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午,参观学习肥城市的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肥城的主要经验是:大力开展以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六大统筹”和“六个一体化”建设。以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为契机,制定城乡统筹建设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逐步将607个行政村、871个自然村整合为137个社区,其中城市社区52个、农村社区85个,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骨干、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早上7点20分起床,用了10分钟就完成了洗漱,到楼下时,大家已经在等我。我只好对大家说:“济南这个地方太适合人类生存了,睡觉太舒服了”。大家都哈哈一笑。今天全天活动都在泰安。

上午,参观学习肥城市的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肥城市是泰安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西麓,总面积1227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93万亩,有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70万人。我们考察了肥城市高新区的西付社区、南仪仙社区、蒋庄社区、王东社区和康王河公园、古店新区、新城街道办事处古店社区等7个点,听取了肥城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介绍。近年来,肥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规划向乡村延伸,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因村而宜、多种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积极稳妥推进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农村社区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农村为腹地,统筹互动、梯次相连、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肥城,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一处处社区悄然兴起,一批批农民变为市民,一个和谐发展的魅力肥城正悄然呈现。特别是平坦宽阔的街面、亮丽整洁的街边住房、标准化的村办公阵地、设施齐备的群众休闲活动场地、方便快捷的便民药店和超市以及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肥城的主要经验是:大力开展以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六大统筹”和“六个一体化”建设。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进经济社会一体化。以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为契机,制定城乡统筹建设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逐步将607个行政村、871个自然村整合为137个社区,其中城市社区52个、农村社区85个,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骨干、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特色产业一体化。不断提升农业“有机化”和农民闯市场的“组织化”水平,提升农村产业的“非农化”水平。三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以城带乡、以乡带村,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加强路网、水网、林网、教育医疗网、社会保障网、社会化服务网建设。五是统筹城乡党的建设,推进基层组织一体化。开展“创建‘五个好’,争当桃乡先锋,争创泰山先锋”梯级创建活动,探索实施农村党建“联帮带”工程,以“村联村、户帮户、支部带支部,共奔小康路”为主要内容,构建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城乡联动、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以基层组织一体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六是统筹城乡各方力量,推进运作机制一体化。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企业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大家一致认为,在肥城看到的是整齐划一、设施先进的居民社区,看到的是农村群众富裕安康的生活现状,感到肥城的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工作卓有成效、经验丰富,深受启发。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应该学习和借鉴肥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我们甘肃实际,提升境界、创新实践,扎实推进我省的新农村建设。一是要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二是要大力推进村庄治理。三是要坚定不移地培育产业。四是要发挥好政策的支撑功能。五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一个特别引起我关注的事情是,肥城市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活动的力度非常大。2010年,按照“自下而上、先筹后补”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申报,经乡镇审查、县级审核汇总后,对项目进行实地勘查,确定了136个行政村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单位,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事一议”,建设了152个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总投资达到3645万元,比我们西部地区高出很多。这些项目中:村内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45个,投资755.6万元;村内道路建设项目93个,投资2487万元;户外村内环卫设施建设项目3个,投资119万元;植树造林项目2个,投资23.2万元;村容村貌改造项目2个,投资26.2万元;其他建设项目7个,投资234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开展,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联系群众、为农服务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解决了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基础组织和干部找到了工作抓手,服务得到了认可,群众得到了实惠,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2011年6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