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腹痛怎么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腹痛怎么治疗

时间:2022-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溃疡性结肠炎总属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故其辨证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特点,首先辨明虚实、标本之主次。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第12章 溃疡性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来患病率有所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泄泻”“痢疾”“久痢”“休息痢”等的范畴。中医认为素体脾胃虚弱,复加感受湿邪、饮食所伤、内伤七情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湿郁大肠,气血阻滞,传导失司而发病。溃疡性结肠炎总属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故其辨证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特点,首先辨明虚实、标本之主次。在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湿热与气血相搏,壅滞于大肠,当辨湿、热、气滞、血瘀的偏盛;在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但多虚实错杂,余邪未清,当辨明主要病变脏器之所属。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根据其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或攻补兼施,灵活运用。攻邪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为主;补虚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为主。运用苦寒攻伐之品不宜过度,以防止损伤正气;补虚不宜滋腻,止泻慎用固涩,以防变生他病。由于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湿邪为患,其治疗应在调理脏腑功能的基础上,以祛湿为主,祛湿宜根据病邪的盛衰、正气的强弱以及证候转化的情况灵活运用。

第一节 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其发病多因脾虚失于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或情志失调,损伤肝脾,肝脾不和,气滞血瘀。以上诸因素均可导致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壅而为脓,呈现出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等症状。病程延久,以致伤及脾肾,脾气下陷,肾阳衰微,正气虚馁,阴阳俱伤。本病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一般初期以邪实为主,多为湿热蕴滞大肠和肝郁气滞,在证候演变过程中,湿热内蕴和气机郁滞日久,可转化为气滞血瘀、脾肾阳虚、阴血亏虚诸多证候。如若湿热缠绵,胶结不解,或局部气血郁滞,或因久泻伤阳损阴,可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局面。

二、证治方药

(一)湿热壅滞型

【主症】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初起或急性发作时,腹痛、腹泻,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粪便夹有黏液脓血,口干渴,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行气导滞。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15g,黄连9g,黄柏10g,秦皮10g,马齿苋15g,茯苓12g,厚朴10g,砂仁6g,建曲12g,木香6g,槟榔12g,陈皮12g,赤芍10g,白芍12g,地榆12g,甘草6g。

【方解】方中白头翁清解肠中湿热毒邪;马齿苋、黄连、黄柏、秦皮苦寒清热,解毒燥湿,助白头翁清化肠中湿热,挫败致病邪毒;地榆清热解毒,敛疮攻瘀,凉血止血;赤芍、白芍、甘草滋养阴血,活血通络,缓急止痛;厚朴、木香、槟榔、陈皮行气导滞,恢复肠道传化之职;茯苓、建曲、砂仁健脾祛湿和胃,改善胃肠功能。诸药配合,具有清热燥湿,行气导滞,养阴止血,改善胃肠功能之功效,切中湿热壅滞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注意】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湿邪为患,其治疗应在调理脏腑功能的基础上,以祛湿为主,祛湿宜根据病邪的盛衰、正气的强弱以及证候转化的情况灵活运用。湿热壅滞型是溃疡性结肠炎初起及急性发作时最为多见的证型,由于湿热壅滞气机的表现较为突出,治疗应在清热燥湿、行气导滞上下功夫。此阶段结肠病损以炎性反应及络脉损伤为主,治疗还要以苦寒清肠与解毒凉血之重剂祛其毒邪,修复络脉损伤,设堤防变。在湿热壅滞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应注意用药不可过于渗利与苦燥,以防化燥伤阴。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饮食调节,宜食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辛辣肥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

(二)肝脾不和型

【主症】腹泻、大便稀溏或溏软不爽,常夹杂有脓血、黏冻,大便前腹痛肠鸣,便后疼痛缓解,每因情绪紧张或忧伤而发生或加重,脘腹痞满,嗳气少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抑肝扶脾,调和肠胃。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

白术12g,白芍12g,陈皮12g,车前子12g,茯苓15g,苍术9g,黄连6g,香附10g,防风6g,槟榔12g,柴胡10g,枳壳10g,乌梅6g,甘草6g,大枣6枚。

【方解】方中白术、茯苓、苍术、陈皮健脾燥湿,调和肠胃;防风疏风胜湿,理脾升阳;柴胡、枳壳、香附、槟榔疏肝理气,行气导滞,恢复肠道传化之职;白芍滋养阴血;乌梅酸甘柔肝敛阴,涩肠止泻;黄连清热解毒燥湿;车前子清热利湿止泻;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成抑肝扶脾,清热燥湿,调和肠胃之剂。

【注意】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宜根据辨证分型选用方药,同时还应注意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同情况,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发作期以治标为主,缓解期以治本为重。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之症,不易速愈,治疗要做到持之以恒,切勿急于求成,要善于守法守方,用药切不可朝用夕改。肝脾不和型患者腹痛腹泻来去迅速,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调畅情志在其治疗康复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对于此类患者,在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时宜以抑肝扶脾、调和肠胃为治疗原则,以迅速缓解症状;待其症状消失后,则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为补脾益肠,以恢复胃肠正常的传导功能,以防止腹痛腹泻再发。

