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新闻媒介对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闻媒介对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否认,新闻媒介必须直面各种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报道有助于人们及时了解情况,做好防御工作。我国新闻媒介关于“非典”的报道同样是存在一个平衡问题,更多的新闻报道局限于问责,而忽略了传播科学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这样报道的结果使公众过分关注政治问题,而忽视了更为严重的公共健康实际面临的问题。

三、我国新闻媒介对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

中国国情问题研究专家胡鞍钢说,当今世界即使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有人还说,当今的世界是无硝烟的媒介大战。确实如此,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介强大就意味着在国际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有一定的舆论影响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介落后,声音弱小甚至失声,话语权必将失去,就会受到强国舆论的压制,就要被动挨打。从目前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来说,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受众市场,但电视新闻媒介在全球的竞争力却不强,与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相比,电视媒介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与国家地位还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媒介对突发事件报道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突发事件报道还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报道不够及时全面

突发事件报道的首要功能是监测环境,发挥预警功能。也就是新闻记者要善于观察社会现实,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且毫无保留地如实报道;面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介更应该发挥预警作用,及时全面地做出预警报道。所谓及时,就是一旦发现事件即将爆发或者正在爆发,媒介就要立即报道,不能拖延;所谓全面,就是记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报道事件已经出现的情况及造成的损失,又要预见突发事件有可能在某种范围内会造成其他种种苦难或危害。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对事件的发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从而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应对。

“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媒介应对突发事件就是要加强预警预报,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最快速地报道事件。对于自然性突发事件而言,预警性报道有利于相关部门及其人员做好充分准备,对于人为性突发事件来说,预警信息可以提醒相关部门及其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治理,减少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现阶段,我国新闻媒介深入报道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某些突发事件的预警性报道方面还不够及时、全面,该报道的不报道或不及时报道,造成舆论被动,甚至造成恶劣影响。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2年12月中旬,广东河源县已经有人发病,到月底已经非常严重,1月2日,市民开始抢购红霉素、食用白醋、板蓝根,到了1月份,“肺炎流行”的流言开始在广东蔓延,面对弥漫的流言,广东各新闻媒介只是简单地充当了政府辟谣的工具,新闻媒介基本上按兵不动,没有及时进行预警报道,直到疫情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新闻媒介才开始行动,进行了一些报道,可是伤亡人数、损失程度已相当惨重。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报道,预警性报道不足更为明显。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海燕称,早在雨雪天气出现之初就向国务院上报了有关情况,国务院也根据预报发布了紧急通知,可是全国大多数新闻媒介都没有重视这些通知,没有将此作为预警新闻播报出来,以致民众没有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从而在雪灾大面积爆发后,民众显得不知所措。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自然各个领域相互依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个领域突发事件就会牵涉多个领域发生连锁反应,“多米诺骨牌效应”越来越显著。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预警,以避免某些危机事件的发生,即使不能避免,也能降低其危害程度。2008年的雪灾事件,由于预警报道不及时带来了很多连锁反应,造成了很大危害,如停电停水,交通瘫痪,踩踏伤亡,农业减产,工业用煤短缺……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凸显预警报道的重要性。

(二)报道“公文化”,独家新闻少

目前,由于新闻媒介的竞争力加大,争夺新闻信息相当激烈,一旦某地某一突发事件发生,新闻记者纷纷涌入,各种新闻媒介争相报道,其相关信息铺天盖地,如同洪水般向受众涌来。特别是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卫星等带来了信息的饱和状态,所有媒介传播信息的巨大容量足以让公众在新闻报道的洪流中措手不及。历数近几年发生的灾害事件,无论是“非典”事件、禽流感危机、台风灾害,还是各种大大小小的矿难、海难、空难等,我国新闻媒介都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不可否认,新闻媒介必须直面各种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报道有助于人们及时了解情况,做好防御工作。但是,从近几年来电视新闻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情况来看,报道“公文化”,很多电视记者只满足于报道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具体情况,没有精彩的细节,画面缺乏现场感和说服力。有时可能过分放大一些焦点话题,也可能忽略一些焦点话题,造成同类信息饱和、异类信息缺乏,更谈不上有独家新闻。一方面,一些相同题材的报道,如灾害现场的场景描述、领导慰问灾区的情景重复出现,让公众产生疲劳、麻木的情绪;另一方面,一些公众需要的信息,如抵御灾害的科学知识,防止灾害继续蔓延的最新技术,捐款捐物的去向反馈等,这些却得不到充分报道。以“非典”报道为例,在百度上输入“非典”这两个字,会出现11,500,000条搜索结果,但是同类信息、重复信息过多,其他角度信息不够充分,正如李希光教授在《恐惧来自病毒还是媒体?》一文中指出,观察中外新闻媒体的“非典”报道,我们发现其缺陷是选题、角度、信源等诸方面的不完整。我国新闻媒介关于“非典”的报道同样是存在一个平衡问题,更多的新闻报道局限于问责,而忽略了传播科学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这样报道的结果使公众过分关注政治问题,而忽视了更为严重的公共健康实际面临的问题。

