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细胞凝集原和血浆中凝集素结合

红细胞凝集原和血浆中凝集素结合

时间:2022-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输血必须严格选择合适的血型,若血型不合,会发生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与临床医学关系最密切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在Rh阴性的人输入Rh阳性的血液或Rh阴性妇女孕育Rh阳性胎儿时,可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D抗体。因此Rh阴性者第2次接受Rh阳性血液,会引起输血反应;Rh阴性妇女第2次妊娠会使Rh阳性胎儿发生溶血,以致胎儿死亡。

第四节 ABO血型与输血

输血必须严格选择合适的血型,若血型不合,会发生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

一、血型的概念

血型是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凝集原)的类型。与临床医学关系最密切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二、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主要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不同划分为4种(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与凝集素见表2-3-3)。

表2-3-3

img221

Rh血型系统;Rh血型划分是按红细胞膜上含D抗原者,称为Rh阳性,不含D抗原者称为Rh阴性。Rh血型的特点是人类血清不含天然的抗D抗体(Rh抗体)。在Rh阴性的人输入Rh阳性的血液或Rh阴性妇女孕育Rh阳性胎儿时,可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D抗体。因此Rh阴性者第2次接受Rh阳性血液,会引起输血反应;Rh阴性妇女第2次妊娠会使Rh阳性胎儿发生溶血,以致胎儿死亡。我国有些少数民族的Rh阴性的比例较大,因此临床工作中必须加以注意。

三、输血原则

输血必需输同型血,并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次侧均不凝集者,方为合适。在紧急情况下,若缺同型血时,可按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即主侧不凝集)为原则,选用适宜的异型血。由于O型血无凝集原,可输给其他型受血者;AB型无凝集素可接受其他型血液。但必需缓慢少量输入(一般不超过300ml/次)、并密切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四、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为主侧,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为次侧,观察主、次两侧有无凝集以判定能否输血的检验方法。

第三章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血浆与血清

3.渗溶液

4.红细胞参透脆性

5.红细胞沉降率

6.生理性止血

7.血液凝固

8.纤维蛋白溶解

(二)填空题

1.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等功能。

2.血浆蛋白中,构成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是,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____,参与凝血作用的是________。

3.血浆渗透压由________和________2部分构成。

4.血细胞比容的正常值,男性为________,女性为________,血红蛋白正常值,成年男性为________,女性为________。

5.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其生理功能是运输________和________,并对机体代谢产生的酸碱物质起________作用。

6.红细胞膜对________溶液抵抗能力大小,称为红细胞脆性。衰老的红细胞脆性________,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脆性________。

7.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________,中性粒细胞占________%,嗜酸粒细胞脆性,嗜碱粒细胞占________%,淋巴细胞占________%,单核细胞占________%。

8.白细胞中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细胞,实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是________。

9.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其生理功能是维持________的完整,参与________及________过程。

10.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是在________内合成的,需要________的参与。

11.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最重要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1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步骤。启动内源性凝血的是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的是________因子。

13.血纤维被血浆中的纤溶系统降解液化过程,称为________,纤溶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抑制物。

14.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________的有无及其种类不同,将人类血液分为________4型。

15.血清中无抗A凝集素,其血型应为________型或________型;若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则血型为________型。

16.在输血时,一般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_______不被受血者的________所凝集。

(三)选择题

1.单项选择题

(1)血液除去血细胞的部分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  D.血清

(2)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E.血小板数(10~30)×109/L

(3)血液的下列参考值,正常的是(  )。

A.pH值为7.4±0.4             B.白蛋白/球蛋白=1.5~2.5/L

C.血红蛋白(男)120~160mg/L       D.白细胞总数(4.0~10.0)×109/ml

E.血小板数(10~30)×109/L

(4)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A.白蛋白  B.葡萄糖  C.球蛋白  D.氯化钠  E.胶体物质

(5)下列溶液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

A.0.1%NaCl  B.5%葡萄糖  C.2%NaHCO3  D.25%葡萄糖  E.9%NaCl

(6)成年女性红细胞数的正常参考值为(  )。

A.(3.0~4.5)×1012/L    B.(3.5~5.0)×1012/L

C.(4.0~5.5)×1012/L    D.(4.5~5.8)×1012/L

E.(5.5~6.0)×1012/L

(7)下列各项呈正变关系的是(  )。

A.红细膜的抵抗力与渗透脆性

B.血浆渗透压与溶质颗粒数

C.血氧分压与促红细胞生成素

D.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与血沉率

(8)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的因素是(  )。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     D.血浆白蛋白浓度

E.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9)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

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    D.使水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E.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

(10)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    B.组织液生成增多

C.淋巴回流量减少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有效滤过压下降

(11)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主要存在于(  )。

A.红细胞膜  B.红细胞质  C.血清  D.组织液  E.血浆

(12)与溶血关系最密切的是红细胞的(  )。

A.通透性  B.可塑性  C.渗透脆性  D.悬浮稳定性  E.免疫性

(13)可使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下降,血沉加速是由于(  )。

A.红细胞比重增加   B.血小板减小

C.红细胞脆性增加   D.血浆球蛋白量减少

E.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14)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  )。