(三)脾虚湿困型

【主症】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泻而不爽,便中夹有脓血黏冻,赤少白多,或纯为白冻,纳呆胸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濡弱或滑。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扁豆12g,山药15g,薏苡仁15g,陈皮12g,砂仁6g,黄芪18g,槟榔10g,木香6g,黄连6g,莲子肉10g,建曲12g,甘草6g,大枣6枚。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莲子肉取参苓白术散之意,健脾益气,祛湿止泻;木香、陈皮、槟榔行气导滞,恢复肠道传化之职;黄连清热化湿解毒;黄芪补中益气;建曲健脾和胃,促进消化;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健脾益气,祛湿止泻,行气导滞,清化湿毒,使脾健湿祛,肠胃功能逐渐恢复,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诸症自除。

【注意】溃疡性结肠炎不论何种证型,皆有湿邪凝聚肠道的一面。湿随阳气的盛衰可异化为湿热与寒湿,但就临床来看以化为湿热者居多,化为寒湿者较少。脾虚湿困型患者经治疗绝对多数症状可逐渐消失,在症状缓解后,还应以健脾益肠之法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以避免或减少复发。也有个别患者,脾健湿祛后湿热之象逐渐明显,此时应及时调整用药。根据溃疡性结肠炎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治疗宜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或攻补兼施。攻邪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为主;补虚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为主。运用苦寒攻伐之品不宜过度,以防损伤正气;补虚不宜滋腻,止泻慎用固涩,以防变生他证。

(四)气滞血瘀型

【主症】腹胀肠鸣或腹痛拒按,脓血便,大便不畅,血色紫黯,下腹或左下腹局限性压疼痛,或有包块,嗳气食少,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少,脉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赤芍12g,桃仁9g,红花9g,五灵脂10g,蒲黄10g,乌药10g,黄芪15g,香附10g,枳壳12g,白芍15g,黄连9g,白及10g,焦山楂12g,甘草6g,大枣6枚。

【方解】方中当归、赤芍补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散病灶之凝瘀;五灵脂、蒲黄化瘀止痛;乌药行气止痛;枳壳、香附行气导滞;黄芪、当归补养气血,以扶正气;黄连、焦山楂消滞清热;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促进溃疡愈合;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配合,活血化瘀,行气导滞,补虚扶正,消肿生肌,促进溃疡愈合,很适合气滞血瘀型溃疡性结肠痰患者使用。

【注意】气滞血瘀型溃疡性结肠炎以左下腹局限性疼痛、拒按为特征,此证湿热毒邪衰退,溃疡局部病损突出,治之当消除气血之凝聚,化瘀消肿生肌,修复损伤之肠黏膜。治疗用药不可过于刚燥,破气之品亦当慎用。由于病久脾气虚弱,应适当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以扶正祛邪,增加化瘀之力。气滞血瘀型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单纯内服中药疗效较差,应注意配合直肠给药,采用保留灌肠法。除气滞血瘀型溃疡性结肠炎外,其他证型也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配合以直肠给药,应用中药保留灌肠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灌肠剂的组方宜以调脏腑、平寒热、收敛生肌、促进溃疡愈合为原则。

(五)脾肾阳虚型

【主症】久病不愈,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夹杂有黏液,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熟附子9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补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6g,吴茱萸3g,厚朴10g,山药30g,干姜6g,砂仁6g,黄柏炭9g,陈皮10g,甘草6g。

【方解】方中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取四神丸之意,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与温中暖肠胃的熟附子、干姜、吴茱萸配合,运脾土,振奋中阳,中阳振复,升发运转,可使清升浊降,肠胃功能恢复正常;陈皮、砂仁理气健脾开胃;厚朴调气导滞;黄柏炭清化湿热毒邪,又苦以坚阴;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上药合用,脾肾两补,温中寓涩,调气导滞,兼能清化湿热毒邪,使肠胃功能协调,溃疡性结肠炎自可逐渐康复。

【注意】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已久,以肠鸣腹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为特征。其症呈一派虚寒之象,治疗当遵治泻九法之“燥脾、温肾、酸收、固涩、升提”五法为治,但须审证准确,以防恋邪。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程较长,其病机复杂多变,治疗时应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在疾病早期常以湿热为主,邪壅滞肠,在清化湿热的同时要扭转病势,使之由滞转通,用药宜导滞不宜涩止;在脾胃虚弱尤其是脾肾阳虚阶段,疾病以正气内亏为主,往往少邪无滞,或无邪无滞,病势以本亏肠滑为主,在扶正的同时必须扭转病势,使之由通转涩,用药上宜涩不宜通,适度地应用涩肠止泻的药物。

(六)阴血亏虚型

【主症】腹中隐痛,久泻不止,便下脓血,午后低热,头晕目眩,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益气固肠,化瘀生肌。

【方药】驻车丸加减。

黄连6g,当归12g,阿胶12g(烊化),干姜6g,白芍15g,地榆炭10g,枳壳10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2g,芡实18g,白及10g,三七5g,槐花12g,甘草6g。

