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部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西部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西部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西部大开发,先要明确认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成因。我国整个西部地区当前存在的各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资源短缺是进行西部大开发首先遇到的严重困难和“瓶颈”条件,也是进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须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

一、西部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进行西部大开发,先要明确认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成因。在中华古老的文明史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曾经处于良好的状态。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不断的战乱、人口剧增、开垦过度及自然条件变迁等影响,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我国整个西部地区当前存在的各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水资源短缺是进行西部大开发首先遇到的严重困难和“瓶颈”条件,也是进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须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西部地区,除四川盆地和其他一些零星区域外,大部分区域都处于严重缺水状态,只是缺水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却高达1200毫米以上,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不少湖泊水位降低,水面缩小,甚至干涸,一些河流也干涸断流。地处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对水资源的利用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黄河灌区灌溉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42左右。由于缺乏有效的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生产中又采用大水漫灌的生产方式,就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还带来了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在西南地区,尽管年降水量很高,但由于山高谷深,缺少有力的水利枢纽设施,河水的利用难度非常大。同时,由于各种人为的原因,使广大山地的植被迅速减少,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与继续扩大的通过掠夺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形式形成了恶性的生态经济循环,进一步破坏了森林与土地的涵养水源的功能,也更加剧了用水的紧缺程度。

西部水资源短缺的一个突出特点和要害影响,严重影响了“生态用水”。生态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生态用水”则是生态系统存在和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自然基础。我国西部发展经济中水资源严重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激烈,进一步又挤占“生态用水”所造成的生态经济问题是十分严重的。它已经使得许多河流断流干涸,湖泊萎缩,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突出的例如位于新疆的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主河道已经比过去缩短了300公里,尉犁县以下已经形成永久性断流,致使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已经多处合拢。而同样也位于新疆的,我国西北最大的淡水湖泊艾比湖,其水面也从20世纪5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迅速萎缩成为现在的500余平方公里。此外,位于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已经干化成为盐湖或干盐湖,黄河源区有不少湖泊也已经干涸。由于“生态用水”的严重不足,甘肃省的民勤绿洲,近年来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了7万余人、1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2万公顷农田废耕,大片荒漠植被死亡,等等。

2.森林和草地植被锐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西部的人口持续增长和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是造成西部地区的植被锐减的根本原因。目前,西部地区40%以上的土地已经出现水土流失,其中以黄土高原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大约已占全部土地总面积的1/3。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问题形成明显对照的,是西部的石漠化问题也十分严重。我国贵州省的岩溶面积大,抗侵蚀的能力弱。喀斯特山区面积占该省总土地面积的73%,石漠化的面积已经达到12.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该省总土地面积的35%。

我国西部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的蓄水保水能力大大减弱,因此长江也面临着成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西北地区的森林(和草地)是西部,以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而西部的森林(和草地)植被,由于长期以来各种人为的破坏而急剧减少。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平均森林覆盖率为5%,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西部森林和草地植被的锐减,是导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

回顾我国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部地区的森林植被就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由于没有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正确经营思想做指导,各个林区都把木材生产作为唯一的重要指标,而忽视了森林的营造和保护工作。“重采轻育”的做法使得森林资源消耗过快,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形势十分严峻。例如,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大西南木材蓄积的重要基地,50年代初有林地面积为220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34000万立方米。1951~1955年,平均年采伐量不超过12万立方米。1958~1960年,年采伐量就增加到230~290万立方米,使全自治州的森林资源迅速缩减。

3.草地退化,荒漠化及沙尘暴扩展

我国西部地区的草原大面积退化,全国草地退化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其中,草地退化比例最高的是西部地区的宁夏、陕西、甘肃,退化面积达80%以上;其次是新疆、内蒙古、青海,退化面积占50%左右。目前,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远远超过了理论载畜量,成为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我国已有1/4以上的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西部7个省区,其中新疆最多,其次是内蒙古,再次为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和宁夏。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产生的主要根源。在我国西南地区,因水土流失,也出现了严重的“石漠化”,极大地限制了土地的开发利用。目前,西部地区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河西走廊绿洲边缘正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为560平方公里。西部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和沙漠的推进,给当地的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0多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相当于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内蒙古自治区乌盟后山、阿拉善盟、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河北坝上和西藏那曲等地,荒漠化年均扩展速度达4%以上。过度放牧和陡坡垦殖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以内蒙古为例,由于过牧严重,导致200万亩草场严重退化。自1993年以来,阿拉善盟连续发生沙尘暴,2万牧民成为生态难民。在黄土高原残塬丘陵地区,每年每公顷表土流失量为15吨左右,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表土流失量达120~150吨。樵采、毁林、乱挖中药材等也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200多公顷,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樵采已毁失1/3以上。新疆荒漠地区每年需燃料折合成薪柴350万~700万吨,使大面积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而额济纳绿洲的萎缩,居延海的干涸,民勤绿洲大片人工林的干枯、衰退,均是由于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大面积土地荒漠化的实例。

4.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灾害都比较频繁,主要有旱灾、洪灾、风灾等,局部地区还有地质灾害。例如,新疆、云南的部分地区地震活跃,受活动周期的影响,近年来具有频繁发生的特征。西北,除一些灌区外,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沙尘暴更是西北地区时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近年来,沙尘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快和危害加重。2000年,西部地区旱灾受灾面积1122.5万公顷,旱灾成灾面积为703.2万公顷,旱灾成灾率达62.65%;洪涝成灾面积149.2万公顷,洪涝成灾率为59.47%。具体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2000年西部地区旱涝受灾和成灾面积及成灾率

img2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

5.环境污染呈迅速发展态势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速度不快,水平不高。但工业的“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环境污染,已经呈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1999年西部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已有451951万吨,其中西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37886万吨,占整个西部地区的74.8%;西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4065万吨,占25.2%。1999年西部地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0602亿标立方米,比1993年增加21.8%,其速度大于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同期增长15.7%的幅度,如图2-1所示。

img3

图2-1 西部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年鉴》(1994、2000)。

再从西部城乡环境的污染情况来看,我国10个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西部地区就占了5个,这些城市是乌鲁木齐、兰州、重庆、银川和贵阳。西部地区的河流水质比较差,水体污染程度也令人担忧。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河、陕西省兰州段的黄河和陕西省宝鸡段的渭河,水质都已经属于Ⅳ类。这些河流的污染物主要为石油、悬浮物和重金属等,呈现无机物污染的特征,与其大量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开发有着直接的联系。

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由于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企业缺乏资金积累,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限,而污染治理的成本又高。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财政和企业自身不完全具备或难以具备环保达标的能力。再加上遍地开花的农村乡镇企业,更不具备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于是就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例如,四川省眉山县的小造纸厂所排出的废水就曾使岷江及其支流体泉河、思蒙河的水质恶化,鱼虾绝迹。其小芒硝厂所排出的废渣占用农田,也造成了土质的退化。由于环境污染,1998年眉山县万胜镇的7个村,秧苗死亡面积达到1500多亩,粮食减产40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67.3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