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术后轻微肠梗阻怎么治疗

手术后轻微肠梗阻怎么治疗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梗阻是一种常见急腹症,是由多种原因、病理所引起的一组疾病。此外,可根据梗阻肠管血供有无损害,分为单纯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肠梗阻和低位肠梗阻;根据梗阻程度,分为部分性梗阻和完全性梗阻;根据发病缓急,分为慢性梗阻和急性梗阻。发生肠梗阻时,回吸收停止。高位小肠梗阻时更易出现脱水。因此,绞窄性肠梗阻早期即可出现休克。4.肠管绞窄 前肠管绞窄仍是肠梗阻死亡的主要原因。

第五节 绞窄性肠梗阻

任何原因引起肠腔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发生障碍,统称为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若肠系膜血管受压、肠管发生淤血或缺血即为绞窄性肠梗阻。肠梗阻是一种常见急腹症,是由多种原因、病理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病人全身生理紊乱和肠管本身解剖与机能上的变化,严重者往往危及生命,因而在腹部外科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由于对其病理生理的认识,补液、胃肠减压、放射学诊断、抗生素等诊疗措施的应用,以及麻醉和外科技术的进步,外科医护人员对本病的治疗和护理有了很大进展,使死亡率由本世纪初的50%以上降至10%以下。

【病因】

肠梗阻可由多种不同原因所致,有些原因较为常见,另一些原因则较少见。发病的基本原因有以下三大类。

(一)机械性肠梗阻

临床最常见,是由于肠腔、肠壁或肠管外的各种器质性病变使肠腔变小,肠腔内容物通过受阻所致。

1.肠腔堵塞 引起肠腔堵塞的原因很多,如结核、克隆病所致肠管瘢痕狭窄;粪石、异物、蛔虫团或胎粪等造成肠腔堵塞;肠息肉、肿瘤、憩室等造成肠套叠,不仅使肠腔堵塞,还有可能影响肠管的血液循环。

2.肠壁病变 肠壁病变造成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肠道先天性畸形,如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狭窄或旋转不良;肠壁肿瘤侵及肠管周径大部或突入肠腔;胃肠吻合口或肠造瘘口狭窄;腹部的理化性损伤(含放射线),造成肠管壁受损而发生狭窄。

3.肠管外压迫 肠管外的病理性压迫,是造成肠腔狭窄,发生肠梗阻的常见原因。腹部损伤、腹腔炎症、手术等,发生腹膜的广泛或索带粘连;腹内疝或腹外疝嵌顿;腹腔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肠扭转引起肠管缺血坏死,均可造成肠梗阻。

(二)动力性肠梗阻

肠管无器质性狭小,但肠壁肌肉因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或毒素刺激而发生麻痹或痉挛,影响其正常运行,以致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而形成梗阻。

1.麻痹性肠梗阻 肠壁肌肉因神经、体液或代谢因素的影响而失去蠕动能力,以致不能使肠腔内容物向下运行。如腹部手术或外伤(脊柱骨折、腹膜后血肿等)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等。当这些原因清除后,肠麻痹仍然存在,即形成麻痹性肠梗阻。

2.痉挛性肠梗阻 交感神经麻痹或副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肠壁肌肉强烈痉挛收缩而肠腔变得很细小,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这种情况偶见于肠道本身有炎性病变或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一般仅为暂时性。铅中毒时的肠痉挛亦可造成肠动力性梗阻。肠麻痹与痉挛也可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的不同肠管位置,形成所谓混合型动力性肠梗阻。

(三)血运性肠梗阻

系膜动脉或静脉因血栓形成或栓塞,造成肠管血运障碍,因而失去蠕动能力,使肠内容物停止运行。肠腔本身并无狭窄阻塞。此外,可根据梗阻肠管血供有无损害,分为单纯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肠梗阻和低位肠梗阻;根据梗阻程度,分为部分性梗阻和完全性梗阻;根据发病缓急,分为慢性梗阻和急性梗阻。如果一段肠管两端均受压,如肠扭转,则称为闭袢型肠梗阻。

上述分类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若梗阻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发展加重,单纯性可以为绞窄性,部分性可变为完全性,慢性可转为急性,机械性可以变为麻痹性梗阻。

【病理生理】

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各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将在讨论不同病变时叙述。在此仅就肠梗阻的一般发病机制加以说明。