【方解】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阿胶滋阴养血,当归养血活血,干姜温中散寒,四药配合取驻车丸之意以滋阴清热养血,固肠止痢;党参、麦冬、五味子,取生脉散之意以益气养阴;白芍阴柔养阴,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导滞;地榆炭、白及、槐花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化瘀敛疮生肌,促进溃疡愈合;芡实固涩止泻;三七化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成滋阴养血,益气固肠,化瘀生肌之剂。

【注意】阴血亏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多由湿热壅滞型日久化燥伤及阴血而来,病以阴虚血亏与肠络损伤为主,治疗宜以滋阴养血止血,化瘀生肌,益气固肠,促进溃疡愈合为原则,以润补取效,不可以温补收功。阴血亏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虽然属阴血虚少,但不可过用阴柔滋腻之品,应本阳中求阴之用药,以免滋腻碍胃,适得其反。自我调养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保持规律化的生活起居,注意调畅情志,克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戒除烟酒,饮食定时定量,以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注意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配合治疗。

第二节 验案点评

一、病案举例

病例1:胡某,男,53岁,1993年10月14日就诊。患者素有慢性腹泻20余年,每遇劳累或受凉,或进食油腻食物易于发作,腹痛、腹泻,大便带有黏液,每日3~5次,甚则恶心纳差,里急后重等。曾做结肠镜检查,降结肠中段有黏膜水肿及充血,下段有小溃疡点数个,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多次服中西药治疗,未能治愈,迁延至今。半个月前因食生冷腥荤食物引发脘腹隐痛,恶心,呕吐清水涎沫,腹泻,日4~6次,大便稀,夹杂有黏液血便,并有腹痛下坠感,应用庆大霉素、维生素B6、维生素C、诺氟沙星等治疗,症状仍时轻时重。诊时患者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脘腹隐痛,以脐周为甚,腹泻前腹痛较甚,泻后则痛减,大便夹杂黏液甚多,每日3~6次,并伴有恶心、纳差、畏寒,体倦乏力。查舌质淡,苔白稍厚,脉细弦。此乃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厚肠止泻,方用加味六君子汤。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2g,半夏10g,焦三仙各12g,鸡内金10g,车前子(布包)15g,米壳10g,煨诃子12g,甘草3g。炮姜为引,水煎服。服药3剂,腹痛、腹泻均减,大便每日2~3次,但大便仍稀,腹部有下坠感,守上方加山药20g,广木香6g,继续服用。继服6剂,脘腹疼痛基本消失,大便每日2次。后予原方化裁又进24剂,诸症消失,饮食增加,大便成形。又予香砂六君子丸调理1周而愈。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选自《当代名医临床秘诀》]

点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者,治宜健脾益气,厚肠止泻,方用加味六君子汤,疗效满意。本例患者乃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所致,治疗所用的加味六君子汤,是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为主;陈皮、半夏和胃降逆;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助运;更加车前子利水道而分清浊,使小便利而泻自止;诃子酸收固涩以止腹泻,且兼苦泄,又有下气消胀之效;米壳涩肠止泻,又可止痛;另有炮姜一味,既可温中止呕,又可固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厚肠止泻之功效,切中病机,故而疗效满意。

病例2:王某,女,55岁,1980年6月10日初诊。患者患慢性腹泻2年,常因情志不畅、忧思恼怒而发病,腹泻腹痛,日5~6次,甚达10余次,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且常伴肠鸣腹胀,腹痛即泻,泻后痛缓,胸胁满闷,食欲不振,嗳气不舒。多次大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排除痢疾,X线钡剂灌肠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先后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诊时患者舌质红,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苔白腻,脉弦滑。辨病辨证属肝脾不和之瘕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宜疏肝和胃,理气化湿,佐以清热,方拟疏肝和脾汤加减。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延胡索15g,白芍30g,广木香7.5g,酒大黄炭3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腹泻止,腹痛减,效不更方,方药略有增减,连服30余剂,诸症俱失,经结肠镜检查溃疡面全部愈合。为巩固疗效,嘱服焦楂炭粉,每次3g,加白糖少许,开水送服,每日2次。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选自《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

点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久泻不愈属久痢病者,从痢论治,对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确有良效。此例患者为七情所伤,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失健运,湿郁化热,故见腹痛泄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纳差、嗳气等肝脾和不,气滞湿郁夹热之证候。疏肝和脾汤是在四逆散的基础上组方,四逆散具有调和肝脾、升清降浊的作用,加用木香调气理气,延胡索疏肝止痛,酒大黄炭导滞清热,黄芩清热化湿、调整肠胃功能。诸药配伍,共奏疏肝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之功效,对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确有良效。《伤寒论》中有四逆散治疗“腹中痛”及“泄痢下重”的记载,与本案所述肝脾不和、气滞湿郁之瘕泄基本一致,故遵循其旨,方药略加变通应用,而收良效。

