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事件新闻纵深开掘创新主题报道

对事件新闻纵深开掘创新主题报道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些年,《宁波日报》在改进主题报道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特别是在“徐义胜火中舍命救儿童系列报道”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实践,将一个突发的社会新闻题材做成了重大主题报道。加强外来工服务管理已经成为当时宁波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的中心工作。徐义胜救人消息见报后的当日上午,就有许多市民自发到医院捐献钱款,或前往医院探望。
对事件新闻纵深开掘创新主题报道_以徐义胜火中舍命救儿童系列报道为例_转型中的传媒——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 一)

◎蒋炜宁[1]

《宁波日报》“徐义胜报道”的创新之举在于:通过精心选择和刊发有典型意义的突发性事件新闻以及后续报道,找准事件中体现的核心价值,在深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上立体式发掘,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体现宣传主题。

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大政策、重大部署以及社会现实中突发重要事件进行的大规模战役性报道。它不仅是展现党报(包括其他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党报参与新闻竞争,赢得受众与市场的重要手段。

然而,作为党报(包括其他媒体)重头戏的主题报道却普遍存在不足。从内容上看,重大报道“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工作性报道多,事件性报道少;一般话题报道多,“热点”、“焦点”报道少,过时的报道多,即时的报道少。从报道形式上看,报道总是老套路,程式化,表现手法单一;陈述性的多,故事性的少;单向灌输性的多,多向互动性的少;语言干瘪、枯燥、乏味,缺少群众语言,文化含量少[2]。近年来,各级党报与其他媒体围绕改进主题报道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说,主题报道对受众吸引力不强、感染力不够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近些年,《宁波日报》在改进主题报道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特别是在“徐义胜火中舍命救儿童系列报道”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实践,将一个突发的社会新闻题材做成了重大主题报道。其创新之举在于:通过精心选择和刊发有典型意义的突发性事件新闻以及后续报道,找准事件中体现的核心价值,在深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上立体式发掘,进行新闻题材、报道形式、报道角度等多层次创新,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体现宣传主题,进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07年8月21日,宁波北仑区一街道发生感人一幕——安徽籍外来务工人员徐义胜冒着煤气瓶随时爆炸的危险,冲入烈火中舍命救出了邻居家的两名儿童,自己却烧伤面积达到80%,生命垂危。

就在此事发生5天前,宁波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大会,决定探索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外来工服务管理工作新路子,促进融合,共建和谐家园。加强外来工服务管理已经成为当时宁波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的中心工作。

21日晚,《宁波日报》编辑部收到稿件时,决定将这篇生活化、社会化的题材与时政化、主流化的主题相结合,将这条社会新闻做成重大主题报道。次日,稿件在头版头条见报,报道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宁波日报》迅速展开后续报道,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宽度拓展和高度提炼,唱响重大主题报道的主旋律。

深度:从偶发事件看到其必然缘由

主题报道一般容易流于“平面化”,人物“高、大、全”,鲜见对典型人物与事件内涵的深度开掘和文化追问。而《宁波日报》认为徐义胜的义举绝不是一次偶然冲动,必然有其深层原因。该报社会新闻部的记者全体出动,深入一线采访徐义胜在宁波工作、生活的同事、邻居,并数次远赴千里之外的徐义胜老家——安徽阜阳颍上县采访,刊发了《一个大写的新宁波人——亲人邻居老乡眼中的徐义胜》、《英雄事迹感动家乡百姓颍上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向徐义胜学习》等报道。

在徐义胜老家4天的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记者采用平民的视角,注意用捕捉到的生动细节来成稿,如《“我为儿子感到骄傲”》写的是徐义胜在父亲生病期间,赶回老家为年老父母洗衣做饭的细节。一个个细节展现了徐义胜壮举背后的一个因素:是淳朴民风的熏陶和生活的历练养成了他崇高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个地道的好人;对妻子,他是个体贴、善解人意的好丈夫;对父母,他是个孝顺的好儿子;对朋友,他是个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厚道人。乐于助人对徐义胜来说是常有的事。