(一)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

1.水、电解质紊乱 平时胃肠道每天分泌的7 000~8 000mL液体绝大部分通过小肠再吸收回到全身循环,仅约500mL到达结肠。发生肠梗阻时,回吸收停止。而且液体自血管内向肠腔继续渗出,积存于肠腔内,这些液体实际上都被丢失。加之呕吐、不能进食,可迅速导致血容量减少和血液浓缩。高位小肠梗阻时更易出现脱水。体液的丧失必然也有大量电解质(Na、K、H、Cl)的丢失。胆汁和肠液均为碱性,丢失的Na+、K+较Cl-为多。大量K+的丧失还可引起肠壁肌力减退,加重肠膨胀。同时,由于组织灌注不良,致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尿量减少,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2.感染和中毒 肠梗阻尤其是低位肠梗阻时,肠内容物淤积,细菌繁殖,产生大量毒素。由于肠壁通透性增加,细菌和毒素可透过肠壁致腹腔感染,并可通过腹膜吸收引起全身中毒。

3.休克 肠梗阻时大量急性失水致血容量骤减,加上感染和中毒,很容易造成休克。尤其在绞窄性肠梗阻时,往往静脉先受压致回流障碍,动脉则仍向绞窄的肠袢继续供血,相当于一个中等动脉不断将血流到体外。因此,绞窄性肠梗阻早期即可出现休克。

4.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膨胀时,腹压增高,横膈上升,腹式呼吸减弱,可影响肺内气体交换;同时还可使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加上全身血容量骤减,可使心输出量明显减少。

(二)局部病理生理变化

1.肠膨胀 实验证实,肠梗阻时70%的气体是咽下的空气,30%来自血液弥散和肠内细菌发酵。正常时体内液体与肠腔内液体在不断进行交换,有人通过实验估计,30min内有5 000mL液体自血液流向肠腔,同时有5 500mL液体由肠腔回吸收到血液,即有500mL液体在交换中被吸收。在低位梗阻时,由于肠腔消化液分泌增加及吸收障碍,致肠腔积液。肠腔积气和积液造成肠膨胀,进而使腹腔压力明显增高,妨碍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影响呼吸及心脏的正常功能。在急性完全性梗阻,肠管扩张使肠壁变薄,黏膜可能发生溃疡和坏死,肠浆膜甚至因肠管过度膨胀而裂开。在慢性部分性梗阻,往往因肠蠕动增加而使肠壁肌层肥大并增厚,在腹部表面有“肠型和蠕动”。梗阻部位以下的肠管均缩小或塌陷,而扩大与塌陷肠袢的交界处即是梗阻所在。

2.肠动力紊乱 由于肠管梗阻,近段肠管为使肠内容物通过梗阻处,蠕动力逐渐增强,从而产生腹痛和肠鸣音亢进。随着病情进展,肠扩张逐渐加剧,使收缩力减弱的肠壁平滑肌完全麻痹;远段肠管在梗阻初期由于保持正常动力,故能排出少量气体或干粪,当排尽后,即因肠腔空虚而进入静止状态。因此,不能仅根据有无排气、排便进行诊断。

3.肠壁充血水肿、通透性增加 平常小肠腔内压力为0.27~0.53kPa,单纯性肠梗阻时肠腔内压可增至1.33~1.87kPa,强烈蠕动时可达4kPa以上。在肠腔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肠壁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淤积,致肠壁充血水肿,液体外渗。同时,由于缺氧,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致肠壁通透性增加,液体则自肠腔渗出至腹腔。

4.肠管绞窄 前肠管绞窄仍是肠梗阻死亡的主要原因。肠壁因缺血而失去其活力,肠管因淤血变为紫色,最后成为黑色,肠壁变薄,肠腔内细菌和毒素通过受损的肠壁进入腹腔和血液而导致死亡。同时由于绞窄肠壁静脉血流受阻,使动脉反射性痉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大量血浆和血液成分逸入肠腔、肠壁和腹腔内,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闭袢性肠梗阻由于肠腔内压力很快升高,较早干扰肠壁静脉回流造成肠管绞窄。单纯性肠梗阻发展到晚期,由于肠曲过度膨胀,亦可引起肠管绞窄。

【临床表现】

肠梗阻的共同症状是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这些症状虽与一般急腹症的表现大致相同,但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即可发现其特殊之处。

(一)症状

不同类型的肠梗阻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特征,即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腔。由此,各类肠梗阻可产生共同临床表现,即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