病例3:钟某,女,51岁,2005年8月30日初诊。患者于1994年夏季麦收时因过食生冷菜肴,出现腹痛,痢下黏条,便意未尽感,即到当地卫生院诊治,经口服黄连素、痢特灵等药,症状消失,而停止治疗。以后每因饮食不慎致病情复发,曾在郑州市等医院多次诊治,经检查肠镜等,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服柳氮磺胺吡啶及中药,效果不显,病情始终未能痊愈。现大便日3~4次,大便前小腹疼痛,有里急后重感,便中伴有黏冻,乏力,时常头晕。望之其面色萎黄,查其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细。此为过食生冷菜肴,饮食不洁,内生寒湿,寒湿因阻脾阳,清阳不升,阻滞阳明肠腑,大肠传导失常,通降不利,气血壅滞,致痢下黏冻,里急后重,腹中疼痛等。临床诊断为寒湿内蕴,气滞阳明所致之大瘕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宜健脾益气,温化寒湿,理气止痢,方拟温中止痢汤加减。

处方:白术15g,苍术10g,茯苓15g,炒薏苡仁30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0g,木香6g,厚朴10g,乌药10g,砂仁8g,西茴10g,吴茱萸5g,桂枝5g,诃子12g,白芍12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5剂,大便日3次,仍不成形,黏冻稍减少,腹痛及里急后重感减轻,为药已中的,考虑病久难以速效,原方继进,以观其效。服药20剂,大便变为日1次,不成形,黏冻、腹痛及里急后重基本消失,为湿邪去其大半,气滞得解之象,食欲不振、大便中有食物残渣为脾虚仍存,脾胃阳微,纳化失常的表现,上方去香附、厚朴、白芍、甘草,加党参,炮姜、神曲、麦芽,砂仁增量,以加强补脾温中之力,兼以消食健胃。服药25剂,诸症消失,为中阳得健,久疾得以基本痊愈。患者因心存畏惧,不愿再行肠镜检查,以上方原方,每日半剂,继服30剂,以求巩固。

[选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

点评:虚寒湿之久痢,治宜温脾化滞,方用温中止痢汤加减,疗效较好。本例患者属寒湿气滞之慢性痢疾,用经验方温中止痢汤加减治之,全方以温脾通滞为主法,在药物的选择上,除用一般健脾燥湿、理气收涩之药外,重点在用桂枝、吴茱萸、炮姜,非此辛温大热之品,不能温脾阳而祛年久之寒湿,尤其用温守之力独强之炮姜配合诸药,方能将年久之痼疾虚寒湿痢治愈。

病例4:于某,女,57岁,2005年6月17日初诊。患者腹痛,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日3~5次,已4年之久,反复发作,饮食不当或受凉加重,伴有脘腹胀闷,食后痞满,喜暖怕凉。2002年6月17日在大连医学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屡经中西药内服与灌肠治疗,病情虽有时缓解,但终未痊愈。查其舌质暗红,苔白滑兼腻,脉濡滑。诊其为脾虚夹湿,瘀滞肠络之久痢(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治以温运脾湿,调和寒热,导滞化瘀,方选温运益脾汤。

处方:党参15g,白术30g,干姜10g,乌梅10g,秦皮15g,酒大黄炭9g,黄连6g,炙甘草10g,木香7.5g。取12剂,水煎服,同时辅以灌肠敛疡(灌肠方为海螵蛸30g,生地黄榆30g,马齿苋30g,锡类散二管,制成灌肠液100ml,每日1次,保留灌肠)。复诊时患者腹痛略有好转,黏液血便减少,查舌质淡暗,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舌苔黄腻,脉沉弦,病情有所好转,但久病入络,气滞血瘀之候仍未解。应在扶正的基础上,予以益气化瘀、温运脾湿、导滞化瘀、益气敛疡,方用加味温运益脾汤。

处方:党参20g,白术30g,炮姜7.5g,乌梅7.5g,五味子6g,豆蔻15g,黄连7.5g,炮附子10g,吴茱萸7.5g,赤石脂30g。取12剂,水煎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腹痛减轻,无脓血便。

[选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

点评:溃疡性结肠炎从痢论治,温运脾湿,调和寒热,导滞化瘀,疗效显著。本例患者腹痛腹泻,大便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泻后腹痛不减,系脾虚夹湿,寒热夹杂,久病入络之证。经过温运脾湿,调和寒热,导滞化瘀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久病入络,气滞血瘀之候仍然不解,之后在扶正的基础上,予以温运脾湿,导滞化瘀,益气敛疡之法,病情渐趋好转稳定。本例患者的治疗开始从本入手,健脾化湿治本,待腹痛腹泻、黏液血便减少,继续予益气通络、敛疡止血以治标,标本兼顾,疗效显著。

病例5:聂某,男,43岁,1993年9月27日初诊。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血便5年余,大便时溏时泻,脓血黏液夹杂,日行4~6次,左下腹压痛,伴纳差腹胀,肠鸣下坠,小便时黄。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未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无血吸虫病史;结肠镜检查显示乙状结肠及降结肠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并发多处溃疡;查其舌质淡,苔黄白腻,脉浮缓。临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属脾虚失运,湿热瘀毒内蕴,肠络受损,治宜运脾导滞,凉血解毒为主,方用自拟运脾化滞汤。

