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挥地域接近性优势办好个性化民生新闻

发挥地域接近性优势办好个性化民生新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办好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无疑是增强县市报个性优势的有效手段。县市报同样应该把办好富有个性的民生新闻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真正让民生新闻成为县市报的亮点。同质化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任由同质化民生新闻泛滥,会导致传播市场结构性失衡。一是抓住地域特性,凸显民生新闻的针对性。二是坚持开门办报,提高受众参与民生新闻报道的积极性。三是发挥纽带作用,增加民生新闻的有效性。
发挥地域接近性优势办好个性化民生新闻_浅议县市报以民生新闻为重要环节提升核心竞争力_转型中的传媒——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 一)

◎王 润[1]

县市报要解决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关键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地域接近性强的优势,把贴近当地群众生活的民生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彰显自身个性。

时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县市报如何才能赢得受众的关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那就是县市报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必须依靠个性优势来吸引读者。办好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无疑是增强县市报个性优势的有效手段。目前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各类报纸新闻改革中重点突破的环节,报纸不仅要好看好读,还要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具备较强的生活引导性和指导性,这日渐成为报界同行的共识。县市报同样应该把办好富有个性的民生新闻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真正让民生新闻成为县市报的亮点。

办好民生新闻有利于发挥县市报的天然优势

在各级报纸中,县市报是处于最基层的报纸。与省级、地市级报纸相比,县市报报道的范围小,涉及的人口数量少,这些因素决定了县市报是一份“小报”,这是县市报的劣势。但在看到县市报劣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县市报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优势,特别是天然具有的地域接近性是最大的优势。县市报与基层、与百姓零距离接触,始终处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能做到第一时间了解民情、民声。

作为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闻样式,业界学界对“民生新闻”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是这样定义“民生新闻”的:民生新闻,是指那些反映和报道民生问题的新闻。它以民生为内容,以平民为视角,以民本为取向,旨在反映民声,体恤民情,表达民意,维护民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尽管对民生新闻的定义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民生新闻的特点还是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比如在题材选择上,民生新闻以民生作为报道内容,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和生命等方面的内容。又比如报道立场上,民生新闻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它站在百姓立场上,用“平视”而不是“俯视”的目光去看待百姓生活,去关注民生问题,更多地聚焦于百姓中的弱势群体,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

县市报在开展民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把地域接近性强的优势和民生新闻“平民视角、百姓情怀”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服务社会大众的目标就能够得到更加直接有效的体现,使受众在感到可信的同时觉得可用可亲,这样自然会得到受众的认可,也能为报纸培养一批忠诚度较高的读者群。这对促进报纸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贴近百姓生活是办好民生新闻的关键

在认识了县市报办好民生新闻的重要意义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实际采编工作中,县市报如何才能办好有个性的民生新闻呢?

县市报从业人员在采编民生新闻的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个困惑:县市报报道的范围小,采写民生新闻难度很大,采写出得到受众普遍认可的民生新闻难度更大。目前不少县市报都设置了民生新闻的相关栏目,也经常刊登民生新闻。所以,民生新闻稿件并不少,缺少的是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民生新闻。受众往往有这样一个印象,翻开各类报纸,刊登的民生新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是近年来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明显瓶颈——同质化现象。同质化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任由同质化民生新闻泛滥,会导致传播市场结构性失衡。县市报要解决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关键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地域接近性强的优势,把贴近当地群众生活的民生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彰显自身个性。

县市报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拓宽报道领域,挖掘报道内涵,全方位推进民生新闻报道工作。

一是抓住地域特性,凸显民生新闻的针对性。地域性,指的是新闻事件在某一地方是否有传播价值,它是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办好报纸民生新闻,必须了解地域特性,深刻把握当地百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报纸的公信力。例如,杨梅是余姚市的市果,每年6月是杨梅成熟旺销的季节,因此,做好杨梅文章,对《余姚日报》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6月中下旬,《余姚日报》也把做好杨梅文章作为一个阶段的重点,为帮助农民销售杨梅增加收入、为游客到杨梅基地观赏品尝杨梅提供方便。如在2010年6月25日第2版刊发的一组有关杨梅的报道:《杨梅成熟引来如潮游客生意红火宾馆一房难求》,重点介绍了杨梅旺销期间余姚城区及相关乡镇、街道餐饮住宿情况;《上山采杨梅,安全出行最重要》,介绍了杨梅旺销期间的道路交通情况,提醒游客注意交通安全;《摘果折枝:有损文明形象

凸现安全问题》,反映了余姚城区部分作为景观树的杨梅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呼吁市民提升公德水平,保护城市环境。这一系列报道推出以后,提高了余姚杨梅的知名度,也为梅农和游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二是坚持开门办报,提高受众参与民生新闻报道的积极性。民生新闻报道的民生内容,通过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来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新闻,它将话语权下移给公众,使他们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生活面貌和思想主张。因此,加强媒体与受众的沟通,提高受众参与民生新闻的积极性,是体现民生新闻特性的有效之举。目前,不少报纸采用开通热线电话、建立市民QQ群等形式,接收市民提供的新闻线索,受理群众投诉。与大报相比,县市报距离新闻现场近,反应速度快,与受众加强互动也能取得更加直接明显的效果。加强媒体与群众的互动,对民生新闻的良性发展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如2010年8月27日《余姚日报》第2版刊登了《来姚务工的张方祥有这样一个心愿:“我想让我的儿子站起来”》一文,对贵州来姚务工人员张方祥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医治脑瘫儿子的遭遇进行了报道。报道刊登以后,余姚市民解囊相助奉献爱心。《余姚日报》及时跟进,对市民奉献爱心的情况进行了报道。而后续报道的刊发,又激发新一轮市民奉献爱心的热潮。在众多市民的帮助下,张方祥终于把儿子送到了上海的医院医治。这组新闻刊发以后,不仅解了张方祥一家的燃眉之急,也提升了余姚作为文明城市的形象。而这组新闻的来源就是张方祥本人的一个求助电话。

三是发挥纽带作用,增加民生新闻的有效性。报纸在办好民生新闻的过程中,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平民百姓身上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在政府部门和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在开拓新闻线索上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因为政府部门出台的许多政策、办法,离不开为民众服务的内容。忽略这方面的新闻线索,将会丢掉权威性的民生新闻。另一方面,就民生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问题,也要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为这些问题妥善解决提供保障。2010年夏季,余姚供电形势十分紧张。《余姚日报》记者在接到群众反映的这一问题后,专门采访了余姚市供电局负责人,了解到缺电的原因以及供电部门下步将采取的应对措施,采写了《最近为何频频停电》一文,读者反应比较好,也为供电部门顺利开展有序用电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当然,要真正把民生新闻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对那些有血有肉的黎民百姓的理解、支持、尊重、鼓励,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注释】

[1]作者简介:王润,1996年进入余姚日报社工作,先后任《余姚日报》地方新闻部主任、办公室主任。在十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中,除了采写新闻作品外,还撰写了一批关于新闻业务的文章,刊发在《新闻传播》、《新闻天地》、《县市报研究》等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