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意志与认识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就是要运用心理护理的理论和技巧,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病情向正向转化,尽早恢复健康。患者的心理问题是影响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障碍,而心理问题的产生则与患者的需要密切相关,当患者的需要得不得满足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第二节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的概念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简而言之,心理的概念就是“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由近干亿个高等分化的细胞组成的,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脑也就没有心理。如果脑部受伤,心理活动就会受到破坏。但是只有健全、完善的脑组织结构,如果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也就没有心理活动的产生。把一个人关闭在暗室里,不接受任何外界的刺激,就不会产生丰富的心理内容。有人把人的大脑比做“加工厂”,把客观事物比做“原材料”,如果没有“原材料”,“加工厂”也无法加工出产品,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并不是像镜子反映物象一样,不是被动的反映。个人的心理特征、知识经验,都会对反映过程发生重要的影响,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其反映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二、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是通过心理现象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动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例如:看见颜色,嗅到气味,听到声音,这种最简单的认识活动叫感觉过程。当我们听到声音还要进一步了解是机器的轰鸣声,还是列车奔驰的声音,则要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去认识,这种进一步的认识叫知觉过程。人对感知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引起注意,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后得出结论,这叫思维过程。把感知的事物,思维的问题,想像的画面,在头脑中储存起来,同时能回忆出来,叫做记忆过程。总而言之,感知清晰、集中注意、思维活跃、想像丰富、有效记忆等都属于对客观事物的不同认识形式,统称为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们对所认识的事物往往会抱有各种各样的态度。对某件事物表现出来的喜悦、愤怒、哀伤、快乐、恐惧等就是人的情感。情感体验于内的称为“感情”,如爱、憎、亲、疏等;情感表露于外的是“表情”,如喜、怒、哀、乐等;与社会活动和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感叫“情操”,如高尚、低劣等。人的情感活动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一般说来,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便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愉快、高兴、欢乐、满意、喜悦;若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与他本人的需要相反,便会引起消极或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愤怒、哀怨、忧郁、焦虑、紧张等。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为了实现一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动物没有意志,只能消极被动地顺应自然。人的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并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行动的意识越清楚,目的越明确,在行动过程中克服的困难就越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所以把那种有目的地克服困难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人的意志与认识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为了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就必须对现实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在遇到困难时,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坚定信心,奋斗到底。由此可见,认识活动是意志活动的必要前提,同时意志也促进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人们积极的思维。因此没有意志,认识活动也不能持久。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积极的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它激励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奋斗,消极的情感则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障碍。同时意志对情感又有调节作用,使人的情感服从于理智。

综上所述,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统称为心理过程。

(二)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或者说是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不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而是指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受社会生活所制约的整个精神面貌。个性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社会性。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成员之一,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的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条件不同,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例如,对于同样的任务,有的人能出色、顺利地完成;有的人则困难重重,这是人的能力方面的差异。有的人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喜怒外露;有的人则沉默娴静,动作迟缓,情绪含蓄,这是气质的差异。有的人心胸开朗,热情助人;有的人心胸狭隘,待人冷淡,这是性格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

三、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理行为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促使患者达到最佳心理状态的方法。

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大量事实证明,心理因素不仅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也是治疗疾病的一剂良药。例如:某些精神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等,心理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癌症等,心理因素在发病机制中也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而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何,对康复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例如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虽然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病变,但是如果患者能很好地调节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情绪,与医护人员很好地配合,发挥自己的潜能与疾病斗争,最后能达到不可想像的健康水平。所以,即使是患有相同的疾病,接受同样的治疗,其效果不同,这里有心理因素的作用。护理人员就是要运用心理护理的理论和技巧,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病情向正向转化,尽早恢复健康。

四、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

患者的心理问题是影响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障碍,而心理问题的产生则与患者的需要密切相关,当患者的需要得不得满足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为了使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不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是当心理问题发生时,能得到及时和恰当的处理,而不致形成障碍,那么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在一般情况下,患者有哪些需要,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一)患者的心理需要

