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一般的病人在住院以后心理活动会趋向稳定。“住院”对个体来说也是一种应激过程,它会很快地使病人把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体验和感觉,所以消极的心理活动时有发生。痛觉是身体遭到威胁时的信号,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也可以说是心理防御性症状。由于焦虑是与“失助感”有关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护士应该主动地接近病人,通过恰当的心理支持使病人体验到护士对他的关心和援助。

一、住院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病人一旦住院,他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生活节律的破坏往往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病人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对疾病的体验,病人的注意力不仅会集中到疾病本身,其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改变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也可能改变其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评价,以至人格特征。

(一)正性的(积极的)心理活动

当个体受到威胁时,经常与3种基本的心理状态有关,即无助感、隔离感与不安全感,病人也不例外。但是,如果病人能够得到住院的机会,能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接受精湛的医疗帮助和周到的护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无助感,使他获得安全感;另外与同类病友的倾心交谈,也可以缓解病人的隔离感。也就是说,一般的病人在住院以后心理活动会趋向稳定。这时,病人对医院的医疗条件和医生水平都寄予厚望,表现出良好的遵医行为,对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也表示理解及服从,也愿意与护士合作与沟通。病人通过与医生、护士交谈,可以提高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这种良好的主导心境,不仅有助于提高病人对挫折的应对能力,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有时也可以使一些病人的自觉症状减轻。这类正性心理效应使得病人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强了痊愈的信心。这时,护士不可忽视病人的心理动态,对积极的心理活动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适时而客观地帮助病人分析疾病的不利因素,指导病人有效的心理防卫,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以提高病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水平。这对稳定病人的心理活动,提高病人的应激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负性的(消极的)心理活动

“住院”本身就意味着病人离开了他所熟悉的人、环境和某些事物,陌生感和剥夺感在所难免。“住院”对个体来说也是一种应激过程,它会很快地使病人把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体验和感觉,所以消极的心理活动时有发生。这些心理反应可能是轻微的、一过性的,经过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自身的心理调节,便可及时缓解;有时则可能持续较久,甚至会表现出以负性心理活动为主导心境。从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特征来分析,有时可能某一方面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而一般情况下多以复合形式呈现。

1.认识过程 感知觉的指向性、选择性、理解性和范围都受到情绪和性格特征的影响,所以病人对各种症状的感受性会增强,甚至可能出现主观感觉异常,进而影响其对疾病的认知。例如,病人在住院时对疼痛的感知会与平时不同。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会把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联系的感受,或用这种损伤来描述的不舒服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这个定义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与机体的组织损伤相联系,另一个是与心理因素相联系。痛觉是身体遭到威胁时的信号,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也可以说是心理防御性症状。就这一点来说,疼痛并不是坏事。但是,病人对疼痛的理解、体验和态度却有很大的差异。当病人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对痛觉的生物学意义有一定的认识时,有人可较好地耐受它。但是,也有的病人常常把疼痛与不利因素相联系,导致对同一程度的疼痛感觉到难以忍受。疼痛的消极反应会成为一种恶性刺激,使疾病进入恶性循环,进而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护士在临床上要区分“痛感觉”和“痛情绪”,注意病人的“痛态度”。也就是说,此时仅仅使用止痛药而不去改变病人对疼痛的认知过程,是无法制止病人情感上的痛苦的。所以说,在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护士不应忽视病人的心理因素。护士可以通过稳定病人的情绪、鼓励意志控制、转移注意力和利用自我暗示等方法来疏导和帮助病人,根据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

2.情绪情感过程 病人的情绪和情感活动较易被负性心理所控制,护士常常可以通过病人的表情、动作及时掌握。依病人的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情绪不稳定:病人患病最初阶段的情绪常变得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病友和医务人员发生冲突。这通常是病人与自身疾病及环境变化不断地抗争,却又力不从心而激起的情绪发泄。而慢性病病人则多有怨言,脾气较大,甚至易哭泣。他们往往把患病看作是在受惩罚,从而感到委屈。此时,护士要以自己稳定的情绪去感染病人,理解病人的处境,不计较病人的失礼,主动使护患关系和谐,以便进一步引导病人情绪的转化。

