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二 颅脑常规MRI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实训目的】
掌握颅脑MRI检查前的准备,MRI检查过程;熟悉MRI图像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实训器材】
【实训步骤】
1.开机,输入被检者资料。
2.线圈选择 头颅专用线圈(头颅正交线圈或多通道磁敏感线圈)。
3.体位及采集中心 常规取仰卧位,头先进,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置于线圈内,眉间线对线圈中心,定位线对线圈中心标线及眉间线(图6-5)。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颈短及肥胖病人两肩尽量向下且臀部垫以棉垫抬高臀部;婴幼儿头部较小,在颈、背部垫软垫,使头部尽量伸向线圈中心。体位摆置一般以舒适、宽松为主,以适应较长时间检查。
图6-5 头颅定位线
4.扫描方位 常规为横断位,根据需要加扫冠状位或矢状位。
5.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1)脉冲序列 FSE、IR、DWI等。
(2)采集模式 2D。
(3)采集矩阵 288×(128-192)。
(4)FOV 22~24 cm。
(5)NEX 1~4。
(6)层厚、层间距 6 mm,2 mm。
(7)横轴位TR/TE FSE T2WI(3000 ms/90 ms)(图6-6)。
图6-6 颅脑T2WI
TR/TE/TIT1 FLAIR(2000 ms/12-20 ms/750 ms)(图6-7)。
图6-7 颅脑T1-FLAIR
TR/TE/TIT2 FLAIR(9000 ms/120 ms/2200 ms)(图6-8)
图6-8 颅脑T2-FLAIR
DWI:TR/TE/B值(10000 ms/102 ms/1000)(图6-9)。
图6-9 颅脑DWI
矢状位TR/TE: FSE T2WI(3000 ms/90 ms)(图6-10)。
6.MRI增强扫描 平扫如有阳性发现,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时用Gd-DTPA按0.2 mg/kg静脉注射,后用T1WI扫描。
7.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
图6-10 颅脑矢状位T2WI
【注意事项】
1.位于中线或中线附近的病变应行常规矢状面扫描。
2.位于垂体及下丘脑附近的病变常规行冠状位+矢状面扫描
3.天幕附近的病变应加扫冠状位与矢状面。
4.与脑室相关的疾病应加扫冠状位与矢状面。
5.脂肪抑制技术与增强检查T1加权像联合使用有助于颅神经病变显示。
【思考与讨论】
1.MRI检查前需对被检者做那些调查?
2.做颅脑检查时如何选择线圈?
3.如何进行扫描定位?
4.影响MRI图像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