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和基本内容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和基本内容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家庭主妇承担着家庭生活和生产劳动诸多方面的社会职能,是农村妇幼保健和家庭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因此,在针对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中,应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此外,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应更侧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第二节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和基本内容

一、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一)农村家庭主妇

农村家庭主妇承担着家庭生活和生产劳动诸多方面的社会职能,是农村妇幼保健和家庭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在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高、妇科疾病患病率高是农村地区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妇女的卫生知识水平与卫生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家庭乃至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她们的健康水平和保健能力更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的健康教育,是农村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妇女健康教育要根据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重点选择与妇女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教育:(1)根据妇女不同生理时期的特殊生理特点,分别开展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健康教育;(2)科学育儿知识的健康教育:认识母乳喂养的意义及有关母乳喂养的知识、添加辅食的正确方法,婴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婴幼儿保健知识,对婴幼儿发育的监测方法,孩子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原则,儿童心理、语言发育特点及情感意志的发展特点,实施早期教育,开发婴幼儿的感官知觉、动作、语言能力的方法,计划免疫和预防常见病知识。(3)妇女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月经病,外阴炎、阴道炎、子宫颈炎、输卵管炎等生殖系统炎症,乳腺增生、乳腺肿瘤、子宫颈癌、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生殖系统肿瘤,以及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软下疳、艾滋病等性病。将这些妇科病的防治知识传授给妇女,有利于妇女进行自我防护,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如让妇女掌握乳腺癌的自我检查方法,以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让妇女认识定期普查对防治妇科病及妇科肿瘤的重要意义,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感染途径及防治知识等。

(二)农村青少年

青少年存在的许多卫生问题,如生殖卫生、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问题以及生存和教育问题等,都将对其一生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关系到21世纪人口素质的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儿童少年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观念及健康的行为,为其成年谋幸福。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在农村青少年中出现一群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表明,亲子教育缺失和不良的家庭环境,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和成长环境,[2]他们的健康存在严重隐患。因此,在针对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中,应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针对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人体生理解剖和心理卫生知识,一般卫生知识,眼睛保健知识,口腔卫生教育,营养和饮食卫生知识教育,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安全教育和急救训练,青春期健康教育,月经生理,第二性征的出现及生理意义,遗精的原因与手淫的防止和纠正,吸烟问题等。此外,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应更侧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农村老年人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逐步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愈来愈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和易患疾病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老年人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有规律的生活,促进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和消除各种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是农村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国老年人口60%分布在农村,“未富先老”问题在农村更为凸显。加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我国在农村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空巢家庭呈现逐渐增多之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 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 339.73万人,占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老年空巢家庭户1 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 632.90万人,占空巢家庭老人的69.79%。[3]在城市,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区建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也在逐步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方面的问题,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物质准备不足,经济基础还不够雄厚,社会化养老保障机制和服务还很不完善或根本缺失,农村空巢老人面临更加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更加复杂的家族关系和伦理道德,更需要人们的关怀。收入低、劳动负担重以及子女远去失去精神寄托,这些都严重威胁空巢老人的健康,因此,对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家庭老人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他们进行一些老年常见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等的防治知识教育,教给他们具体的预防措施和自我护理、自我保健方法,尤其应加强对他们的情感关怀和社会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空巢家庭老人的社会氛围。

(四)农村残疾人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脆弱人群,他们的保健要求较之于正常人更加迫切而特殊。由于我国农村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相对于城市社区的残疾人,农村社区的残疾人群可利用的资源以及自我发展的机会非常狭小,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更大的威胁。针对农村社区残疾人的健康教育,主要从两方面入手:[4]其一,针对残疾人自身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保护教育:(1)残疾人由于身心受损,往往出现自卑、失望、自暴自弃的心理,对残疾人进行健康教育首先要使他们摆脱一系列不良情绪,激励他们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2)生理保护教育具体包括:①生理康复教育:残疾人的功能锻炼方法,残疾人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教育等;②生活技能培训:残疾人的生活能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培训和教育,大多数能不同程度地重新获得一些生活能力。生活技能训练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残疾状况而定。其二,对于残疾人家庭和农村社区的其他人群,要进行关心、爱护残疾人的教育。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思想观念的落后,对残疾人存在更为严重的排斥、歧视,在农村社区普及理解、尊重残疾人的教育,教育每个健全人有责任和义务给残疾人以帮助和支持;还要给予农村社区人群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教育,以消除人们对残疾人所持有的偏见,使他们有与健康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农村外出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快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大、中城市谋生,对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外出民工(流动人口)的增多,也带来了许多相应的卫生问题。积极开展输出地农民工健康教育:[5]结合输出地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以“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网络,开展输出地省区市的农民工健康教育。运用“行动”多部门合作优势,普及基本卫生知识与法规,了解意外伤害知识,掌握急救基本技能等,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在劳动力转移重点省区开展试点与评估。

