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猴子理论团队管理

猴子理论团队管理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个月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罗森塔尔提供的学生名单纯粹随机抽取,并没有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罗森塔尔是著名的心理学权威,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权威效应的出现,还很容易产生“权威扩大化”的现象。这种扩大化加剧了人们思维过程的权威定势。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中的权威暗示效应被后人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随机挑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罗森塔尔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并以赞美的口吻告诉他们的老师,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将来大有发展前途。

8个月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成为班上的佼佼者,教师也给了他们很好的评价。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罗森塔尔提供的学生名单纯粹随机抽取,并没有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罗森塔尔是著名的心理学权威,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教师把这种期望表现在日常行为和态度上,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这种期望,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要求,于是学习成绩进步很快,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优秀学生。

所谓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是某个领域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权威,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权威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一种“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即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因此,这两种心理就诞生了权威效应。

【沈约与《文心雕龙》】

南朝的刘勰写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但当时无人重视。万般无奈之下,刘勰装扮成卖书人,将书稿送给当时的文坛领袖、大文学家沈约。沈约阅后对《文心雕龙》给予极高的评价。于是,《文心雕龙》后来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名著。

在现实生活中,像刘勰那样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例如,做广告时请名人代言,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士的话作为论据,企事业单位或商家请领导或名人雅士题词等。平凡人物一旦被新闻媒体炒作,一夜之间会变得身价百倍,这也是新闻媒体权威效应所产生的结果。

二、权威定势是这样形成的

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我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这本来可以理解,然而这种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名人用过的东西是文物,凡人用过的是废物;名人做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做错事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名人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就是流里流气;名人喝酒多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其为某老,凡人就只能叫老某……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来自后天的社会环境。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假思索地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对弱小而无知的儿童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这些力量构成了一个个的权威。这些权威用一系列“必须……”、“应该……”、“不能……”来教育儿童,如小时候大人经常训导孩子“必须用右手拿筷子,左手拿筷子是不懂规矩”,等等。

从某种角度来说,成人教育儿童与马戏团训练动物在方法上如出一辙,都是采取两种手段:奖励其正确的行为,惩罚其错误的行为。而划分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则是由成年人或者训练员所认定。这使我想起曾听说过的一个故事。

【猴子与香蕉】

一位试验者将五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中,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枪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敢动手。

试验的下一步是用一只猴子替换出笼中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动手去拿香蕉。结果令人惊奇!这竟触怒了原来笼中的四只猴子。这四只猴子代替了人执行惩罚的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试验人员不断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枪惩戒的猴子换出去,最终笼中的猴子全是新的,但再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

猴子天性爱吃香蕉,可是偶然出现一个“不许拿香蕉”的权威思维定势之后,这一违背猴子天性的思维定势,居然自我强化为第二天性,真是咄咄怪事!

最初,猴子不让群体中任何一只猴子去拿香蕉是可以理解的,为的是免受“连带的”惩罚。但后来一切物是人非,“人”和“高压水枪”都不再介入,新猴子却还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思维定势不变。权威定势就是这样形成的。多么可怜的猴子,多么可怕的权威思维定势!

三、一分为二看权威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权威效应有益处的同时也有害处。权威效应在日常思维中具有某种积极意义,它为我们节省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我们不必再从头研究几何学,只需学一学欧几里德的几何理论就可以;我们不必亲自去“看云识天气”,只需听一听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就行了……所有这些都是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但从另一方面看,权威效应的存在,往往容易封闭人的大脑,抑制创新思维。因为有权威在,凡事只要听权威的就行了。权威效应的存在,又容易造成揣摩式、迎合式思考,因为与权威的思考保持一致,可以避免出错。

权威效应的出现,还很容易产生“权威扩大化”的现象。所谓“权威扩大化”,是指把个别专业领域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这种扩大化加剧了人们思维过程的权威定势。

例如,一位科技领域的专家在某尖端技术的研究中做出较大贡献,于是,马上有人请他参政议政,请他担任行政领导,请他谈儿童教育问题,请他当大学生辩论赛的裁判,请他评论某本畅销小说……于是,他成了“明星”,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万事通,成了一切领域的权威,他似乎什么都懂——别人这样认为,他自己也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

对于权威首先应该敬重。敬重专家、权威说明敬重知识、敬重能力,这本是好事。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限度,过了限度,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对权威的敬重过了限度,到了盲目的地步,就不是明智而是愚蠢了。专家权威可以专一项名一时,却不会样样精、时时明。即便是在他们所精通的领域里,也难免出错。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例如,亚里士多德曾认为,自由下落的物体,重量越大则下落速度越快,重量越轻则下落速度越慢。伽利略不相信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逻辑推论,便推翻了流传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对于专家权威,我们应持的态度是不被他们头上的光环所迷惑,像看待常人那样清醒、客观、现实地看待他们。盲目迷信权威,容易丧失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

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徽上刻着一句格言:“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应当学习权威的长处,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但不可一味迷信权威,不敢超越权威。如果只知道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那就谈不上创新了。

创新思考题

2.1 什么是创新思维?联系自己曾经有过的创新思维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2.2 你是不是一个善于换位思维的人?你认为遇到哪些问题时要多进行换位思维?

2.3 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逆向思维开展创新活动?“反其道而行之”的途径有哪些?

2.4 影响创新活动的常见思维障碍有哪些?

2.5 你有哪些不利于创新的不良思维习惯?你打算如何重塑自己的思维习惯?

2.6 你认为该如何正确对待书本知识?读书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7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从众现象和从众心理,指出其利弊。

2.8 从罗森塔尔效应中你能获得哪些启发?

2.9 阅读下列案例,从创新的角度谈谈你获得的启发。

【来自海尔的人才策略】

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是“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在具体实施时海尔给员工制定了多种职业生涯设计,每一种都有一个升迁的方向,只要符合升迁条件,即可进入后备人才库,参加下一轮竞争,跟随而至的就是相应的个性化培训。

“海豚式升迁”是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的一大特色。海豚是海洋中最聪明、最有智慧的动物,它下潜得越深,则跳得越高。如果一个员工进厂以后工作比较好,他从班组长一步步干到分厂厂长,如果现在让他干一个事业部的部长,那么他对市场系统的经验可能就非常缺乏,就需要到市场部去。到市场部之后他必须从事最基层的工作,然后从这个最基层岗位再一步步干上来。如果能干上来,就上岗;如果干不上来,则就地免职。有的经理已经到达很高的职位,但如果缺乏某方面的经验,也要派他下去;有的各方面经验都有了,但处事综合协调能力较低,也要派他到这些部门来锻炼。这样对一个干部来说,压力可能比较大,但这也培养和锻炼了干部。

“届满要轮流”是海尔培训技能人才的一大措施。一个人长久地干一项工作,久而久之会形成固化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结构,这对海尔这样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目前海尔已制定明确的制度,规定了每个岗位最长的工作年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