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更进一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这一生态建设的规模在西北地区是空前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体来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发展经济中对生态资源不适当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破坏。对此,人们已经有了直接的感受。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发展经济对生态资源利用压力的急剧加大,更引起了各种影响到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危机,例如,黄河断流、长江洪水、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侵袭,等等,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从生态经济的本质上深刻认识到西部生态经济系统在整个国家生态经济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保护以及建设西部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西部地区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全国生态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拥有的各种生态系统资源,许多都具有生态公共产品的性质,它们的开发利用合理与否,对全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是长江流域的“绿色水库”,不仅为长江流域提供丰富的水源,而且调节着全流域的气候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西北地区的植被,是黄河流域的“绿色屏障”,有了它的存在,才能保护黄河流域免于风沙和水土流失的威胁。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所提供的这些生态公共产品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明确地看到了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人们也看到,保护和建设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才能使西部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更进一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开展了黄河、长江等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荒漠化治理;加强了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这些都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对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建设工程为例,它的实施范围包括了长江上游地区(以三峡库区为界)和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小浪底库区为界)13个省(区、市)的772个县(森林局)。通过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调动西北广大地区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具体组织实施长江、黄河中上游和源头地区以天然林保护、荒山荒地绿化、坡耕地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造林绿化工程,恢复林草植被,以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水患危害。这一生态建设的规模在西北地区是空前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体来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保持建设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级政府重视水土保持建设,到2000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532.34万公顷,占全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43.6%,其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区域构成如图2-2所示。

其中,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初步治理面积已达到800万公顷,增加小流域蓄水能力20多亿立方米,减少土壤流失约1.5亿吨。梯田、坝地、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和人工草地等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水量117.45亿立方米,保土量3.08亿吨,解决了330多万农业人口和56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共开展164条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69.12平方公里。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梯田、坝地、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和人工草地等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水量4.66亿立方米,保土量2.74亿吨。这些水土保持措施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1]

img4

图2-2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结构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西部地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对造林绿化,建设植被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2000年,西部地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面积为567453公顷;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面积为129200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地面积为361129公顷;退耕还林面积为518893公顷,如表2-2所示。

表2-2 2000年西部地区主要林业生态工程造林面积 单位:公顷

img5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

20世纪50~60年代,西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比较落后,70~80年代初森林植被又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了0.12~0.6个百分点。进入80年代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如图2-3所示。

img7

图2-3 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变化

3.荒漠化防治

到2000年,西部地区治沙工程造林面积达到178010公顷,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等西北省区,如表2-3所示。在此基础上,宁夏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0年代初的165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26万公顷,减少了23.6%。陕西省榆林地区建立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有40万公顷的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南移流沙被遏制,沙丘平均高度降低了30%~40%,年沙暴日数由50年代初的66天降低到目前的24天。

表2-3 2000年西部地区治沙工程造林面积及比例

img8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

4.草原建设

近年来,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上中游等广大牧区,通过实施草地牧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西部地区在草原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工程措施包括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地改良、围栏封育、轮牧、治虫灭鼠等。国家为西部天然草原植被保护与建设工程投资2亿元,在内蒙古、新疆等西部省区建立了30个天然草原植被保护与建设工程试点项目,通过草场改良、围栏封育增加草地植被、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国家为牧草种子基地建设工程投资4亿元,在西部和北方省区建立5个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基地,18个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以满足全国,首先是西部生态建设和草原建设的种子需要。我国《草原法》颁布实施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西部省区相继制定了《草原法实施细则》和《草原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一些重点地(州、盟)和县(旗)出台了相关决议、决定和办法等,为制止破坏草原行为,调解和处理草原纠纷,促进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法律法规依据。草原建设对增加西部地区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