处方:苍术10g,厚朴10g,槟榔10g,山楂10g,木香10g,荆芥10g,秦艽10g,生地黄榆30g,黄连5g,甘草5g,芦根10g,瓜蒌壳10g。另用鸦胆子14粒,去皮后龙眼肉包裹,开水送服,每日2次。用药15剂后,黏液血便消失,大便次数及便质均已正常,唯感纳差腹胀,倦怠乏力,上方去鸦胆子,加生山药15g。继续服药25剂,自觉症状消失,复查结肠镜显示黏膜病变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芮云清.运脾化滞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5例.陕西中医,1997,18(7):42]

点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属脾虚失运,湿热瘀毒内蕴,肠络受损者,治宜运脾导滞,凉血解毒为主。《内经》云:“湿胜则濡泄。”张景岳谓:“泄泻之作,无不本于脾胃。”本病要害在湿,关键在脾,因久泻脾伤,多夹湿滞,湿由脾伤而恋,诸症相继而生。脾虚失运易遭肝木侮克而气机壅滞,湿遏日久易生积滞而化热,湿热瘀滞,内蕴肠道,损伤肠络,血肉腐败,致黏液脓血随大便而下。运脾化滞汤即是针对脾虚失运、热毒内蕴这一病机而设的。欲使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故取苍术、厚朴苦温燥湿以运脾;腑以通为补,则以槟榔、山楂消积导滞,行气宽肠而达陈痤去而肠胃洁之目的;生地黄榆凉血解毒,收敛攻瘀之力强,专走大肠,对脓血夹杂之泄泻、血痢、脏毒等病,收效甚捷;方中香连丸清解肠间热毒,调理寒热,厚肠固滑;荆芥、秦艽祛风胜湿,入肠疗肠风下血;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寒热润燥兼施,共奏运脾导滞,凉血解毒之功,故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毒蕴者疗效满意。

病例6:段某,女,35岁,因腹痛伴便脓血3年,加重1个月,于1985年3月6日就诊。患者3年前因泄泻夹脓血,日行数次,到某医院就诊,经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近半年来发作渐甚,腹痛阵作,以左下腹尤重,尤其自2个月以来,日益加重,每日泻脓血便20余次,血色暗红量多,便前左下腹局限性疼痛,虽经西药抗生素及中药治疗月余,效果不理想,被家人扶持而来,要求服中药治疗。现患者面色苍白,双目无神,唇甲色淡,气短乏力,形体消瘦,腹痛,泄泻夹有脓血,日行数次。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微。此乃泄泻日久,中气下陷,脾气不足,统摄失司,治宜培补中气,养血止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炙黄芪30g,党参9g,黑升麻5g,柴胡6g,当归9g,陈皮6g,地榆炭30g,木香6g。取6剂,日1剂,水煎服。1985年3月12日二诊,患者自述药后便血减少,每日在10次以内,下腹痛减轻,余症如前,舌脉同前,守方加仙鹤草15g,继续服用。1985年3月26日三诊,自述又服14剂,腹痛止,每日大便带血5次,食欲不振,不用家人扶持,可缓步而行,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守方加玫瑰花3g,厚朴花3g,继续调治。1985年4月2日四诊,患者便血已止,食欲转佳,面色渐润,唇甲色红,行走如常人,体力增加。后改服补中益气丸巩固治疗。随访一年,病未复发。

[选自《李介鸣临证验案精选》]

点评:溃疡性结肠炎久病伤脾,中气不足,统摄无权者,治宜培补中气,养血止血。本例患者属病久伤脾,中气不足,统摄无权,久病入络,治用培补中气,养血止血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益中气,升清阳,故重用为主药;党参益气健脾;升麻升举脾阳;柴胡疏达肝气,协助黄芪共奏升阳举陷之效;陈皮、木香理气醒脾,使补气无气滞之弊;当归养血调肝,使柴胡疏肝而不损及肝血;地榆炭有收敛解毒,清大肠之热和止血之功。药后患者诸症减轻,但因便血犹存,为肠中湿热未清,投以仙鹤草收敛止血。此药特点不论属寒、热、虚、实证,均可应用,配伍得当,奏效更速。连服数剂后,大便夹血得以控制,唯食欲欠佳,守方加玫瑰花、厚朴花理气宽中以增食欲,药后便血止,腹痛愈,食欲转佳。后予补中益气丸以资巩固。

二、经验总结

(一)重视鉴别,结合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辨病要领,重视鉴别诊断,结合结肠镜、粪便化验、X线钡剂灌肠、组织病理等辅助检查,尤其注意溃疡性结肠炎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恩病、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的鉴别诊断,能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误治。

(二)抓住主症,详加辨证

全面收集临床资料,根据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的不同情况,掌握其辨证要领,抓住主症,结合兼症,审证求因,详加辨证,分清其标本缓急,注意类似证型的鉴别,尤其是脾虚湿困型与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便能避免辨证上的失误,确立正确的治则和方药。

(三)标本兼顾,谨慎选药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便下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有反复发作,其治疗较为困难,取效较慢,治愈更难。找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以治其本,针对腹痛腹泻、便下脓血等的不同情况缓解之,并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治法用药,做到标本兼顾,谨慎选方用药,能够有效避免治疗用药的偏差和失误。

