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挥译语优势

发挥译语优势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3 发挥译语优势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文体翻译,自有其一定的功利性和商业意图,就是要迎合译文读者的口味,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共鸣而产生旅游的冲动,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面对两者不同的优势,译者决不可津津乐道于原文形式,“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是应该灵活应变,各展其长,充分发挥译入语优势,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取得译文预期的交际效果。

6.2.3 发挥译语优势

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文体翻译,自有其一定的功利性和商业意图,就是要迎合译文读者的口味,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共鸣而产生旅游的冲动,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对于这类用于公共宣传(publicity)的文本,纽马克(Newmark)把它们归结于“诱导型文本”(vocative text)类型,指出其文本功能的“核心”(core)是“读者层”(readership),是“唤起”(calling upon)他们去“行动”(to act),去“思考”(to think),去“感觉”(to feel),即“按文本预想的方式做出反应”(“react in the way intended by the text”,Newmark,1988:40-41)。因此,他建议对这类文本宜采用“通达性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又称“交际翻译”)的手法,也就是说,译文要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所追求的应该是译文的读者效应,是原文、译语间信息功能的对等,不应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况且,在旅游翻译中,我们所说的异国风光、文化异彩是指译文传送的信息内容,而不是陌生新奇的语言形式,更不是展示异国语言文化特质的场所。试想,读到的文章佶屈赘牙不知所云,还哪有前去观赏的欲望?可以说,读者效应是旅游翻译力求获取的目标,更是旅游文体功能和交际目的的要求。

如何千方百计调动一切语言手段确保译文为读者喜闻乐见,让他们乐于接受这些异国风情,就不得不考虑译文读者的语言欣赏习惯和心理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熊学亮,1999:89),它包括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以及文化背景信息(cultu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等各种信息,交际双方只有在认知环境上达成共识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文化翻译学的研究早已表明,由于各自不同的特定文化环境和社会身份,原作者与译文读者对同一语篇形式的认知环境很可能不一样,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文化背景更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要想让原文与译文的语篇功能在读者效应上取得完全一致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而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追求完全精确的说话人的意义。因此,为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根据译文的文体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的规范和文化标准。这是翻译“目的论”(Notion of Skopos)学者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H.J.费米尔)。根据这一原则,即便在译文中出现个别与原文的偏离,只要能够在整体上忠实传达原作的内容,在译文读者中能产生近似原文的预期效果,就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翻译,大可不必“斤斤于字比句次”(林纾语)。

何况,作为一种以译语文化为归属(TL culture-oriented)的应用型文体翻译,旅游译文更应顺从译语文化环境的规范和标准,使译文让读者乐于接受并能雅俗共赏。因而,从“目的论”原则出发,旅游翻译理当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acceptance)和心理感受,充分考虑旅游文体的特点和功能,在正确传达原文文本信息内容的前提下,有效发挥译文的优势以增强感染力。旅游翻译虽然也会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旅游文体的特殊功能和交际目的决定了它不可能在译文中过多展示语言的异质性(heterology)差异。因而在策略的选择上,旅游翻译多以“归化”为宜,尽量减少文化信息交流中出现的障碍,着眼于汉、英旅游文体风格上的差异,在译文表达上扬长避短。例如,英语的景物刻画直观清晰,语言简洁,以善用形象鲜明的暗喻见长;而汉语则讲究诗情画意,声律对仗,以喜用大量的连珠四字句铺叙而著称。面对两者不同的优势,译者决不可津津乐道于原文形式,“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是应该灵活应变,各展其长,充分发挥译入语优势,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取得译文预期的交际效果。纽马克也认为,在对这类文本进行“通达性翻译”时,译者有权对文本做“逻辑上的改进(to correct or improve the logic)”,有权用“讲究的(elegant)”句法结构去替换“笨拙的(clumsy)”句法结构,有权摈除任何“不合译文要求(wayward)”的“含糊晦涩(obscurities)”、“歧义(ambiguity)”以及“同义反复(tautology)”等语言现象,有权更改文本“个人言语方式上的怪癖(bizarreries of idiolect)”(Newmark,1982:42)。因为,这一类公共宣传(publicity)文本,“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Newmark,1988:47),重要的是文本信息,是信息传递的效果,是译文的读者效应。请看下面的实例分析:

(20)The younge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the Teton Range is a spectacular sight.Enhanced by glaciers,deep canyons,snow-fields,and lakes,the range shoots up suddenly,with no foothills around it.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National Geographic

这段文字极其简约,然而字里行间含义深远。若仅从传递信息的角度出发,不考虑译文预期功能和读者效应的话,当然可以这样译出:

落基山脉中最年轻的特顿山脉景色壮观。它突兀挺拔,四壁陡峭,冰川、深谷、雪地、湖泊等为它增添了气势。

这段翻译的信息固然不错,但语言平淡,似乎意犹未尽,尽管也作了一些引申(黑体),原文气势却远未抒发出来。要增强感染力,就必须将原文字里行间的意蕴引申出来,使译文符合汉语读者的欣赏习惯。不妨试译如下:

作为落基山脉中的小字辈,特顿山脉气势恢弘。它拔地而起,绝壁凌空,冰川映雪地,高峡出平湖,风光绮丽,景色壮观!

汉语引申的情感和意境其实就隐含在原文的字里行间(对照英语黑体部分),汉语特有的连珠四字句和平行对偶结构最能表现和渲染这种意境和氛围。

(21)峨眉山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距成都156公里,走高速公路需1.5小时。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瞰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锦绣峨》

原文表达文辞优美,诗情画意盎然,极富感染力。但英译文若照搬这种形式,势必行文臃肿不堪,不忍卒读,严重破坏英文的美感。要想取得相应的读者效应,就只能根据英语旅游文体的特点,从原文篇章整体中找出译文表达所需的实际内容,突出功能对等,用英语见长的表达,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甚至调整篇章结构进行有机整合。试译如下:

156 kilometers(1.5-hour drive)away from the Chengdu City in the Sichuan basin,southwest of China,stands the Mt.Emei with its summit Jinding(the Golden Top)towering above range upon range of rolling mountains stretching westward,all covered with snow,and in an eastward distance lying a wide expanse of flat land.It boasts of its mountainous spectacles of clouds sea,sunrise,and the marvelous natural phenomena of “Buddha’s Halo” and“Holy Lamp”,as well as its natural landscapes filled with large-green-woods,exuberant vegetation,flowers,streams,waterfalls etc. As one of the best-known tourist attractions,Mt.Emei has been listed as a World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译文同样充满诗情画意,只是结构更紧凑,逻辑更合理(按英语的逻辑层次将原文四个平行铺排的松散句式整合为三个结构紧凑的主从复合句,有增有减)。另外,原文中“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在汉语中可笼统提出,在英语中却有逻辑不清之嫌:“云海、日出”为客观自然景象,“佛光、圣灯”则是由自然现象变化出的幻景,两者不属同一类事物,因而译文采用增译的手法将其区别开来,逻辑上似乎合理一些,表达也更清晰。当然还有不同的译法,读者不妨自己试一试。

(22)A fascinating city between sea and sky,like Venus rising from the waves,Venice welcomes tourists from the five continents drawn to her by the charm of her water and pellucid light,free from all dust and cooled by the sea breeze.She also offers the intellectual pleasures to be derived from her masterpieces which mark the meeting of East and West.

——Venice,English World

原文用词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特别是短语“the charm of her water and pellucid light,free from all dust and cooled by the sea breeze”尤为精彩。什么是“水和澄清的光的魅力”?英语可如此搭配,汉语却太显生硬而不合逻辑。“all dust”极其通俗,但汉语如何表达?“尘念”?“倦容”?还是“尘土”?要让汉语读者读后产生类似原文的感受,必须将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意蕴用汉语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增强译文感染力:

威尼斯水城海天相连,景色迷人,宛如碧波中涌现的维纳斯,吸引着五大洲的游客。她水色旖旎,波光潋滟,清风拂面而来,荡去你心中的不快与烦恼。而城中那些集东西方艺术之大成的杰作,更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译文多处使用了汉语惯用的四字对偶结构,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同时,手法上也采用了拆译的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