学科、多专业共存,相互支撑、补充、渗透、融合的特点。数百年来剑桥大师辈出,它虽侧重自然科学的教学研究,但文科同样名冠天下。在剑桥大学所覆盖的学科中,属理科性质的系、部32个,文科性质的33个,比理科还多一个系部。哈佛大学在科技发展上走在全美甚至全世界的最前端,同时又是美国政府制定国内外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思想库,是各种学术流派和政治主张十分活跃的场所。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尼尔·陆登庭曾指出:“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形象是学校各方面素质的积聚,是整体实力和潜力的体现。如果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大学能够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扩大学校声誉,提高生源质量,更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同时还有利于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从而塑造更好的社会形象。

(三)创造巨大的精神文化价值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自然科学是一种客观的陈述,它回答“是什么”,而人文学科要回答“应当是什么”。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全社会的教育中心,而且是全世界高雅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的象征。这样的大学,就能赋予大学生以深刻的历史感和文明感。

二、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在经历了近30年经济持续发展之后,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转型,即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在这一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大量新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需要解释,大量新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需要解决,这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十二五”期间,全球性的全面反思,国内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的经济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以消除经济社会转型障碍为目标的体制改革,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是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各大国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国际安全形势更趋复杂,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大大增加。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动,需要我们密切观察、深入研究。

二是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往往凭借知识的载体首先通过大学传播进来,各种政治思想倾向的代表人物也都希望利用大学的阵地施加其影响,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三是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的同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所滋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时有出现,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

四是互联网发展的大众化、媒体化、数字化趋势更加凸显。随着互联网技术门槛的不断降低,网民群体加速向普通大众发展。互联互动、即时传播、共享共用的特征,使互联网的媒体功能日益凸显。互联网普及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数字化生存”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三、树立责任意识,强化价值导向,提升服务质量

首先,在服务理念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当不断增强主动性、强化导向性,逐步实现从被动适应性合作向主动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的转变。在以往的观念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它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紧密。但这并不意味这哲学社会科学无法将服务国家战略、应对社会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纳入自身内在的思考。在当前新形势下,科研管理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同样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驱动力。对于我们当前所从事的改革和其他各项事业、所面临的社会转型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人文社科应该有引领性的思考,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思想指导和参考。

其次,在服务要求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积极整合资源,鼓励人文社科一线工作者和工作团队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同时管理工作者应当坚守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核,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承担项目、争取经费不是成为服务社会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产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成果,特别是注重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再次,在服务模式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有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发扬人文社科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推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鼓励人文社科工作者走出书斋,针对当前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努力构筑大平台、培养大团队,逐步实现从个体或小团队的自发合作为主向自发合作与学校有组织的合作并重转变。积极促进从学校的层面上对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整合,瞄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战略谋划,充分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联合攻关的创新团队,提高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

最后,在服务目标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构建新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长期战略合作并重转变。特别要努力建立起长期性的战略合作,通过长期的社会服务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管理工作不是一味地上传下达,而是要发挥培育、引导、协调和帮助的作用。科研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只有成为一个学者,才能与专家对话,服务好专家;只有加强学习,努力把握科研动态和学术前沿,才能对项目、课题进行甄别;要把管理当做事业来对待,积极研究管理系统的布局和合作机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权益和诉求,寻求管理工作的规律,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在今天,只有以社会责任感为己任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才可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去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与实践齐发展。

【注释】

(1)喻嘉乐,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