(四)内服效差,结合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以结肠局部黏膜充血、水肿以及溃疡为主要特征,治疗的目的在于调整脏腑阴阳气血,恢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局部病损的修复和愈合。有些患者,尤其是病久病情顽固的患者,单纯内服中药其效果较差,此时应结合直肠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以发挥综合治疗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五)注意配合,自我调养

患者应做到药物治疗与自我调养相互配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化的生活起居,克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戒除吸烟饮酒,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饥饱失常,饮食以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注意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忌食肥腻、生冷、辛辣等对胃肠有刺激性的食物,以避免病情反复。

第三节 误案分析

一、病案举例

病例1:张某,男,48岁,1983年10月5日初诊。患者罹患慢性腹泻5年余,其间在某医院检查结肠镜诊断为慢性结肠炎,长年累月五更必泻,昼夜大便达2~3次,质稀不成形,凡进食油腻之品即益甚,便前腹部隐痛,急迫欲行,泄后立减,两胫酸沉,性欲减退。查舌质淡体胖,苔白而微腻,脉濡细而缓。辨证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固,治拟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仿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化裁。

处方:熟附片(先煎)10g,淡干姜10g,益智10g,补骨脂10g,全当归10g,北五味子10g,罂粟壳10g,诃子10g,煨肉蔻(后下)10g,广木香10g,潞党参20g,炒白术12g。取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1987年8月1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诸症依然,又以真人养脏汤等方出入,先后计进百余剂,病情一直不稳定,时轻时重,终不见效,于是又辗转多处诊治。从病历记载来看,中医几乎皆以阳虚立论,方多不离人参鹿茸、附子等峻补之品,西医则多从免疫功能降低着手,用药不越激素之类。然腹泻有增无减,反添脘痞胸闷、口干鼻燥或颜面虚浮、阳事不举等表现,痛苦不堪,遂再次来诊。现患者除首诊所诉自觉症状外,且兼口苦发黏,纳食呆钝,面色不华,体倦乏力,颜面虚浮,查舌质红体胖,苔微黄而厚腻,脉濡细。脉症合参,当属湿热滞肠,脾运失健,治拟清热利湿,健脾行滞。

处方:炒黄芩10g,川黄连10g,吴茱萸5g,炒白芍18g,怀山药15g,生白术12g,广陈皮12g,川厚朴12g,干秦皮12g,石榴皮12g,云茯苓20g,薏苡仁20g,广木香8g,莱菔子15g,建曲15g,车前子(布包)15g。取3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1987年8月20日三诊,患者自述药后即觉口和食启,大便转为糊状,便前少腹隐痛及急迫欲行之感消失,虚浮亦消,身觉有力,舌苔脉象也基本正常。又以原方出入迭进20剂,诸症悉除,再予参苓白术散巩固之,追访无反复。

[选自《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分析:此为辨证失当,脾肾阳虚夹湿之虚实夹杂证误辨为脾肾阳虚。本例患者泄泻不但病程长,而且五更必泻,并伴性欲减退,两胫酸沉,因此首诊辨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固。然病久也未必均属虚证,且尚见急迫欲行、泻后立减、两胫酸沉、舌体胖、苔微腻、脉濡等湿浊之象。“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但未有不缘于湿者也。”如此虚实夹杂之证却纯辨为虚,迭投温补固涩之剂,势必滋湿酿热,阻滞气机,闭门留寇,而成湿热滞肠之证。二诊能及时抓住主要矛盾,侧重于从湿热辨治,故而获效。如若临证时四诊合参,仔细分析,详加辨证,其辨证失误不难避免。

病例2:余某,女,40岁。患者3年来经常腹泻,大便溏薄,日3~5次,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且每日黎明前痛泻1次,在南昌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西药不效,要求服中药治疗。吾初诊仅见其黎明泄泻,未详问余症,投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服药5剂,痛泻仍作。二诊时细问其症,知患者性格怪癖,多忧善疑易怒,怒则腹泻,泻后痛减,伴食欲不振,精神抑郁,再思五行学说口木旺乘土之训,悟患者泄泻乃因肝木横逆,乘伐脾土所致,即以疏木安土为治,选逍遥散与痛泻要方化裁。初服10剂,泄泻次数减为每日1~2次,继续以上方调服月余,同时进行心理开导,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改善,泄泻也得到控制。随访1年,未见复发。

[王国庆.运用五行学说救误3则.江西中医药,1987,(3):56]

分析:此为四诊不详,遗漏病史,致使辨证失误,肝木乘脾误诊为肾阳虚衰。泄泻之五更泻每发于黎明,以肾阳虚衰为临床多见,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五更泻都是肾阳虚衰引起的。若一见五更泻不加辨证即以为是肾阳虚衰,而处以温补脾肾之剂,则势必造成误诊误治。本例患者初诊时忽略了患者性格怪癖,多忧善疑易怒的性格特征,从而不明患者肝气郁结的情况,将肝木乘脾误诊为肾阳虚衰,造成误诊误治。如若初诊时医师重视问诊,掌握了患者性格怪癖,多忧善疑易怒,怒则腹泻,泻后痛减,伴食欲不振,精神抑郁等资料,参以五行学说木旺乘土之训,则肝气乘脾之诊断就可确立,误诊误治不难避免。