(三)不善于深度挖掘,报道欠深刻

我国一些新闻媒介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过度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因此导致很多报道局限于事件表面,缺乏深度挖掘,因此新闻信息出现浅层次的同质化现象。当然,在突发事件刚刚发生时,可以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当事件进一步发展时,就不能一再追求新闻的时效而忽略其深度性。新闻报道的深度挖掘,需要以新闻记者的深入调查为前提,否则新闻报道的深度性难以体现。有的新闻记者不能进行深入调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的深入调查存在一定的客观障碍,尤其是社会性突发事件往往牵涉某些人的利益,新闻记者的调查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有一定的难度。央视《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增说:“现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无一不遭遇说情,说情已从熟人老乡出面发展到组织出面,制片人、台长不得不用大量精力应付说情,有的节目就在这种环境下夭折了。”有时有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还要受到威胁,有的甚至会遭遇到暴力侵害,记者人身安全缺乏有效保障。但是某些新闻记者的主观思想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新闻记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障碍,有的是明哲保身,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是缺乏吃苦精神,没有深入现场采访,干脆坐在电脑前利用网络搜索,不管信息的真伪用上了事,没有第一现场的素材就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弥补”等,这样缺乏敬业精神的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体现其深度?

另外,新闻媒介在反思报道方面做得也不够。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人类是在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中不断进步的。新闻媒介对突发事件的反思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问题,使问题由表象深入本质,能够在反思中认识事物的真理,能够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因此,新闻媒介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该适时展开反思报道,及时地披露突发事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灾害性事件背后的机制问题、利益纠结问题、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如何、社会公共政策以及学习国外灾害事件处理方法如何等。新闻媒介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还应该适时地展开评论,邀请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能够勇于发现和揭露相关问题,将社会的公共事件真正置于“阳光”之下,给公众一个了解事件、探讨问题的平台,这样人们才能够从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避免一些悲惨事件再次发生。

(四)情感把握不够充分,报道缺少人文关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新闻媒介企业化经营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越来越突出,新闻报道更多地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尤其在突发事件报道上更是如此,报道会关注到事件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信息传播为公众从各个角度及时了解事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疑惑等多种心理,新闻媒介的报道不可或缺,一方面能够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帮助公众缓解压力,疏导情绪;另一方面也会引发公众的多种情感,这些情感的出现对于灾后重建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比如电视新闻多次重复播放突发事件的现场,突出事件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会让公众感到大自然的力量无比强大,从而引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电视新闻用镜头暴露某些腐败官员的丑恶行径,会引起公众的阵阵声讨,产生悲愤的情绪,激发了民众惩恶扬善的情感;电视新闻形象地展现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又会激起公众对灾民的深刻同情,各地群众联合起来伸出双手帮助灾民,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可以说,无论何

据美国丘比特传播公司的调查,如果想得到突发性新闻,有76%的人会打开电视,12%的人将上网,只有9%的人会打开收音机,还有2%的等待明天的报纸。电视新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传统媒介,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提高其应对能力、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报道及时,舆论正确,当好和谐社会信息传播的“风向标”。

大家知道,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特点,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容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某些重大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谣言满天飞,加上西方媒介的“恶导”,公众的思想和行为极易出现某些偏激,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如果中国的新闻媒介尤其是主流媒介能够及时报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就可以引导公众迅速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可以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进步。面对突发事件,电视新闻要在第一时间传播突发事件的信息,成为及时准确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且要发挥电视的优势,用鲜活的现场画面和声音及富有冲击力的细节展示,树立正确的舆种形式的突发事件报道,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众的情感。但是,有的电视新闻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没有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没有把握好情感的“度”,报道缺乏人文关怀,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有的电视新闻过分渲染那些刺激、媚俗和血腥的镜头,导致新闻品质的下降;有的电视记者不顾受害者及其亲属的感受任意采访,任意拍摄,任意报道,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