二、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疾病谱已经转变为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环境与职业危害等并存的疾病模式,严重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卫生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卫生保健知识水平与自我保健能力亟待提高。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疾病流行情况和危害健康的因素也有很大差异,实施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需求,确定教育内容。

(一)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卫生观,改善不良卫生习惯

宣传普及新的健康观和大卫生观念,消除“没病就是健康”的传统意识,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和人人为社区健康负责的观念,积极参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普及生活卫生知识,指导农民科学地安排衣、食、住、行,合理地摄取营养,坚持有益于健康的文体活动,逐步摒弃延续了几千年的不益于健康的生活习俗和行为习惯,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前,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社区,仍应大力普及我国农村“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中提出的农村居民基本健康行为:

个体行为12项: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头发清洁,勤理发;一人一巾,每天洗漱;一人一刷,每天刷牙;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吸烟;不酗酒;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洗手。

群体行为8项:家禽(畜)圈养;禽(畜)室干净;柴草、粪土、煤块堆放整齐;居室整洁通风;卧具干净,无异味;农药、化肥远离食物与水源;灶具、碗筷干净;厨房有排烟设施。

(二)农村常见疾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由于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卫生知识和保健意识较为缺乏,农村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地区,不仅有城乡共有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有农村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疾病、农业劳动中易发生的疾病(如农田中暑、农药中毒、稻田性皮炎等)及乡镇企业中的职业病等。普及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农业劳动相关疾病防治以及防止意外伤害知识,是农村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发病和流行规律,紧密围绕防治工作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

1.传染病及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采取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内容:计划免疫、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报告、隔离和消毒知识、杀虫和灭鼠知识、传染病病人治疗与家庭护理知识、传染病的社会预防与卫生公德教育等。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各种常见病的致病因素、预防知识、早期症状、合理用药以及家庭护理常识等。

3.地方病防治知识

地方病是由自然地理环境或生活条件等因素所致,以地域性发病为特点的一类疾病。通常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是目前仍严重危害我国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健康的疾病,普及地方病的防治知识是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的重要内容。

4.与农业生产劳动相关的疾病防治知识

包括预防农药中毒的知识,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群众自救、互救知识,农田中暑、稻田性皮炎、农民肺等病因、危害、预防措施、早期症状及发病后的治疗和家庭护理等知识。

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用电器的普及,交通工具的日益改善,农村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也呈增加的趋势。意外伤害不仅直接加大了医疗费用的支出,而且造成潜在生产力的巨大损失。意外伤害的主要特点是“意外”,即未预料性,“意外”常因麻痹大意造成。因此,加强农村意外伤害的急救与自救知识教育,并采取得力措施,预防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保护劳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环境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因此,要加强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环境保护与改造的健康教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要求,围绕改水改厕、利用清洁能源、绿色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等内容促进村容整洁和环境安全,保护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6]

(四)应对农村突发应急事件的健康教育

洪水、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应迅速开展应急健康教育,普及救灾防病知识,使灾区群众提高对疫病危害性、严重性的认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发现急性传染病流行,应迅速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深入疫区开展强化健康教育使群众掌握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相应技能,消除恐惧心理,自觉接受卫生防疫部门采取的名种有效措施,动员社会统一行动,开展群防群治,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五)计划生育与卫生法制

开展卫生普法工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遵法执法的自觉性。同时,宣传国家制定的卫生政策和措施,把党和政府对群众、对农民的关怀落实到农民家庭、农村患者身上。例如,国家规定艾滋病抗病毒药对农民是免费的,传染性结核病治疗是免费的,但国家制定的很多政策农民未必都知晓,这就很难落实。如果宣传和工作到位,农民就会主动监督政府,要求落实国家政策。

(六)倡导健康投资

健康投资指的是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衣物、健身和医疗服务等资源进行的投资。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健康是从事一切活动的资本,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健康投资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最基本的投资,每个人都应该为健康投资,为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而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寻找健康相关知识,并将其付诸行动。在农村,倡导农民转变健康投资和健康消费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7]

(1)树立“无病防病,有病早治”的观念,改变因小病久拖,大病难治而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调查表明,农村贫困人口中有1/3的人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绝大部分农民对自身健康不关心,尤其是对健康检查意识淡薄,自恃身体健壮,与医药无缘,致使疾病不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贻误了用药或治疗时机。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健康问题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健康投资。

(2)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就可以按比例报销部分医药费,从而减轻个人经济负担。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仅使参保农民得到实惠,还可以有效防止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为生大病、重病的农民解燃眉之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有利于保护农村生产力,有利于缩小城乡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性。

(七)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观念、新思维、新方式冲击着当代农村,与农村沿革下来的传统观念产生强烈冲突,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给人们的思想打下新的烙印,要求人们快速适应新观念、新思维。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变革与守旧的冲突、进步与落后的冲突,都给农村居民带来种种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扰。因此要重视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和科学地开展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农村,除普及心理保健与健康知识外,还应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特征的人群,分别开展农村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重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可分三个层次:校长培训、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心理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校长主要解决认识问题;全体教师主要培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专业教师主要提高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