在考虑患者的需要时,首先应该认识到患者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基本需要,其次要意识到患者在生病以后,由于疾病的痛苦,使患者的需要比正常人更为复杂。患者需要的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有一个整洁、舒适、愉快的休养环境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是指清洁、整齐、规范的布局,适宜的温湿度,新鲜的空气和柔和的光线。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使患者产生心理上的美感和生理上的快感,可以起到安抚作用。社会环境则是指人际关系,包括医患、护患、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关系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2.需要被认识、被接纳

患者希望医生、护士了解他、认识他,并且尊重他。希望尽快熟悉医院的环境,包括医院制定的与患者有关的制度和规定,如探视制度、陪住制度、作息时间、治疗的时间等。希望熟悉病友,以使自己尽快地成为这个群体之中的一员,而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患者还希望医护人员称呼自己的姓名而不是床号,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3.需要良好的睡眠和可口的膳食

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睡眠和饮食方面的习惯,住院以后,患者已经形成的习惯肯定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焦虑不安,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和尽力满足患者这方面的需要。

4.需要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

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诊断”,明白自己患了什么病,是不是不治之症。患者入院以后要做许多相应的检查,他们需要了解这些检查的意义,结果是否正常。他们还需要知道给他的药物治疗是否有效,有何不良反应。需要做手术的患者还希望告诉他手术的安全度、效果,医生和麻醉师的水平,自己应该怎样配合。最后患者还关心他的病是否会留有后遗症,是否会复发,如何预防复发等。

5.需要安全

安全的需要是患者最根本的需要,患者入院当然希望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他们担心由于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而发生意外事故,发生不应有的合并症和后遗症。

6.需要家属和亲友的关怀和照顾

家属和亲友对患者的爱与关怀是医护人员不能替代的,这可以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产生孤独感。

7.需要有新鲜感

病房的天地狭小,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生活内容单调,住院时间一长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因而不安心住院,有“度日如年”的感觉,所以需要了解国家大事,接受社会的各种信息,听音乐、看电视、阅读报纸、开展适当的体育和文娱活动等。

(二)患者的心理问题

1.焦虑

这是人在患病以后最常见的情绪反应。由于患者在对自己所患的疾病的性质以及诊断、检查、治疗等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助的”、“担心发生意外”的心理反应,这就是焦虑。有焦虑反应的患者往往对困难情况估计过分,对躯体微小不适过于关心,对环境的刺激过于敏感。常表现为坐立不安、寝食不宁、双眉紧锁、惶惶然不可终日。这会使患者的心情十分痛苦,同时对治疗过程很不利。

2.患者角色不适应

一般来说人在患病以后,难于适应患者的角色,特别是平素健康的人和患急性病的人。患者仍按以往常规行事,不能按患者的角色作相应的改变,不愿承认患病的现实,也不能按医护人员的要求休息和治疗。

3.抑郁

抑郁的情绪主要是感觉忧愁、无兴趣、没有信心、失望。因此少言寡语、愁眉苦脸、独居一处,严重时可有轻生的念头。常见于患有难治之症或因疾病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生活困难的患者,也可见于患病后得不到家人关心、照顾的患者。

4.害怕

这种情绪反应比较常见,例如害怕医院的环境、害怕检查设备给自己带来伤害、害怕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痛苦、害怕与亲人分离而孤独、害怕给家人增加负担等。害怕的心情也会给患者的精神增加压力

5.退缩和依赖

患病后患者的情绪、行为会出现退缩,即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而出现依赖,这是一种普遍的反应。较多的依赖可以减少患者精力的消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病情趋于好转时,要鼓励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适应正常的生活。

6.愤怒

患者往往认为自己患病是倒霉,是不公平的,加上疾病的折磨,常会感到愤愤不平。他会向周围的亲人、甚至医护人员毫无理智地发脾气,怨天尤人。

7.孤独、失助感

患者在患病以后希望得到家属和亲人的关心和照顾,当患者感到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则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认为自己将被遗弃。常见于老年患者,严重时可萌发轻生的念头。