(2)焦虑:焦虑是一种防御反应,是与“危险”威胁有关而又不知所措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人用“失助感”来解释。当人对涉及本身利害的事物失去控制能力,同时又不能有把握地从别人那里得到援助,即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就会产生焦虑。处于这种心境中的病人往往对困难估计过高,过分关注躯体的微小不适。他们对挫折容易自我责备,对环境刺激很敏感,情绪起伏变化剧烈。焦虑是住院病人较常遇到的心理问题,护士在评估病人的焦虑反应时,应考虑到诱发病人焦虑体验的刺激因素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其感受到的“威胁”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想像中的;个体的反应是能够适应的,还是应对无效;其反应程度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在对焦虑病人实施护理时,要考虑不同情况,因人施护。在轻度焦虑时,病人常处于对事物高度注意的状态,易培养起某些兴趣及诱发求知欲。此时病人希望从医护人员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护士能够适当的给予指导,既可以帮助病人提高应对能力,缓解其焦虑反应,也提高了护士在病人心目中的威信。中度焦虑时,病人常感到不安,易紧张,注意力不集中,人也十分机警。病人常想避免或逃避焦虑的来源,或责怪他人以尝试着自我安抚。也可能会使用很多防御技巧来减轻焦虑,例如否认、压抑等。这时的心理支持十分重要,护士在把握病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同时,对病人面临的处境要表示理解,和病人一起分析那些可能被忽略了的客观存在的有利因素和自身条件,帮助病人排除困扰,协助他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重度焦虑时,病人自觉精神过度紧张而无法平静,感到不能控制自己,无助、孤独,无安全感,并且也丧失了必要的组织能力,无法将所做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面面俱到,看问题也不能做到客观全面。由于焦虑是与“失助感”有关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护士应该主动地接近病人,通过恰当的心理支持使病人体验到护士对他的关心和援助。护士要帮助病人找出产生焦虑的原因,针对其焦虑目标耐心地与病人交谈,讲解医疗知识,客观地分析各种可利用的积极因素,指导病人用理智和成熟的思维方法分析自己的情感反应,也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的实例鼓励病人建立自信心,使病人领悟到克服心理困扰时不应该逃避现实,同时,使他感到护士的业务能力和适时的帮助、指导是值得信赖的,护士是他住院期间的良师益友。

(3)抑郁:人得了重病,或病程过长,或预后不良,或丧失了劳动能力,或由于疾病导致了形象受损时,往往对现实和未来产生丧失感。情绪由低落变得沮丧,由失望变得异常悲观。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产生厌世之念。通常表现为愁眉不展,表情淡漠,言寡行独,兴趣索然,厌恶社交,抑郁苦闷,暗自垂泪,有时也可以表现出焦躁,放弃治疗,甚至有自杀行为。由于有的病人心理变化具有潜隐性,所以护士要细心观察。对于那些神经类型属于弱型、易感性强、胆怯而敏感的病人,在遭受重大挫折而对危机应对无效时,或不能及时从外界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内心体验着无助和绝望时,或沉湎在无休止的剧烈病痛中时,极易引起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精神错乱。自杀者多数都有心理冲突或心理异常,一般是由于主观上或客观上存在无法克服的动机冲突造成的。通常,有自杀企图的病人总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频繁地交代后事,经常沉默不语;对周围的一切表示厌烦,甚至敌视;拒绝任何治疗等。尤其是在一个人与周围人群的处境差别较大时,他所体验到的“永久性丧失”常触发忧伤和绝望,也就最有可能出现自杀意念。做好抑郁病人的心理疏导是护理工作中的艰巨任务。抑郁病人缺乏动力,常出现明显的孤独行为,此时主动关心病人和询问病人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抑郁病人对自己的问题是有所了解的,只是缺乏自信心。护士应善于用鼓励的眼光去注视病人的眼睛,抓住任何好转迹象,用言语去鼓励病人,精心护理。由于病人性格多内向、敏感,所以要使他们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得到可以信赖的印象,才能应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病人,纠正他们对疾病和治疗的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治疗的信心。严重的抑郁病人可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

3.意志过程 在消极心理为主导心境时,病人的意志活动变化多表现为自觉控制与调节行为的能力减弱。有时,还表现出行为退化。

意志行为具有自觉性的人,住院以后会充分认识到争取最佳治疗效果的社会意义,会主动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遵医合作,放弃原有的妨碍治疗效果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病愈后及时出院,协助医院做好随访等。但是意志减弱的病人会觉得“住院”治疗就意味着病情较重,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盲目轻信别人的言语,并极易屈从环境的影响。由于人们自幼就体会到患病后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的特殊照顾,所以“住院”时自然会期待着家属、同事、朋友的关怀和照顾,愿意成为人们关心和帮助的中心。有的病人自我中心加强,有时表现得特别自私,考虑问题时以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敏感多疑、任性放纵,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对护士不信任、挑剔,或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过分依赖,事事都靠别人去做。有些病人住院后有意无意地变得顺从、被动、软弱无力,缺乏主见、优柔寡断、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表现出行为退化(或称角色过度)。有时,为了唤起别人的注意而呻吟不止。由于意志品质受世界观、信念、理想的制约,且与人的认识、情感、修养等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如何把握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怎样通过护士良好的心理素养来帮助病人提高意志行为的自觉性,端正他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提高病人的心理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护理工作中的新课题。

