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摆脱贫困的方向

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摆脱贫困的方向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摆脱贫困的方向1.坚持生态脱贫的方向丹凤县自1986年开始有组织的扶贫工作,至1999年的13年期间,已经有14万多人口解决温饱脱离了贫困状态,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丹凤县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遭受严重破坏,是由于人们发展经济的错误指导思想和经济行为造成的。这就告诉人们,丹凤县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依靠发挥全县人民自己的力量来进行。

二、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摆脱贫困的方向

1.坚持生态脱贫的方向

丹凤县自1986年开始有组织的扶贫工作,至1999年的13年期间,已经有14万多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79.4%)解决温饱脱离了贫困状态,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根本上说,这是他们在新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坚持了正确的脱贫方向实现的。生态经济学的出现,是适应了当代解决环境与发展日益尖锐矛盾的需要,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依据该理论,丹凤县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子系统相互结合形成,因此其运行同时要受客观经济规律和客观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制约。丹凤县的全县贫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们在发展经济中存在着错误经济指导思想和错误经济行为造成的。长期以来人们发展经济,采取的是经济与生态对立,掠夺自然生态系统的做法,即只顾发展经济的需要,而不顾生态系统供给的可能,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使人们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其具体的发展过程是,由于人们破坏了以森林为主体,以生物多样性为内容的生态环境而贫困,随之而来的是由于贫困而不得不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越穷越砍,越砍越穷”,造成了生态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从而使人们摆脱贫困成为一个社会经济难题。针对这一成因,它的扭转首先就必须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端正人们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和经济行为,在发展经济中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给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生态环境和利用生态资源,以此作为起步和突破口,逐步扩大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丹凤县的脱贫和致富问题。丹凤县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所在的生态环境条件,指导摆脱贫困,具体认识了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从而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1)转变要靠人。丹凤县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遭受严重破坏,是由于人们发展经济的错误指导思想和经济行为造成的。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人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人作为自然的人,与其他动物没有两样,都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生物要素,参加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但是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人则是整个系统的主宰。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建设生态经济系统,左右它的发展方向。当人们在发展经济中采取正确的经济指导思想和经济行为时,系统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反之就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告诉人们,丹凤县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依靠发挥全县人民自己的力量来进行。

(2)脱贫要治山。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认为,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统一性,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也认为,生态经济系统又有自己的特性,即实践中的生态经济系统都是具体的。丹凤县生态经济系统的具体特点是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的生态经济状况是否能够向良性循环的方面转变,是丹凤县能否脱贫致富的关键。过去长期以来,该县人民由于没有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指导,严重破坏了山区植被和山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贫困。现在必须要通过治理和建设山区,恢复山区植被和山区生物多样性来脱贫,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捷径。

(3)致富要造林。森林是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重要依托。对于已遭破坏的山区,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森林及其依托存在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山区经济系统的基本资源。对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山区居民,发展林业也是使他们能够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中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民每年来逐步摆脱贫困和走向富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已经证明,大力植树造林(包括种草)是贫困山区实现脱贫,并逐步致富的现实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

(4)走“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发展路子。生态是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森林植被破坏是丹凤县贫困和继续贫困的根源。丹凤县的脱贫,首先要通过植树造林和种草,恢复山区植被,使光秃的荒山“绿起来”。其生态经济的实质是向太阳能和无机环境要效益,使原来不能被人们利用的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变成能够被人们利用的社会财富。它为人们的生存提供起码的生态环境条件,同时也为人们发展经济准备了物质资源,从而可以使人们的经济“活起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利用这些资源和积累实力扩大利用其他多种资源,就可能使人们“富起来”。这是中国许多山区脱贫致富的经验,也是中国发展林业多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

丹凤县在明确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依靠农民群众,建设生态环境,利用山区生态系统资源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其行动的实质是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下,重新建立良性循环的山区人工生态系统,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2.丹凤县扶贫的三个阶段

丹凤县以上指导思想的确立和正确扶贫方向的选择,是在自己的扶贫实践中实现的,并且是经过了一个正反两个方面经验和教训反复探索的过程。回顾该县13年期间的扶贫历程,大体来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0年上半年。主要实行“输血”性的“救济式扶贫”。由政府发给农民救济款和物品,维持生活。这种办法不能调动广大贫困农民改善生态环境,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政府的救济款物用完,农民的贫困状况依旧。