病例3:宋某,女,34岁,1988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4年余,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服西药无效,改服中药人参、西洋参等补益之剂,仍无显效,1988年12月来京求治。承由同道先用补气升阳、温中健脾之法,投以党参、山药、黄芪、白术等,患者仍后重下痢不减,且增脘腹胀满,遂来求诊治。现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四肢乏力,动则气短心悸,纳少不馨,食后脘闷不舒,夜寐不宁。查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缓无力。临床诊断为下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证属脾肾两虚,寒湿中阻,治宜温补脾肾,行气燥湿,方以平正理肠汤加减。

处方:藿香10g,紫苏梗10g,苍术10g,陈皮10g,半夏10g,干姜6g,厚朴10g,砂仁6g,大腹皮10g,木香6g,制附片(先煎)6g,五味子10g,酸枣仁10g,甘草6g。12月21日再诊,患者自述服药6剂后食欲转佳,腹胀、脘闷均消,腹泻由每日3~4次减至每日2次。患者甚为高兴,因感冒而停药。先治新感,待感冒愈后,再拟燥湿化痰、温肾健脾之法。处方:苍术10g,半夏10g,陈皮10g,藿香10g,前胡6g,杏仁10g,制附片(先煎)6g,干姜6g,补骨脂6g,枇杷叶10g,甘草6g。12个月29日三诊,患者腹痛腹泻已止,胃纳亦佳,体力渐增,愿回原地调理,嘱其早晨服附子理中丸1丸,中午、晚上服香砂枳术丸、四神丸各6g,并注意劳逸结合,忌食生冷、油腻。春节后患者函告,病已痊愈,体重增加2.5kg,随访未见复发。

[选自《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医案精选》]

分析:此为辨证用药失当,脾肾两虚、寒湿中阻之证,误辨为脾虚气陷,致使治法用药失当。本例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4年余,病势缠绵,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加之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四肢乏力,动则气短心悸,纳少不馨,食后脘闷不舒,夜寐不宁,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缓无力,辨证应属脾肾两虚、寒湿中阻,治以温补脾肾,行气燥湿之法为妥。然先前的治疗用人参、西洋参等补益之剂,药证不符,故而无效。同道又用补气升阳、温中健脾之法,投以党参、山药、黄芪、白术等,单纯补益而忽视行气燥湿,致使气机壅滞,所以药后不但后重下痢不减,且增脘腹胀满。之后辨为脾肾两虚、寒湿中阻证,应用温补脾肾,行气燥湿之法,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故而疗效较好。如若临证时四诊合参,详审病机,谨慎选方用药,则辨证用药失误自可避免。

病例4:蒋某,女,42岁,2005年10月8日就诊。患者腹痛腹泻、大便带黏液已5年,经大便常规、结肠镜等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常服加味香连丸、结肠炎丸、盐酸黄连素片、补脾益肠丸等以缓解症状。2周前腹痛腹泻又发,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夹杂有黏液,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酸软,纳差脘痞。遂到某医院诊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给予加味香连丸治疗,服药10天,症状不但不减,反而有加重之势。此乃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误用具有清热燥湿、行气导滞作用的香连丸,使阳虚更甚,故而症状不减反重,即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以温补脾肾、固涩止 泻。服药半个月,腹痛腹泻明显减轻,守方加减再服月余,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之后继续服用补脾益服丸以巩固疗效。

[选自《35种内科病中医辨治方法与误治分析》]

分析:此为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误用具有清热燥湿、行气导滞作用的香连丸,出现治法失误。香连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中成药,但它只适宜于湿热壅滞型患者。此例患者初治时一派脾肾阳虚之见症,不加分析地即给予所谓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香连丸,结果药证不符,使阳气更虚,出现失误。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应用中成药也需辨证,如若临证时注意辨证用药,根据病情恰当选用中成药,避免误治并不困难。

病例5:杨某,男,50岁,干部,1987年4月5日初诊。患者自述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腹泻、大便稀,春季为重,每日2~3次,曾多处就医,经结肠镜及钡剂灌肠透视等检查,诊断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中、西药治疗皆无明显疗效。近2个月来腹泻更甚,每到夜半子丑时腹胀、腹痛,腹中雷鸣,继则欲便,急忙入厕,稍缓则有不及之势,泻下稀溏之便后得缓,稍候又便,至天明时必行3~4次,患者疑为癌变,精神紧张,夜难入眠,昼日昏沉,纳食欠佳,饥不愿食。查舌质红,苔白稍腻,脉弦。遂予疏肝健脾之痛泻要方加减,用药10剂,毫无效验,又予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以健脾利湿、温阳散寒之法治之,再服5剂,非但无效,且又感胸闷、烦热不适,腹痛腹胀加重,自觉有气上攻,口干、口苦,恶心干哕,手足发冷,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细析之,结合发病之时间,用药后之情况,思悟为病在厥阴,寒热胜复之证,遂易仲景乌梅丸加减。用药5剂后,腹痛胀减轻,腹泻次数减少,上方加减先后共服25剂,诸证消除,复查结肠镜溃疡面基本愈合。为善其后,给予中成药乌梅丸继服,以巩固疗效。