A.蛋白质和铁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内因子     D.维生素B12和叶酸

E.雄激素

(15)缺乏内因子易引起贫血是由于(  )。

A.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    B.抑制骨髓造血作用

C.造血原料不足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E.红细胞脆性增大

(16)参与机体特性异性免疫功能的白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17)在患某些寄生虫病或过敏反应时明显增多的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T淋巴细胞

(18)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  )。

A.因子X被激活        B.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C.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D.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E.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19)血液凝固后血块收缩所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  )。

A.血浆  B.体液  C.血清  D.细胞外液  E.细胞内液

(20)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  )。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

(21)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  )。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

D.前者由因子Ⅻ启动,后者由Ⅲ因子启动

E.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

(22)必须维生素K参与,才能在肝细胞生成的凝血因子是(  )。

A.Ca2+  B.Ⅷ因子  C.Ⅲ因子  D.Ⅻ因子  E.Ⅱ、Ⅶ、Ⅸ、Ⅹ因子

(23)血小板的平均寿命约为(  )。

A.7~14天  B.120天  C.3~4天  D.1年以上  E.8小时

(24)血小板参与(  )。

A.吞噬作用  B.生理止血  C.细胞免疫  D.体液免疫  E.运输O2,CO2

(25)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  )。

A.去掉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B.与血浆中的钙结合而沉淀

C.加强抗凝血酶Ⅲ作用    D.抑制凝血酶原激活

E.与血浆中Ca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26)作子宫、前列腺甲状腺手术时血液不易凝固,易发生术后渗血,是由于组织含较多的(  )。

A.肝素  B.组织激活物  C.抗凝血酶Ⅲ  D.纤溶酶  E.纤溶抑制物

(27)被检者红细胞只能与A型血清凝集的,其血型是(  )。

A.B型  B.A型  C.AB型  D.O型  E.A型或B型

(28)在一般情况下ABO血型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

A.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C.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D.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E.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29)在ABO血型系统相互输血关系中,严禁(  )。

A.O型输给B型   B.O型输给AB型

C.A型输出O型   D.B型输给AB型

E.A型输给AB型

(30)供血者为A型,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受血者为(  )。

A.B型  B.AB型  C.O型  D.A型

(31)关于Rh血型系统的说明,正确的是(  )。

A.血清中含Rh抗体者为Rh阳性   B.红细胞膜含D抗原者为Rh阳性

C.Rh阴性者血清中含Rh抗体    D.Rh阴性血不能输给Rh阳性

E.汉人Rh阴性率高达99%

2.多项选择题

(1)血清和血液的区别在于血清(  )。

A.缺乏纤维蛋白原        B.某些凝血因子减少

C.含有血小板释放的少量物体   D.加入Ca2+后便可发生凝固

E.加入组织因子可迅速凝固

(2)血浆蛋白的功能有(  )。

A.运输功能  B.凝血功能  C.免疫功能  D.维持酸碱平衡  E.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

(3)关于血红蛋白功能的说明,正确的是(  )。

A.能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   B.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氧大得多

C.与氧化合而运输      D.当血红蛋白离开红细胞后功能丧失

E.红蛋白有缓冲酸碱作用

(4)关于红细胞生理特性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红细胞对低渗透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B.红细胞脆性与抵抗力呈正比

C.正常红细胞在0.6%~0.8%NaCl中膨胀,但不破裂

D.沉降率是衡量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

E.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使血沉加速

(5)可使血沉加快的是(  )。

A.血沉快的红细胞放入正常血浆中  B.正常红细胞放入血沉快的血浆中

C.血浆中白蛋白增加        D.血浆中球蛋白增加

E.妇女月经或妊娠期

(6)红细胞生成的必要条件是(  )。

A.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B.正常红细胞放入血沉快的血浆中

C.血浆中白蛋白增加    D.血浆中球蛋白增加

E.妇女月经或妊娠期

(7)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较强的白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碱粒细胞  E.淋巴细胞

(8)关于白细胞功能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   B.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C.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作用  D.嗜碱粒细胞释放肝素、组胺等

E.过敏反应时嗜酸粒细胞减少

(9)血液的防御功能是(  )。

A.血浆含有免疫球蛋白  B.白细胞有吞噬功能

C.血浆蛋白营养作用   D.血小板等参与止血和凝血

E.淋巴细胞参与免疫作用

(10)血小板的功能是(  )。

A.吞噬病原微生物  B.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C.促进血液凝固   D.参与生理止血

E.参与体液免疫

(11)生理止血过程包括(  )。

A.局部血管收缩    B.血小板粘着聚集形成血栓

C.红细胞凝集反应   D.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E.红细胞叠连

(12)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是(  )。

A.纤溶抑制物  B.抗凝血酶Ⅲ  C.柠檬酸钠  D.肝素  E.草酸

(13)被检者红细胞能与A型血清凝集的,其血型应(  )。

A.B型  B.A型  C.AB型  D.O型  E.A型或B型

(14)红细胞膜表面含有A凝集原的血型是(  )。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Rh阳性

(15)Rh血型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应避免(  )。

A.Rh阴性者第2次接受Rh阳性血      B.Rh阳性者第2次接受Rh阴性血

C.Rh阴性妇女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     D.Rh阳性者不能接受Rh阴性血液

E.Rh阳性妇女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

(四)问答题

1.试述血浆液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2.红细胞生成需要哪些条件?

3.试说出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4.甲状腺手术时为什么容易出血?

5.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是什么?

6.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