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研究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研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研究吕胜利“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研究”是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3BJY065,课题负责人吕胜利。因此,对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研究_学苑英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项目精选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研究

吕胜利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研究”是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3BJY065,课题负责人吕胜利。课题组主要成员吕晓蓉、吕晓英、郑慧娟。课题最终成果为专著——《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拟研究》(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主编吕胜利,全书25.5万字。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大,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尤其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同时大都是贫困地区。如果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和改善,不仅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会使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将成为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为全社会持续地提供优良的生态服务功能将成为这些区域的主体功能,并同时对已有的环境政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我国有不少关于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成果问世,但是系统地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是当前国内研究的薄弱环节。因此,对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一是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进行系统地归纳和理论分析;二是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相融合,以典型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地区或工程为背景,建立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政策模拟研究,回答“经济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协调发展,以及协调发展的效益如何”等问题;三是在经济机制理论和动态模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政策新的要求,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篇,共十一章。

1.机制篇(第1~7章):(1)对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和机制等概念作了分析和界定;对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经济机制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以及实施的重大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及存在问题作了介绍和分析。(2)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活动的目的、途径和实质的分析,进一步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动因、主体、保障、条件、手段和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利益驱动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经济约束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和协调发展机制并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价值和自然资源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2.模拟篇(第8~9章):(1)依据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和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以石羊河流域为背景,建立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综合治理的方略开展了动态模拟,在对1990~2005年跟踪模拟的基础上,展示了2006—2020年期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十大趋势,概括了6条结论,提出了6条建议;(2)以甘肃南部天然林区为背景,建立林龄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动力学模型,对2000—2050年期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直接使用价值、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及价值的增量指标和费用进行了动态模拟,并对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的绩效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7条政策建议。

3.政策篇(第10~11章):(1)首先对经济政策、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政策和政策工具等基本概念作了介绍,然后对环境政策和农业生态环境政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对我国的环境政策进行了回顾和评价。(2)结合把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政策的设计目标、原则和核心问题。最后从尽快颁布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西部重要生态功能区自我发展能力、改革和完善对西部生态功能区的绩效和政绩考核办法、扩大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和建立环境社会制衡机制、做好重要生态功能区农村人口向外转移工作、保障西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政策建议。

(二)主要观点

1.针对目前对“生态环境”一词广泛使用而定义不一的状况,提出“把由生态系统组成的这部分特有的环境,称之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2.认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动因来源于国家整体或区域、个人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其主要途径是农业生产规模的变化或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和主要功能的转换。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对原来遭受破坏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保护,逐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增强环境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其本质是一项从国家或区域、个人的角度对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过程,是以影响和损害生态环境恶化的西部地区、流域上游地区及参与群众的经济利益为代价的。同时其他地区和群众不用付费便获得了更多更好的环境利益。因此,调整利益关系,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实施的个人和地区进行生态补偿,是农业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生态补偿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活动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二是个人和地区丧失的发展机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此,不但要增强对西部生态主体功能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的资金投入,而且还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方面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3.认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是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活动实施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制约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服务功能提高的作用过程及协调运行机能。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活动的目的、途径和实质的分析,进一步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动因、主体、保障、条件、手段和原则等方面,提出并系统地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利益驱动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经济约束机制、利益激励和协调发展等经济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

4.认为外部性、公共产品和自然资源价值原理,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三大理论基石。外部性内部化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和环境经济学基础;公共物品属性是生态补偿政策途径选择的公共经济学基础;自然资源环境价值原理是生态补偿的价值基础和确定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

5.从系统价值观认为“价值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特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或系统与其有机组成部分之间所产生的对系统的存在、进化或发展有意义的相互作用过程”。认为“自然价值是人类或者当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作为系统看待时,他们与其环境之间,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系统与内部构成之间所表现出的对人类或系统整体的存在、发展具有意义的相互作用过程”。

6.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其呈现恶化趋势,在国家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存在着必然性。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发展水平是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持续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7.要克服生态环境改善过程中的激励不相容必须有一套激励相容的政策措施,需要从经济和制度两个层面激励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实施主体。

8.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原则。动态模拟是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借助体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机制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各种政策和方略实施的效果进行前瞻性研究,进而提出有助于改善系统行为的可行建议。

9.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一是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是同时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制度根源。

10.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将出现十大趋势,需要把握四个问题、采取六项措施。

11.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大型生态工程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估,应采用“有无对比法”,用增量指标作为评价依据。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对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价值一般和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探讨,以及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机制的理论研究,有助于丰富相关理论的探讨,同时为实施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和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提出的政策建议可供有关部门参考。在国内首次创建的西部内陆干旱区流域综合治理的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在同类地区的流域治理研究中借鉴和应用。在国内首次研制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动力学模型,以及森林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森林生态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模拟研究和工程评估。

(二)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效益:阶段性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1.阶段性成果被甘肃省委、省政府采纳(见附件: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证明材料):

(1)2007年3月,刊登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主办《要论与对策》(2007年第6期)的论文《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被甘肃省委办公厅采纳,以《专家建议实施石羊河流域治理需把握好四个问题》为题,单篇呈送省上领导参阅。

(2)2007年4月,刊登在《要论与对策》(2007年第5期)的论文《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十大趋势》,被省政府办公厅采纳,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十大趋势》为题,单篇刊登在《信息参考》(2007年第8期)呈送省上领导参阅。

2.主要结论和建议被新华社记者写入内参(见附件:新华社甘肃分社证明材料)。

为报道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决不让民勤县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一系列重要批示,2007年4月,新华社记者采写有关民勤县生态保护的稿件时,采访了本项目主持人吕胜利,并向记者提供了有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动态模拟的全部成果电子版,记者采纳了该项成果的主要结论和建议,后在新华社机密刊物发表。

3.论文被《新华文摘》、《地理》全文转载:

刊登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2007.3)的论文《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综合治理方略的模拟研究》,分别被《新华文摘》(2007.16)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地理》(2007.6)全文转载;由此并获2007年度甘肃省社科院重要成果奖。

4.参加3次学术会议、论文被收编入论文集:

(1)2007年5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7年“中国经济论坛”学术会,论文《西北内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模拟研究》被收编入论文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展望—机遇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

(2)2006年7月参加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召开的学术年会,论文《天然林保护工程动态模拟及费用-效益分析》被收编入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

(3)2007年8月参加甘肃省科协年会,论文《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趋势及建议》被收编入论文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2007年甘肃省科协年会论文集》(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8月)

5.在核心期刊已发表论文5篇,在内刊发表论文和建议5篇(详见成果论文表)。

6.获奖情况:阶段性成果《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综合治理方略的模拟研究》研究报告

该课题2008年通过甘肃省社科联鉴定,并获甘肃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