[边自谦.久泻误治挽逆案.浙江中医杂志,1994,29(2):63]

分析:此为辨证失当,寒热错杂之证误诊为肝气乘脾和脾胃虚弱。溃疡性结肠炎以泄泻为突出表现者时常可以见到,因其病程已长,多表现为寒热错杂。泄泻寒热错杂证之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或起于感受外邪,或发时精神紧张,或脾虚湿盛,临证时若不仔细辨析,囿于常规,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本例患者以泄泻为突出表现,初因患者精神紧张、夜难入眠、脉弦而诊为肝气乘脾,再因纳食欠佳、饥不愿食、舌质淡、苔白稍腻等而诊为脾胃虚弱,出现失误,之后根据发病时间、用药后之情况等仔细分析,辨为病在厥阴,属寒热错杂之证,给予乌梅丸加减效果满意。

病例6:郭某,男,46岁,1986年3月1日就诊。患者腹痛下痢、口舌烂疼痛2年余,经纤维结肠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用柳氮磺吡啶、苦参明矾合剂、锡类散等治疗,病情不减,要求服中药汤剂治疗。现腹部隐隐作痛,下痢黏液脓血,日便3~4次,伴肠鸣下坠,纳差食少,形体消瘦,口唇及舌边尖有6处溃疡,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细数,辨为湿热久痢,胃热上蒸,拟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法治之。服药6剂,腹痛下痢不减,口疮反而加重,纳谷不香,体倦乏力,心烦失眠,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细审脉证,此乃阳气下陷,阴火上乘之故,前药过用苦寒之品,更伤脾胃之阳,元阳受损,阴火上干,急投东垣补脾胃泻阴火之升阳汤加减。6剂后腹痛下痢、后重感已除,睡眠好转,饮食有味,效不更方,上方加减服用2个月,诸症若失,复查纤维结肠镜,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均消失,之后以补中益气丸调理,随访半年,下痢、口疮均未复发。

[陈治水.久大痢口疮纠误医案1则.辽宁中医杂志,1987,(5):38]

分析:此为辨证失当,虚寒痢误诊为湿热痢。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居多,属中医学“痢疾”的范畴。中医认为痢疾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等引起,临床有多种证型,其中以湿热痢较为常见,若临证时不注意分辨,一见痢疾就只考虑湿热证,用清热解毒利湿之法治之,则势必造成误诊误治。此例患者病程已久,初治时不查久痢脾胃虚弱之本,误诊为湿热痢,投大剂苦寒泻火解毒之品,从而造成误诊误治。若抓住纳差食少、体倦乏力、舌质淡、脉细等阳气不足的表现,四诊合参,则阳气下陷、阴火上乘之虚寒痢的诊断不难确立,误诊误治自可避免。

二、教训归纳

(一)忽视鉴别,诊断失误

溃疡性结肠炎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恩病、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有诸多相似之处。如若临证时诊察不细致,忽视鉴别,缺少结肠镜、粪便化验、X线钡剂灌肠、活组织病理等检查,容易出现诊断失误。在临床中肠易激综合征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误诊为阿米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误诊为慢性细菌性痢疾者,时有发生。

(二)中西不分,见病套药

溃疡性结肠炎是现代医学之病名,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久痢”“休息痢” 等的范畴,有些医师惑于西医诊断,临证时中西不分,过分依赖现代检查,丢掉了中医的本质辨证论治,寒热虚实不能分,不加辨证地以西医之病遣中医之药,见病套药,一见溃疡性结肠炎就应用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以及促进溃疡愈合作用的中药,甚至将所谓具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中药堆积应用,结果造成治疗失误。

(三)审证不详,辨证失误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之不同,有湿热壅滞型、肝脾不和型、脾虚湿困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阴血亏虚型等证型存在,并常有其兼夹并见证,如果审证不详,辨证不细,或拘泥于临床经验,或只注意临床常见的证型而忽视其兼夹并见证。容易出现辨证失误。临床中脾虚湿困误诊为脾肾阳虚、肝脾不和误诊为脾虚湿困,以及病情已变而治法用药不变出现失误者,时常可见到。

(四)不知巩固,过早停药

不知巩固,过早停药,是溃疡性结肠炎误治的常见原因之一。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见效容易而治愈较为难,常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临床症状易于消除,但溃疡病灶难消。腹痛腹泻、便下脓血等症状消失并不代表溃疡面已经完全愈合,还应再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以拔除病根,使溃疡完全愈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情复发。医师忽视巩固治疗,患者不知道巩固治疗而过早停药,常使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

(五)不遵医嘱,失于调养

自我调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康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医师只重视药物的作用而忽视自我调养,患者不遵医嘱,失于调养,生活起居无规律,长期心情抑郁,精神紧张,吸烟饮酒,饥饱失常,嗜食肥腻、生冷、辛辣等对胃肠有刺激性的食物等,直接影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和康复,也是误治的原因之一。在临床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治疗自觉症状消失,但因饮食不慎而致病情复发或急性加重者,并不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