徐义胜壮举为什么会在宁波发生?这与宁波这座爱心城市有关。爱心感染着老宁波人,也浸染着新宁波人。2006年,2 000多名宁波市民资助身患白血病的青海女教师罗南英;2007年,万名宁波市民抢助贵州贫困学子,等等。徐义胜救人消息见报后的当日上午,就有许多市民自发到医院捐献钱款,或前往医院探望。

宽度:从个人行动到群体行为

主题报道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往往只有个体叠加的展现,难见“类”的效应。若仅仅围绕徐义胜“就事论事”,而忽视了几百万和徐义胜一样在为城市的和谐发展默默作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再精彩的报道也难以贴近最广大读者,也难以有效改变少数老市民对外来工的偏见。《宁波日报》认为,徐义胜一个人的壮举体现的是一群人的道德高度,而一群人的道德高度才是我们这个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

于是在徐义胜事迹首篇报道推出后,《宁波日报》便对其做了横向拓宽——从个人行动到群体行为。宁波有285万外来劳动力,其中有一大批外来务工明星,如市首席工人、劳动模范等。宁波也分享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创造的道德精神财富:从外来女工为诚信拒用假钞宁愿失掉工作,到余姚外来务工人员救助重症女孩;从四川小伙彭乾维下海救人英勇牺牲,到此次徐义胜火中舍命救人。

《宁波日报》大量运用主题专版、专栏实现横向拓宽。8月29日起,连续3天推出《勇士义薄云天壮举感动大地——外来工徐义胜舍己救人事迹深入报道》的主题专版,以徐义胜事迹为由头,点面结合,全面挖掘外来务工人员身上的闪光点。

面上:通过对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和各县(市)区10多个见义勇为民间团体的采访得知,近10年外来工见义勇为行为逐年增多,仅北仑区5年以来就有20多名外来工因见义勇为受表彰。

点上:通过“宁可丢工作,不可失诚信”的服务员刘所红,面临几十万元现金不动心的酒店保安张泽忠、黄新才等的回放报道,将宁波外来工良好的群体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宁波日报》还通过举办“新老宁波人共话和谐”座谈会,请来市文明办主任、市总工会领导、市民代表、外来工代表,就徐义胜事迹发表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并推出大篇幅报道《构建和谐社会新宁波人功不可没》。通过外来工视角、老市民视角和政府视角等多维视角,对徐义胜的事迹实现不同层面的价值解读,凝聚全体新老宁波人的共识,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

高度:从社会新闻中提炼主题价值

《宁波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的题材上有所突破,将一个普通的社会新闻题材做成重大主题报道,关键在于将徐义胜舍己救人的报道主题提炼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高度。

当成千上万的新宁波人用辛勤的汗水融入城市建设者的浩荡人流,宁波同样以宽阔的胸怀报以真诚的回馈:该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公共职介“零收费”政策,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服务和市民教育;目前在宁波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超过19万人,2006年减免学杂费1 20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推行建筑业工资支付担保金制度……

宁波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的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大会提出了新老市民“在共建中融合,在工作生活中融合,在相互学习尊重中融合”的要求。《宁波日报》结合这一主线,进一步提炼徐义胜事迹的主题,做了三方面的延伸报道。一是反映政府关爱外来工的报道,如《手续简化服务免费机会平等宁波公共就业服务惠及300万外来工》、《外来工首次纳入宁波公共卫生服务范围》等;二是反映外来工在宁波所取得的成绩及社会认可,如《300名外来工当上工会主席》、《外来工杨小霞当上全国人大代表》,还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工在甬创业成功、优秀外来工落户宁波的报道;三是新老市民和谐相处的报道,如《第二故乡的幸福生活》、《在宁波生活工作,就像在家一样》等。

对鲜活的事件新闻在深度、宽度与高度三个维度上的充分开掘,使这一主题报道取得显著成效。《宁波日报》对徐义胜英雄事迹进行追踪报道,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发稿60多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安徽日报》等徐义胜家乡媒体以及浙江省许多媒体先后进行了大量的跟进报道,使徐义胜英雄事迹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徐义胜也因此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7年“中国骄傲”人物。

【注释】

[1]作者简介:蒋炜宁,主任记者。1997年进入宁波日报社工作,一直在政法科教部从事新闻采写。近十年负责联系医疗卫生部门,专职从事健康新闻传播。2010年取得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2]高彦:《论电视新闻重大报道的改革与创新》,硕士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