4.个性表现 心理健康和性格稳定的人通常都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但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人,患病前后的表现会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每一个人原有的个性特征不同,患病后对疾病的态度会不一样。而疾病也会影响病人原来的行为和反应模式,甚至出现一些本来没有的个性特征。洛赫林曾按病人的个性表现把对疾病的态度归纳为: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1)精神衰弱者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认为自己的处境极坏,总觉得大量不愉快的感觉不断向自己袭来,而且无法摆脱。对这样的病人,可利用病人的信任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支持。

(2)疑病者确认自己有病,主诉症状往往十分逼真,对于疾病很少会忽视或怀疑。对这样的病人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辅助药物治疗,以增强药理和心理的协同效应。

(3)癔症患者最大的特点是极为夸大地描述自己的病情,企图以此引起周围人对他的关心。他们很需要得到护士的百般照顾和安慰,迫切希望人们帮助自己从不可忍耐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和解救自己。护士应了解病人易受暗示、喜夸张、感情用事和“自我中心”等性格特征,做好家属和周围人的工作,协同配合做好心理治疗和护理。

(4)漠不关心者通常否认自己有病,对自己的健康毫不关心,甚至拒绝必要的体检和实施医疗;或轻描淡写地描述病情,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对自己的病轻易下结论。对此,护士要善于引导病人和亲属提高警惕。调动这种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 影响住院病人心理反应的因素

影响住院病人的心理因素是很复杂的。由于对人的本质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来分析,所以我们也从这三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生物因素

病人的心理反应受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它与发病的经过、严重程度、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所采取的治疗措施等均密切相关。

急性发病时常常给人以紧迫感。由于发病突然、病情较重而往往给人以危重感。在临床上除采取紧急有效的诊疗措施外,还要及时稳定病人的情绪,以减轻病人的焦躁心理;并调动病人的求生欲望,予以心理支持,消除恐惧心理。

慢性病病人由于疾病的疗程长,或病情迁延不愈,情绪较易低落,失望、沮丧、孤独、忧郁,甚至出现绝望情绪。护士不可忽略与慢性病病人或恢复期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心理负担,针对其内心冲突适时疏导,指导病人自我调节,强化遵医行为,引导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防卫,以稳定病人情绪。

身患威胁健康的严重疾病时,例如癌症、慢性肾衰竭等,病人常常被负性心理所控制。癌症病人会被“不治之症”困扰,在尚未确诊时,表现出恐惧和猜疑;确诊后多会产生自怜、悲观或怨恨;晚期则会出现一种脱离社会的孤寂感,有时态度惊人的冷漠,听凭死亡的来临;有时仍抱有一线希望,迫切要求医院设法继续救治。心理护理在尽可能减轻病人痛苦,帮助病人提高生存质量的过程中可发挥作用。

接受不同治疗手段的病人的心理也会有较大差异。例如,需要实施手术治疗时,对病人和家属来说,手术无论大小,都是一次重大的人生挫折,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当病人应对无效时,其焦虑、恐惧、紧张情绪都较其他治疗措施更为严重。求生存、保平安的欲望会使病人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产生依赖心理。当估计手术会给病人带来很大改善时,病人对手术的积极性会较高,迫切要求尽早手术。但是这类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常常高于现实,有时会因为对手术的不满意或因手术的意外而产生新的心理应激。当诊断不明需手术探查时,病人的疑虑往往较重,渴望技术高明的医生主刀。病情危重的病人还有可能会由于绝望而拒绝手术。对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及时给予心理支持,针对恐惧目标交谈,请同类术后病人做示范,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鼓励病人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使其对手术充满信心应是当务之急。

(二)心理因素

众所周知,心理的产生不仅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也是人脑的主观映像。所以,病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既受客观事物,即疾病性质、机体状态的影响,又与病人对疾病的主观认识和态度有关。人对疾病的体验是一种自我体验。这种体验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病人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等。

