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团队思维格局

管理团队思维格局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他又进一步把管理学派划分为11个,他认为,现代管理学派林立,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现象。这些学派包括: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我国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张兰霞博士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相对于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提出了“新管理理论丛林”的思想。

三、现代管理理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学、系统论、计算机应用于管理领域的日益广泛,对现代管理活动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管理学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明现代管理的有关问题。

(一)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和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管理展开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1961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学至少形成了六大学派。1980年,他又进一步把管理学派划分为11个,他认为,现代管理学派林立,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现象。这些学派包括:

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这一学派以管理过程或者管理职能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与别人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管理学者试图通过对管理过程或者职能的分析研究,从理性上加以概括,把用于管理实践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构成管理的科学理论。

2.社会系统学派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进而把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系统。其主要观点是: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协作系统,由3个因素构成,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就是在信息沟通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通过信息沟通来协调组织成员的协作活动,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3项: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沟通系统;②确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及各部门的具体目标;③选拔任用组织成员,使组织成员为这些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同时保证协作系统的生命力。

3.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他们认为管理中的人是理性人,组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结构,经济效果是其最根本的活动标准,管理过程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系统过程,因此,管理活动可以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采取数学模型和程序来分析和表达管理的逻辑过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强调管理的合理性,实行定量分析,准确衡量,以求最佳答案,实现管理目标。科学管理学派创设了若干管理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如决策树方法、线形规划方法、网络技术方法、动态规划方法、模拟方法、对策方法等。

4.系统理论管理学派 系统理论管理学派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范畴和原理,对组织的结构及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卡斯特(Kast R.A.)和约翰逊(Johnson R.A.)为代表,他们认为,组织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它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组织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影响,组织系统必须通过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反馈,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分析,都应该按照系统的原则进行,即以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对组织的各方面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选择最优方案。

5.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理论和运筹学等学科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是西方有较大影响的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等人研究的重点是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管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他们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过程,因此,管理就是决策。他们把决策过程分为4个阶段:收集情报、拟订计划、选择计划和评价计划。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决策理论得到了人们的较高评价,西蒙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6.权变理论学派 以伍德·沃德(Wood Ward J.)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复杂的、多变的,这是一种固有的性质。而环境的复杂性又给有效的管理带来困难,所以任何理论和方法没有一种能适合所有的情况。必须根据管理的条件和环境随机变化,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的案例,从中分析管理方法技术与条件环境的联系,寻求管理的基本类型和模式。权变理论强调随机应变,灵活应用过去各学派的特色,管理方式应随情况的不同和变化而改变。权变理论是能把各种管理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的理论,但权变理论对于管理理论没有突破性的发展,是对以往理论的灵活应用(权变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见第五章领导职能)。

另外,管理理论丛林还包括行为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和经营管理学派等。

(二)新管理理论丛林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员工需求的深切呼唤等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管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便产生了众多新的、颇具建设性的管理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企业管理的发展思路。尽管有些理论尚不成熟,还处于发展之中,但它们所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和观点是不容忽视的,值得人们思考和深入研究。我国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张兰霞博士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相对于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提出了“新管理理论丛林”的思想。

1.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以“系统动力学”为核心,强调系统整体的动力。就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此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能:①自我超越;②改善心智模式;③建立共同愿景;④团结学习;⑤系统思考。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为:①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愿望;②善于不断学习;③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④“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组织结构;⑤自主管理;⑥重新界定组织边界;⑦家庭与事业的平衡;⑧领导者的新角色为设计师、仆人和教师。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一方面,学习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生存,使组织具有不断改革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体现生命的意义。

2.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 1990年,美国新一代管理专家麦克尔·汉默(Michael Hammer)发表了题为“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的文章,率先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思想。1993年,他与詹姆斯·钱辟合著了《再造企业——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该书发展了再造原理,明确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概念。企业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指企业针对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重新设计,并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重要尺度上取得改善的管理过程。企业再造理论的基本思想为:顾客至上、以人为本和彻底改造。企业再造的主要程序是:①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②设计出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③对制订与流程改进方案相匹配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估,选取最优化的可行性的方案;④组织实施与持续改进。

3.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是一种以强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特有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这一理论有两种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汉默尔和普拉哈拉德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另一种是以斯多克等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核心能力表现为蕴涵于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之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结合体;整体能力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两种能力观均强调企业内部行为和过程所体现的特有能力,认为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4.团队管理理论 卡曾巴赫和史密斯合著的《团队的智慧》一书是团队管理的代表作。作者认为,“团队就是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他们强调团队有5个基本要素:①人数不多,一般在2~25人,多数团队的人数达不到10人;②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③互补的技能;④共同的方法;⑤相互承担责任。责任和信任是支持团队的两个保证。

团队有效运转的4个相互关联的必备条件:一是团队内必须充满活力,表现在员工创造性的主动发挥、员工出成就的高度热情、员工和睦相处的精神氛围;二是团队内必须有一套控制系统以确保达到目标;三是团队必须拥有完成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四是团队要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要有那样一些人,他们在团队内部和外部较大范围内都有较强的影响力。

打造优秀的团队,关键在领导。优秀的团队领导必须做到以下6点:①使团队的目的、业绩目标和行动方法恰当而有意义;②建立团队整体和每个人都具有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尽量多地提供积极性、建设性的鼓励;③鼓励成员做必要的冒险或经常变换任务和人员,以强化团队的综合技能、提高技术水平;④处理好与团队外的关系,包括排除障碍;⑤为团队或团队成员提供创造业绩的机会;⑥同团队中的每个人一样,尽可能地脚踏实地。

5.竞争合作理论 竞争合作理论的主要代表作是《协作型竞争》,作者开篇写道:“对多数全球性企业来说,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驱动一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竞争,驱动供应商之间、经销商之间在业务方面不断竞争的传统力量,再也不可能确保赢家在这场达尔文游戏中拥有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或服务,以及最高利润。”“很多跨国公司日渐明白,为了竞争必须合作,以此取代损人利己的行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有选择地与竞争对手,以及与供应商分享和交换控制权、成本、资本、进入市场机会、信息和技术,为顾客和股东创造最高价值。”这就是竞争合作理论的核心。“双赢”或“多赢”成为竞争合作的目标,而贡献、亲密和远景则是竞争合作成功的基本要素。

6.情境管理理论 情境管理理论实际上是权变管理理论的发展。情境管理理论认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处于不同组织层次上的管理人员有不同的管理类型。因此,巴赫认为决定情境的主要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层次,另一类是组织文化。组织层次不同,采取的管理类型就不同;组织文化不同,所具有的管理风格就会有差异。即管理职能的执行应与特定的情境相匹配。

现代管理新理论还包括智力资本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局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