8.患者角色依赖

当适应了患者的角色以后,按时吃药、打针已经成为患者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需要休养和治疗,即使已经完全康复,但在心理上仍认为“虚弱”,不愿出院。这时护士要帮助患者适时地改变这种习惯的行为方式和惰性。

五、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与患者通过特定的护理与被护理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称为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它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激发患者的希望和信心。在护患关系满意的情况下护士在患者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护士的要求、承诺和解释易为患者所接受。

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护士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意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不仅是护患关系中一个好的开始,而且为进一步发展护患关系打下基础。这要求护理人员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文明,举止要端庄,着装要规范,给人一种沉着、稳重的感觉。当然更重要的手段还是要满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要处处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技术操作要娴熟,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即使患者因疾病的折磨情绪不冷静时,护理人员也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理解患者,克制自己,给患者以安慰,取得患者的信任。

(二)掌握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目的是为了互相了解,协调一致,心理相容。护理人员为了提高护理水平,应该善于与患者沟通。

1.言语性沟通技巧

言语不仅是人们交往的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言语能致病,但也能治病。古人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也是这个道理。护士不仅要应用技术操作帮助患者解除痛苦,而且要善于应用语言提高护理的效果。这需要掌握言语沟通的技巧,例如在与患者交谈时要善于了解患者关心的内容,了解患者的兴趣,谈话才能投机。护士还要注意倾听患者的谈话,即使谈话内容繁琐、重复,也不要显示出厌烦的情绪。这有助于患者对护士建立信任感。同时诉说本身就是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方法。护士在倾听的时候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敏感性,以便从中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鼓励,适时地给予必要的反馈。在交谈时还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医学术语。总之,科学性、艺术性、灵活性、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对患者是有保护作用的。

2.非言语性沟通技巧

交谈时的面部表情、目光、姿势、动作以及谈话时的语气、声调等都属于非言语性沟通。例如一定的姿势常表示一定的态度,如果在与对方谈话时不注视对方,会被认为是清高、傲慢。良好的姿势应该是不使患者感到紧张、不安,要让患者觉得自然和舒适。脸部的表情可反映一个人的情绪和感受,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谈时应面带微笑、温和、亲切,语调平稳,节奏适中,还要注意与患者的目光恰当的接触,并从短暂的目光接触中,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当患者呕吐的时候,为患者轻轻地拍背、搀扶虚弱的患者、与恢复健康出院的患者握手表示祝贺等动作,既可以表现出职业的关注,又可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消除疑虑。非言语沟通有时比言语表达更为真切,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细微表情、动作,对患者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给患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

清洁、安静、美观的环境可使患者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而杂乱、肮脏的环境则会给患者带来烦燥、不安的感受。所以,给患者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客观环境中的许多因素例如色彩、光线、噪声等都会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病室的布置既要考虑到患者的方便,又要注意到对患者的心理效应。一般来说室内的色彩搭配应该淡雅、柔和,给人一种宁静感。物品的摆放应简单有序,避免杂乱。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无异味。如果在室内再摆放些鲜花和绿色植物,会更加为患者增添舒适与安慰。在这样一个优美、谐调的环境中,再加上护士微笑的面容、合身的衣着、文雅的谈吐、轻盈的脚步、熟练的操作,将会给患者带来美好的感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四)合理使用简便易行的,心理治疗方法

简便易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指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这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和环境调整等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主要的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倾听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有时比长篇大论地解释效果还好。

2.解释

对患者的问题有了切实的了解以后,向患者进行切合实际的解释,解释时要注意科学性,清楚,明白。

3.保证

在保证时既要坚定有力,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轻加许诺,否则将失去患者的信任。

4.建议

治疗者在患者的心目中建立了威信,他的建议才是有力的。向患者提出建议时要谨慎,注意不能替患者包办代替,要鼓励患者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患者的心理活动虽然有一定的规律,然而因年龄、性别、心理特征和病情的不同,其心理活动的差别也比较大。因此对患者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护理措施。

(曾艳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