一般来说,对疾病和手术有较正确的认识、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或者术前痛苦较大并有接受手术愿望者,病后或术后的心理反应较轻。尤其是长期被病痛纠缠折磨,多种保守治疗无效,又担心继续拖延可能使病情恶化者,术后往往会觉得“放下了包袱,轻松了许多”。而那些病程短,自觉症状轻微或手术会影响外貌者,常会有明显的心理变化。有的病人由于对身体感觉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做出错误的解释。此时,护士通过交谈来提高病人的认知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性格特征对病人的心理反应也有很大的影响。性格开朗、坚强者,对疾病所致痛苦的耐受性较强,对医院生活的适应较快,遵医行为较好;性格懦弱者则易出现情绪消沉、抑郁,对病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较差,而依赖性却较强。所以,护士掌握病人的个性特征是必要的。

(三)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造成的各种因素,特别是人际关系,同样会影响病人的心理反应。对住院病人来说,病房生活中较常见的因素有病友之间的交往、与医务人员的关系、亲友的探望等。

病友,特别是患同类疾病的病人的病情好转,可使另一个病人得到心理上的宽慰。相反,若同类病人的病情发生了恶化或死亡,则可将加重病人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护士要注意防止负性心理的“交叉感染”。

病人的心理反应还与其亲友和同事的态度,以及公共舆论对该病的评价和看法有关。在病房里可以看到病人的疼痛行为,如呻吟、愁眉苦脸等,会由于亲友的过分同情和关怀而加重,也会因为冷落而孤寂、自怜和消沉。护士切不可忽视对其周围人群的指导。

医务人员的威信和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有着明显的影响。如果病人与护士的关系不融洽,就可能失去安全感,以至发生不合乎护理目标的行为。主动与病人搞好护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社会生活条件有时也会成为影响病人的心理反应的因素。例如,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是自费医疗者,常会为住院费用而焦急,影响睡眠,影响疾病的康复;而一些享受公费医疗者,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与经济有关的心理问题,干扰治疗,延误诊治与康复。

职业差别及文化水平涉及到病人的自我评价和对病情的认识,从而影响与医务人员的关系和对疾病的态度,同样能够直接作用于病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

此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受过的教育方式(水平),都不同程度的与病人的心理反应有一定的联系。

三、住院病人的心理需要

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而需要的满足与否,是通过情感来体验的。因此,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与调节病人的情绪变化是紧密相连的。“病人角色”虽然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但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需要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

(一)需要良好的住院环境

人的心理状态与环境条件是相互协调的。病人对病房的第一印象是从对环境的评价中得出的。环境的好坏不仅反映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包括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病房内整洁的布局、医务人员美的言语和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病人的感情,使他们有一种服从和归属感。

(二)需要被悦纳和有所属

病房可以说是一个流动的集体,有人出院,有人入院,病人不断更新。新病人通常都有一个尽快适应新环境,从感情上被病友们接纳,并成为这个群体中受欢迎的一员的愿望。因此,护士在接诊时,要将新病人介绍给同病室的病友,并请大家互相关照。病室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帮助新病人较快地从陌生和孤独中解脱出来。

(三)需要被了解和被尊重

任何一位意识清醒的病人都希望得到尊重。病人常认为,自己能够尽早地被医护人员了解,是受到了重视的象征,从而有可能得到较好的治疗和护理待遇。一些有社会地位的病人,常常会暗示护士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以期得到“应有”的关照;社会地位不高的病人,则通过其他方法来吸引医护的注意;尤其是外地病人及农民,得到医护人员的“一视同仁”就会感到宽慰。

(四)需要了解疾病知识

人们常说,当你失去健康时才觉得它的可贵。所以,一旦生病,人就感到格外需要了解有关的疾病知识。病人希望以最好的疗法、最高明的技术、最特效的药品、最快的速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希望医护人员在同情和理解的基础上多讲解疾病诊断、转归和预后;希望了解特殊检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各项治疗的作用和药物的反应;如果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还需要了解手术的过程和效果等。他们期待着可信赖的医师和护士,不出意外事故,不发生合并症和后遗症,渴望获得安全感。

(五)需要亲友的探望

对住院病人来说,亲友的关怀、爱护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病人通过与家人和亲友的交谈,不仅可以获得对过去生活的回味,还能由此体会到自我价值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对于新入院的病人,这是一种稳定治疗信心的心理抚慰。对于那些无亲友探视者,护士一方面要主动关心,尽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病人的孤独和失落感,一方面要尽力协助病人获得社会支持。

