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央视新闻评论员为对象的分析

以央视新闻评论员为对象的分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我们将中国电视台新闻评论的开端追溯到1979年,但央视正式建立新闻评论员机制却是在近年。2009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改版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新闻评论员机制,把新闻评论员归属于新闻中心评论部。通过近四年的经验积累与在媒体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央视新闻评论员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央视新闻评论员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与个人魅力。
以央视新闻评论员为对象的分析_为时代留声:电视新闻评论员研究

当前,中国由“传播”时代进入了“解读”时代,新闻评论不仅提高了电视新闻的专业化程度,也使得各类新闻栏目具有立体效应,成为电视节目中的旗帜和灵魂,而中央电视台则走在各级电视台的前面,成为改革的排头兵。

前文我们阐述过,中央电视台于1979年开始着手成立一个兼具新闻性与政论性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就是1980年开播的《观察与思考》栏目。虽然我们将中国电视台新闻评论的开端追溯到1979年,但央视正式建立新闻评论员机制却是在近年。2009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改版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新闻评论员机制,把新闻评论员归属于新闻中心评论部。这是央视深化新闻改革的全新举措,有别于以往以嘉宾为新闻评论员的模式,特别是特约评论员的亮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央视以其国家级电视台的社会资源,拥有众多具有经验与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邀请他们加入新闻评论员的队伍。比如在凤凰卫视和央视都担任过新闻评论员的宋晓军。目前,央视建立了一支为受众喜爱的评论员队伍,如白岩松、杨禹、吴晓波、周庆安、马晓霖、王志安、张召忠、宋晓军。

通过近四年的经验积累与在媒体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央视新闻评论员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央视新闻评论员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与个人魅力。这些新闻评论员在电视荧幕上以一种轻松、平静且侃侃而谈的方式,把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以独特的讲述方式娓娓道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显露出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以自己的才能和阅历、思想的深度和独特的视角给观众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一种观察与批判的视角。比如白岩松,既显露出稳重得体的气质,对新闻事件反应迅速且评论入木三分,又表现出自己活泼、理性且不媚俗的特色。又比如兼具主持人与评论员身份的劳春燕,她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其见解独到、视域宽阔,同时,其知性的都市女性形象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二是这些评论员来自各行各业,具有深厚的专业研究能力。这不仅扩展了评论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因为他们丰富的阅历而获得了观众的信任。比如央视的特约评论员杨禹,他还是国家发改委中心研究员,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他在《东方时空》《环球视线》《焦点访谈》等节目中都有出镜,其分析问题视野广阔、思路清晰、亲切自然,善于用电视语言解析复杂的经济现象和重大时事新闻,使观众看到了一个犀利幽默、一针见血的新闻评论员以及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杨禹曾在2013年1月23日的《新闻联播》增加成都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中,以评论员身份出现进行直播评论,这是《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历史上的第一次。吴晓波是财经作家,复旦大学新闻系出身,对财经新闻有着独到的见解。宋晓军毕业于大连陆军军校雷达与声呐技术专业,转业后从事编辑,其军事评论富有远见与理性,原理讲解细致深入,颇具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加之其军方出身的背景,更能道出很多内幕消息让广大观众拍案叫绝。周庆安是清华大学的副教授,不仅专攻国际关系,还是新闻传媒教育界的学术新星。央视的评论员不仅来自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国际关系领域,也有专业的新闻评论员,他们是来自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新闻评论既精辟又专业,为观众解惑并且发人深省。

三是央视的评论员组织形式表现为“1+1”模式或“1+N”模式。因为除了主持人型评论员之外,其他新闻评论员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新闻评论员并不是他们特定的职业,需要进行时间上的安排与调整。我们可以以现有的节目形式来考查,比如《新闻1+1》就是“1+1”模式的杰出案例。该节目现有三个固定的班底:白岩松、董倩和李小萌。《新闻1+1》突出了节目在舆论上的引导性,每期一个话题,由节目主持人董倩或李小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则旁征博引,深度解析,兼具新闻性与评论性。而“1+N”模式则是按照节目的需求,设置一个主持人和多个特约评论员。从近年来节目操作的层面来看,评论员的设定一般为2至3名,根据新闻事件的属性来配置专有领域的新闻评论员。比如《环球视线》,这是一档晚间国际时事资讯类栏目,因此对于军事、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等领域关注较多,因而新闻评论员多是来自这些领域的专家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