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环县四中的艰难岁月

原环县四中的艰难岁月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环县四中是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依靠群众,因陋就简,甚至白手起家兴办起来的。连续两年高考推了光头,环县四中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环县四中在教育系统内那时只能算一个“小卒”,自然是“丢”的对象。我想,对环县四中来说,这已经是不错的了,算是尽力了吧。环县四中在县西五乡镇人民的一片惋叹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原环县四中作为环县教育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已经结束了,是非功过,只有让人民去评说,让历史作鉴定。

  原环县四中(19691983)设在环县西部重镇虎洞,这里地处马坊川中段,是通向毛井、车道、芦家湾、小南沟等乡镇的咽喉要地,在这里设高中,从布局上来看,应该说是合理的。

  1955年成立的虎洞完小,1960年开始增设初中班,办成了虎洞中学,1969年春季开始增设高中班,办成了九年一贯制的高中——环县第四中学。“文革”期间实行短学制,小学五年,初中和高中各两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共才九年时间,那时叫九年一贯制学校。1973年春季,小学部分出迁至贾驿,环县四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由小学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速度算是够快的。这一方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偏远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他们无比高涨的办学热情。

  环县四中是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依靠群众,因陋就简,甚至白手起家兴办起来的。国家投资盖了两排木架子土坯房作为教室,这在当时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办学经费不足,学校就组织师生办农场种地,搞勤工俭学,在毛家川开垦荒地二百多亩,师生轮流去那里劳动,种粮、养猪,既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师生生活,又补充了学校经费的不足;老师不够就选派社请教师来校任教,社请教师的报酬,大部分由各大队负担工分,国家只给很少的补贴,可以大大减轻国家的负担;校舍不够,学校就组织师生在山上挖窑洞。学生的宿舍,全部都是自己挖的窑洞。不仅学校组织挖,家长和学生自己也挖。他们在山上花一两天时间挖一个小窑洞,盘上土炕和炉灶,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就都有了。这情景真有点像当年的抗大。如今在虎洞中学后面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学生那时挖的窑洞,可以作为环县四中当年艰苦办学的见证。那时候廿毛公路还没有修,班车根本谈不上,平时很少有的汽车只能在马坊川的川道里行走,一到雨季就无法通行了。这一带的学生上高中,要爬山涉水步行一二百里,才能到达县城,上高中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梦。环县四中终于建起来了,尽管非常简陋,但这是他们自己的学校,他们可以就近上学,在这里学习、生活和成长,圆他们的高中梦。他们那时候的梦只能是高中,大学他们是不敢梦的。

  环县四中建起以后,上级曾先后调进一些大学生,如王有智、刘超凡、马存祥、陈继寿、许晓中等人,都是六七十年代在环县四中任教和工作过的。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在四中的教学中起了骨干和带头作用,也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四中。李雄星和王有智是在四中任职时间较长的两位校长,他们为四中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特别是王有智同志先后在这里工作达二十年之久,到1982年调离时,已经落下了浑身的疾病。四中应该感谢他们,四中的学生和家长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

  四中的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的不多,但他们都能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地工作。有这些骨干教师的带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正常的教学和各项活动都开展得像模像样。“文革”后期,各项政治运动比较频繁,比如经济大扫除,批林批孔,批师道尊严,学习朝农经验,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等等,反正那时候提倡“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参加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都被认为是“兼学别样”,是合理的。受“白卷英雄”的影响,升学不用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压力,环县四中的日子,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各个中学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连续两年高考推了光头,环县四中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成为当务之急。无奈这时候正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教师外流严重,造成环县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缺额较大,县上顾不了这么大的摊子,只好采取“丢卒保车”的策略。环县四中在教育系统内那时只能算一个“小卒”,自然是“丢”的对象。一些骨干教师,有的上调到重点中学,有的回了原籍,一个生机勃勃、热热闹闹的四中,只一两年时间,就被折腾得缺兵少将,七零八落了。

  教师是办学的根本。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不健全,要提高质量那是很困难的。尽管这样,四中还是在苦苦地挣扎着,努力着,想为自己的生存争得一席之地。好不容易,1979年考上了两名专科生:刘锐(庆阳师专·物理)、马建智(庆阳师专·中文);1980年考上两名中专生:张兴斌、张育武(均为庆阳师范);1981年只考上一名中专生黄贵耀(庆阳农校)。后来就再没有直接考上的学生了。我想,对环县四中来说,这已经是不错的了,算是尽力了吧。

  熬到1983年春季,已经势孤力竭、无法继续维持的四中被撤销了高中部,只保留虎洞初中。环县四中在县西五乡镇人民的一片惋叹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就只能赶上毛驴,驮上铺盖和吃粮,步行一两天,到县城来上高中,有的困难家庭的学生,也因此辍了学。

  环县四中自1969年成立到1983年撤销,只存在了14年时间,共毕业学生12届,计约800多名(学校档案已被县档案局收存,此系估算数),有60多名毕业生被推荐或直接考入大中专学校学习深造,有300多名毕业生参加各条战线的工作,他们中间有专家、学者,也有领导干部。当然,环县四中在它发展的前期,正处于“文革”的动乱年代,由于师资、设备和其他诸多条件的限制,教学质量不够高,或许会耽误一些学生的前途。在最后的日子里,上级没有了支持,自身又无力去抗争,它的撤销,似乎是大势所趋,但却不是人心所向,给人们,特别是西部五乡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留恋和叹息。原环县四中作为环县教育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已经结束了,是非功过,只有让人民去评说,让历史作鉴定。

  2009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