(六)需要多样化的精神生活

医院是个狭小的天地,病人的活动范围和消遣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干扰。新病人住院后对环境的茫然感很快会被厌烦情绪所取代。有些医院又缺乏供病人娱乐活动的场所,使得病人的住院生活单调而无聊。因此,组织病情稳定的恢复期病人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是帮助病人转移注意力的需要,也是满足病人精神需求的措施。特别是对那些事业心较强的知识分子,要尽量创造条件鼓励他们阅读、写作或畅谈。这样,不仅可以安定病人的情绪,也有利于病人康复后能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psychonursing)亦称精神护理,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通过护患关系和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处理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趋向康复的过程。心理护理是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对个体存在的情绪反应和认识上的差异进行调整教育。心理护理的目标是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调整病人的社会角色,调节病人的情绪变化,缓解病人的心理社会压力,帮助病人增强适应及应对能力,处理病人的心身反应。

(一)心理护理的特点

心理护理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社会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1.广泛性 心理护理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病人住院后对医务人员的第一印象开始,护士的言谈举止都会在病人的心目中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病人在与护士接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阶段、每一件事物以及护士的任何护理操作,都包含着心理护理的内容。

2.复杂性 由于每一位病人的所罹患的疾病及其变化不同,每位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再加上各个人的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表现,以及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决定了病人心理活动的错综复杂。为此,护士的护理对策必须相应的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地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3.社会性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心理护理的社会性。护士在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的同时,还要了解病人住院以前的社会角色、家庭与亲友的亲情关系,不仅要帮助病人改善或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争取社会支持系统的关心和帮助,还要与对病人有影响的亲朋好友进行必要沟通,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

4.可操作性 心理护理是依据心理活动的自身规律,按照一定的原则要求进行的护理过程。其内容相当丰富,并且还会随着人们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深化。护士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是能够掌握住院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能够通过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来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的。

(二)心理护理的原则

尽管住院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而多变的,从临床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来看,病人的心理过程有其共同的规律性。因此,心理护理方法的实施要遵循其普遍原则。护理程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病人心理的动态变化和规律性的要求。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要求心理护理从人与自然环境相互统一和人体内外环境相互协调这一辩证观点出发,去观察和处理病人的心理问题。要求护士注意处理好病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病人对社会与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消除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促使病人的心身功能协调平衡;并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心理护理提供保证。

2.应用性原则 应用性原则是要求护士针对病人个体的临床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解决病人心理问题。要求护士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护理措施切实可行。护士需全面详细了解病情,掌握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近期的重要生活事件,以做出较为确切的与心理问题有关的护理诊断,为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再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处境提出护理措施,其方法要有针对性,一切护理措施以获得实效为本,做好科学安排,及早使病人从消极、被动中解脱出来,并树立起自信心。

3.以病人为主体的原则 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在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护理的作用是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是外部条件,而病人自身心理状态的转化才是根本的。我们知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护理帮助必须通过病人的自我心理调节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心理护理的目的是促进病人的心理转化,调动病人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心理防御机制,使病人由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牢记以病人为主体的原则。护士所制定的护理方案和护理措施的实施,都要从是否有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病人的自我调节作用为出发点。护士在用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向病人进行宣教时,可以通过引导病人回顾疾病的全过程来帮助病人分析病因,把有关疾病的知识交给病人,帮助病人正确地认识疾病,让病人在心理上接受现实,参加到治疗中来;还要做病人的生活参谋,使病人生活规律、充实,以转移其注意力,陶冶其情操,促进病人的心理转化;同时注意争取病人家属与社会的配合,创造一种和睦的气氛和社会环境,防止和减少病人的心理冲突,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4.保护性原则 在病人住院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使病人再受心理刺激,是护士工作中应该随时注意的。人一旦住院,心理上难免承受压力,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时,对心理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对压力的应对能力相对较低。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保持病人心理状态稳定是心理护理的原则之一。例如,护士为了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引导病人讲出内心的隐私是医疗工作的需要。但护士一定要注意对病人隐私的保密,绝不可以把病人的隐私当笑料,以免给病人心理上造成创伤。对发生重大生活事件的病人更要予以关心,保护病人的心理环境,避免不利因素的刺激。对于对健康影响较大的诊疗问题,要注意根据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医生及家属共同商讨,采用适当的方式。