第二阶段,1990年下半年到1993年底。改为实行“开发式扶贫”,目的是变“输血”为“造血”。但是采取的做法不正确。当时主要是实行“项目扶贫”和“择优扶持”,其原意是用收入期望值较高的项目带动周围成片农民迅速脱贫致富。但实行的结果却是“扶工不扶农”(设立的都是发展工业的项目,希望获得高收入),“扶川不扶山”(所扶的条件较好的乡镇企业都在平川地区,而非贫困山区),最终的结果是“扶富不扶贫”(真正的贫困农民没有受益,他们的贫困面貌没有改变),从而使工作偏离了扶贫的方向。而这些办工业的项目,由于贫困山区人员素质过低,经济基础极差,资金、技术、交通、信息、市场和管理等条件都远不具备,因此也没有成功。一般的情况是政府给一点钱就能维持一段生产,多数是两三个月,好的半年就停产,能维持下来的只有五家,其余均已倒闭。在山区农村进行的一些“开发式扶贫”,则是盲目采取砍掉山上原有植被,重新栽植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的做法。由于是单纯的政府行为,没有广大贫困农户的积极性,新的林木没有长起来,旧的植被又遭受了一次“建设性的破坏”。这些做法后来被评论为“不是真扶贫”和“不是扶真贫”。其要害仍然是没有摆正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第三阶段,自1994年以后。丹凤县总结了前两个阶段扶贫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肯定了变“输血”为“造血”的指导思想;同时在具体做法上明确了扶贫要以贫困乡村为重点,以贫困户为对象,扶贫要扶到户;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经济脱贫,要就地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从发展有条件的种养业入手。其核心指导思想是主观上依靠广大贫困农户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态环境,客观上充分利用目前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条件,使“可能的生产力”真正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种做法从实践来看效果是好的。丹凤县从1992年以后,至1998年的6年间,贫困农户由25583户迅速减少为9120户,减少了64%;贫困人口由132460人迅速减少为36486人,减少了72%。农民的人均年收入,1993年为420元,至1998年已增加为794元,增长了89%。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把扶贫资金落实到户。前两个阶段,即1986~1994年,累计投放4640万元,到户量平均每户只有9.4元,贫困农户没有见到什么钱;扶贫款的回收率只有3.8%,绝大部分都中途流失了。实行正确的做法后,扶贫资金都直接到了农户,扶贫款的回收率大幅度提高,确实做到了“真扶贫”和“扶真贫”。

在13年的扶贫过程中,丹凤县先后使用了多种办法帮助农民解脱贫困。但是最基本的一点是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他们一直坚持没有放松,有效地控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县历年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情况见表10-1:

表10-1 截至1998年丹凤县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数量

img23

续表

img24

资料来源:陕西省丹凤县扶贫办公室。

由表10-1可见,截至1998年,丹凤县历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8.4平方公里,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在1994年以后进行扶贫的过程中完成的。1998年一年多的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85.0平方公里。该县在扶贫的过程中采取了以造林为主的改善生态环境措施,投入了1.45亿个人工日,移动了90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使全县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达到37%,一些重点治理区甚至达到了73%。在此基础上,丹凤县的森林植被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全县森林植被的发展变化情况见表10-2:

表10-2 丹凤县近年来森林植被变化情况

img25

资料来源:同表10-1。

丹凤县历年来森林遭受破坏,至1975年有林地面积已下降为只有123.12万亩,森林覆盖率下降为34.09%。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策的改变,丹凤县的森林植被逐步迅速恢复。特别是执行正确的扶贫政策以来,全县的森林植被有了更快的增长:1992年有林地面积增长为193.21万亩,1994年和1997年,迅速地增长为230.51万亩和236.76万亩;森林覆盖率,1992年恢复提高到53.46%,1994年和1997年,又依次迅速提高到63.90%和65.49%,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与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一致,丹凤县1994年以后,在引导农民脱贫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至1998年底,按逐年已经大大提高了的贫困标准,尚有贫困户9120户,36486人;有31296户贫困户和140861贫困人口已经摆脱贫困,分别占1985年原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数的77.4%和79.4%。1998年丹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0多元,粮食人均为600斤;虽然尚未达到全国平均883元和700斤粮食的标准,但已经有了极大的接近。以上数字说明,13年间该县在坚持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扶贫,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