5.平等性原则 在护理过程中,对病人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护患关系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护士能否与病人保持平等的关系。无论病人住院之前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来自哪个行业,都仅仅是不同的社会分工。在社会群体中生活着的人们,职务有高低之分,身份无贵贱之别,所以护士必须尊重每一位病人的人格。在护患交往的过程中,护士要平易近人,绝不能训斥病人,或借职务之便向病人讨价还价,索取好处。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很多,要随时注意尊重病人的权力,一切护理措施的实施都要征得病人的同意,在可能的情况下满足病人的需要。

(三)心理护理的方法

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是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交谈指导病人适应环境变化和疾病带来的压力,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和认知水平,促进病人与亲友之间的沟通,帮助病人争取社会支持,以稳定的心理状态接受诊治,以积极的心境促进康复。目前,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已广泛运用于心理护理中,护士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适宜的方法。其中,支持疗法最为常用。其次,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也经常被护士采用。

1.支持性心理护理 支持性心理疗法是运用语言这种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发挥人类有意识的认知世界的特长。语言对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和内脏功能都有强大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帮助病人分析、认识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支持性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语言这个工具,通过护患沟通来消除病人的心理紊乱,提高病人对精神刺激的防御能力,重建心理平衡的一种护理方法。

(1)具体方法:具体来说,护士经常采用的方法包括保证、解释、指导、鼓励和接受病人的宣泄。心理支持的许多具体方法和措施是相互关联的,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固定的顺序,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应用。

保证:具有心理问题的病人常将其心理活动隐匿起来,在自我评价时,只见失败和不幸,忽略了个人的价值和能力,由此导致焦虑和痛苦。护士可反复向病人保证,他的问题并非如他想像的那么不可救药,一些疑虑是一种正常情绪的激化,完全可以理解。反复保证,病人的紧张情绪就会缓解。但是,这些保证须切合实际,如果是一些缺乏根据的话语,常使病人失去信赖感而使保证无效。保证的目的是为病人创造一种希望和积极期待的气氛,切忌任何方式的欺骗和愚弄。

解释:解释的重点放在病人必须与之抗争的日常的实际问题上。解释的目的不在于加深病人的自我理解,而在于让病人弄清楚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及怎样努力去解决,以此来提高病人应付生活的能力。对慢性病病人,必须让他们了解自己目前处境的性质,以及头脑中滋生着的那些不现实的幻想的性质,并让他们认清医疗及技术对疾病治疗的局限性。护士要向病人阐明其病症的特点,服药的理由,旧病复发的原因,尤其让病人认识到情绪波动与疾病的密切关系。经过适当的解释之后,使病人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事实,即使有长期缺陷,也要尽可能以最佳生活方式生活下去。护士解释时所用语言要通俗易懂,使病人易于接受。

指导:指导是直接劝导。一些心理紊乱的病人无力应付应激事件,只会用躯体症状来表达情绪上和社交中的困难,易于产生自毁冲动,故指导的目的是提高病人应付应激事件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帮助病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重要的是使病人知道如何认识和判断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并知道如何找出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必要时寻求帮助。指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具体生活问题上,如生活时间安排、营养及睡眠等,并帮助病人处理好与领导、父母、子女等之间的关系。对于劝导无效的病人,则需要用说服的方法。护士的态度必须由劝导方式转变为坚决的方式,如责成病人做出一项明确的决定等。

鼓励:鼓励是一种常识性手段,只有当护士明确其鼓励目的时,才能有效地使用它。大多数慢性病病人需要定期给予鼓励。当鼓励与病人治疗的阶段相联系时,其效果会更佳。所以护士要在适当的时候选用,而不是泛泛使用。通过鼓励可以抑制病人的自卑情绪,增强自尊,促使病人勇敢地采取他曾犹豫不决或惧怕的行为或举止。护士可以根据需要和所处环境以多种形式对病人进行鼓励。例如,通过护士的医学知识充分发挥评论的威力;通过热情和乐观来表达其信心;利用病人的任何进步来进行正强化等。护士在鼓励病人时,方法要适当,不现实的鼓励,或让病人去追求他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结果会适得其反。一般鼓励病人迈出一小步,循序渐进,成功的几率就会增加,每一次成功的经验都会增强自信心并成为不断进步的动力。

疏泄:疏泄法是护士创造条件,诱导或启发病人将内心的被抑制的感受发泄出来,从而获得一种舒松感。诱导病人疏泄时要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对病人表示同情,获取病人的信赖感,能容纳病人的情绪发泄,为病人的隐私保密,设身处地为病人排忧解难。

(2)注意事项:①在实施过程中,护士首先要以同情、关心、亲切接受的态度,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想法和自我感受,切忌武断地打断和轻率地否认病人的讲话,以免造成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当然,护士并非机械地听取病人的叙述,而是要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注意其言谈和态度所表达的心理症结所在,引导病人倾吐内心的感受。让病人畅所欲言的方法本身就具有疏泄疗法的作用。②护士在掌握了病人的第一手资料后,要及时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尤其是对消极悲观的病人,应该反复地予以支持和鼓励。护士在给予病人心理支持时,必须要有科学依据,不能信口开河,支持的语调要坚定慎重,充满信心,使病人感受到心理支持对他的极大帮助。③支持性心理护理是一种心理转化工作,信任是成功的关键,保密是必须遵守的原则。④每次护患交谈的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可视病情及病人需要而定。

2.放松训练在心理护理中的运用 放松训练是通过主观想像和客观措施,使人达到宁静和肌肉松弛的一种方法。现代松弛训练主要作为一种减轻焦虑的行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广泛用于心理训练中。护士可常用以下3种方法。

(1)呼吸松弛训练:采用稳定的、缓慢的深呼吸的方法,以达到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病人恐惧或减轻焦虑反应。

(2)想像松弛训练:当病人产生恐惧心理时,可以诱导病人想像自己将要得到最美好的生活体验和进入最愉快的情境,如想像躺在阳光和煦的大海边聆听海涛声。对一些神经类型较强,外向性格的病人也可以在有护士守候时,由他想像自己将要遭受最危险或最恐怖的险境(昏倒、遭受生命威胁等),体验这些险境,并自觉忍受,保持心理平衡,坚持1~2小时,一直到恐怖、焦虑情绪减轻和消失。

(3)肌肉松弛训练:是最常用的方法。护士首先要求病人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并维持一段时间(5~10秒),直至感到肌肉出现轻微不适为止,然后放松紧张的肌肉,让病人体验肌肉紧张和松弛的不同自我感受。目前广泛采用“放松指令”的录音,一般由病人自我训练。每次训练20~30分钟,每日1~2次,15~20次为一疗程,以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

(四)案例与分析

这是一位病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的记实。病人是一位总工程师,男性,46岁。由于不慎将脱落义齿的咽下并嵌在了食管的第二个狭窄处,经诊断为“食管异物”而收住院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在全麻下,医师用食管镜顺利取出异物,但是由于义齿的金属钩损伤了食管黏膜,所以术后恢复较慢。在病人出院前应邀写下了心理体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掌握这些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

案例内容如下。

1.凶吉未卜 “人们一旦住进医院,就意味着从正常生活的轨道上甩了出去。人被推到了一个更加严峻的生活角度去对待一切,即便是健康时的平凡小事,也都归结到“活”还是“死”这样一个哲理中去,自然我也不会例外。我是由于偶然的不慎而误将义齿吞入,疼痛不已,随即急诊入院。当时我心急如焚地期待着尽快手术,同时也反复思索着:手术能成功吗?会不会遇到万一呢?也许弄不好很快就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愿上帝保佑我能遇到一位认真负责而又医术高明的大夫。这种凶吉未卜的忧虑,一直到我全麻醉时,才消失殆尽。”

分析:显而易见,“住院”这样一个生活事件,对病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应激。由于病人对病情有较正确的认知,所以能够遵医合作,积极期待着医疗帮助。此时,“凶吉未卜”的忧虑也是在所难免。

2.充满希望 “苏醒后,获悉异物已顺利取出,随之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尽管伤口很痛,但毕竟是脱离了危险,而转入到护理治疗阶段。开始与护士打交道多了,当然无非是打针、吃药,而我最怕的是静脉输液。诚然,痛与不痛已不是主要的问题,更多的担心是会不会出现什么危险,会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因为一个病人对医学可能不甚了解,但也并非全然不知,大概也就是这种蒙眬,且往往往坏处联想才造成思想上的紧张。什么静脉输液会不会进空气啊?肌内注射会不会误过规定的区域啊?时间一长,一般病人也能悟出哪些护士技艺高明,相应而产生一种信得过的感觉。当然,减少痛苦,尽快出院,这是病人的一种希望。”

分析:护士与病人接触的几率较多,在病人的心目中建立起可信赖的角色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要随时注意病人的心理需求,解除不必要的疑虑,使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帮助。

3.幻想破灭 “1周后,我自觉许多症状逐渐消失,我真高兴马上会出院。但是,经过钡餐检查发现食管还有问题,这就意味着出院的幻想破灭了。我要在这里住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泄气了,悲观的情绪占了上风,有时,甚至失去了治疗的勇气。这一突变不能不说是一个挫折,而对我最大的挫折莫过于插鼻饲管了。从鼻腔插管到胃里,直观上看是很可怕的,因为它改变了进食的正常渠道,因而在思想上就产生了紧张。我询问过护士,她们说不痛。但实际操作时,我实感难忍,无法抑制地痛哭流涕(事过之后回忆,真有些失态),而越发怀疑我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呢?无奈只好拔出。好在经验丰富的护士长给我做了必要的说明和解释,消除了我许多疑虑,加上她熟练的技术,终于完成了。在‘华山只有一条路’的情况下,我似乎觉得她救了我一条命似的。在我看来,消除病人的一些疑虑,并不亚于服一剂良药。”

分析:在实施护理操作前的保证须切合实际,在针对病人具体的、实际的疑虑进行解释时要恰到好处。病人知道自己的食管有些损伤,在接受“下胃管”时,其注意力必然集中在对操作过程的体验上。该项操作又确实会使病人感到有些不适,所以护士在指导病人时,要根据病人的接受能力讲解医学知识。操作前护士可用鼓励性的语言指导病人很好地配合,反复保证他一定可以耐受,操作一定会成功。操作中护士手法轻巧敏捷,以尽量减少病人的不适。对于焦虑情绪明显者,尤其是在病情有些变化时,在心理承受着挫折时,护士所给予的心理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4.“白色监狱” “两周过去了,我越发觉得在医院里天长夜更长,似乎就是地道的瑞士表在这里也运转得异常的慢,日复一日,实在难熬。病人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严禁外出,颇有丧失自由之感。这种自由的获得将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治疗和病人病情的好转。如果硬要打个比喻的话,就像一座“白色监狱”,所不同的无非是我们属于两种性质的人,但在形式上不能不说有某些相似之处。特别是在病情尚无眉目时,更觉得类似无期徒刑,心境是欠佳的。人怎能脱离现实世界呢?”

分析:被消极情绪左右着的恢复期的病人,很需要精神调节。护士可以诱导、启发病人把内心的被抑制的感受发泄出来,并具体指导病人合理安排起居,组织文娱活动,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改善心境。

5.茶余饭后 “尽管天地是这样的狭小,禁锢在这里的病人,由于朝夕相处,逐渐也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情意。除了进行一些小型的游艺外,就是天南海北的谈论,其中占相当比例的就是对医师和护士的评论了。这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说来说去,病人共同的希望是能因遇上艺高、胆大、心细的医师和热情和蔼护理周到的护士而感到幸运。特别是对那些技艺超群的医师,甚至像对江湖侠客般的颂扬。同时,生活在病友中使我体会到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感激是出自内心的,也是真挚的。”

分析:病友间多用亲身感受评价医务人员。护士怎样把握病人之间的有益交往,避免负性心理的相互感染,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积极促进病人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6.忐忑不安 “1个月的医院生活显得格外漫长,但经过一个低潮之后,希望的火光又时隐时现。大夫终于为我预约了第二次钡餐检查,我当然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但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唯恐检查出未愈而遭到新的挫折。也许这是病人的心理状态,往往对悲观的因素想得多一些,生怕乐极生悲。”

分析:如果护士能够及时与病人谈心,创造条件诱导病人疏泄并适时地给予心理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人的不安。

7.走向生活 “作为一个行将离院的病人,经过一段偏离正常生活的轨道后,又要恢复原来的运行,不能不说是令人高兴的,因为又要走向生活。在此期间,似乎不再觉得时间的难熬,急于出院的心情亦有所淡漠。说也奇怪,当与人间隔离的无形薄幕即将揭开的时候,反倒对医院的生活有些留恋,其中包含着对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辛勤劳动所表示的深深的谢意,是他们为我重新生活创造了条件。我的确有些喜形于色,因为生活没有抛弃我,经历一段艰辛后,我更热爱生活了。”

分析:病人康复出院前心境也是积极的乐观的。他感谢为他康复创造了条件(外部因素)的医护人员的辛勤劳动,其中也包含着心理护理的内容。所以,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提高心理护理的水平是医护人员工作的目标。

(陈素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