1.腹痛 不同类型的肠梗阻有不同性质的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常具有典型的伴有肠鸣音亢进的阵发性腹绞痛;持续性腹痛伴有阵发性加重,多见于肠绞窄;持续性腹痛伴有腹胀常为麻痹性肠梗阻。高位小肠梗阻时腹痛一般在上腹部;低位小肠梗阻腹痛常在脐周;麻痹性肠梗阻呈持续性全腹胀痛。详细分析腹痛的性质、变化规律及腹痛与其他症状的关系,对了解肠梗阻的原因、部位与性质十分重要。

2.呕吐 呕吐也是肠梗阻的常见症状。在梗阻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染有胆汁的发病前所进食物或胃液,量相对较少,进食或饮水均可引起呕吐,吐后可静止一段时间。此后,呕吐按梗阻部位的高低而表现不同。空肠高位梗阻静止期短,可以出现频繁的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一般无臭味。由于可明显地减压,故一般无明显腹胀。回肠末端梗阻时,由于梗阻上段肠管可扩张接纳滞留的肠内容物,故呕吐出现较晚,一般间隔1~2d后才出现呕吐,且吐出物色深、有臭味,即所谓“呕粪”,难以起减压作用,病人腹胀明显。如为绞窄性肠梗阻,呕吐物可呈棕褐色或血性。

3.腹胀 是肠梗阻较迟出现的症状,腹胀程度往往反映梗阻部位的高低。高位肠梗阻由于频繁呕吐,腹胀不明显,或限于上腹;低位肠梗阻腹胀明显,遍及全腹,叩诊呈鼓音;闭袢性肠梗阻,梗阻段肠袢膨胀;麻痹性肠梗阻腹胀尤为明显且呈均匀性隆起。

4.停止排便、排气 停止排便排气是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早期或部分性肠梗阻,仍可有粪便及气体排出;肠套叠或肠系膜血管栓塞,在腹部绞痛后可排出少量血性液体或果酱状便,故不能仅根据有无排气、排便进行诊断。必须指出,完全停止排便和排气应视为严重现象。

(二)检查

1.体格检查 早期单纯性肠梗阻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体温脉搏、白细胞计数多属正常。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症状与体征,血象和血液化学亦发生变化,如果肠管发生绞窄,病人将出现严重全身症状,烦躁不安、发热、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

与所有急腹症一样,肠梗阻的体格检查重点是腹部。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肠梗阻,其体格检查所见不尽相同。腹部视诊可见腹胀、肠型、肠蠕动波,此多见于低位肠梗阻,尤其是腹壁薄者,腹部扪诊多可触及扩张肠袢,按压时有胀痛感,肠绞窄时可有较明显的局限性触痛,且伴有反跳痛、肌紧张或触及包块;肠管绞窄时,腹腔有渗液,腹部叩诊可有移动性浊音;机械性肠梗阻腹部听诊时可闻肠蠕动音亢进(每次呼吸有2~3次以上的蠕动音出现),并有气过水音或金属音。病程晚期或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肠梗阻病人在腹部检查时,必须同时检查腹股沟部、脐部,以确定有无腹外疝嵌顿。

2.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为术前准备、术后处理提供依据。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压积可因脱水、血液浓缩而升高;白细胞计数有助于区别不同类型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白细胞一般不超过15×109/L,如达到(15~25)×109/L,并有多核球明显增多,提示有肠绞窄,若高达(40~60)×109/L,提示原发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清钾、钠、氯化物尿素氮、肌酐和血气分析,可反映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状况和肾功能;呕吐物和粪便检查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提示肠管可能有血运障碍。

3.X线检查 X线检查在肠梗阻的诊断上有很重要的价值,多数病例可通过临床表现和腹部平片而作出诊断。应在病人入院时即摄平卧位和直立位的腹部平片,或摄左侧卧位片,以协助判断有无肠梗阻及梗阻性质和部位。一般在肠梗阻发生4~6h后,腹部立位片上可见多个液气平面,且位置高低不等,呈阶梯状,并伴有倒V形扩张肠曲影。在平卧位片上可显示肠曲扩张程度,扩张的小肠影一般位于腹中央,呈横向排列。空肠黏膜环状皱襞可显示“鱼肋骨刺”状;回肠黏膜则无此表现。临床资料证实,如果在扩张的小肠肠曲里出现两个以上液平,则提示有肠梗阻存在。当首次摄片时仅见肠曲有少量气体而难作梗阻部位的诊断,病人情况许可且无肠绞窄存在时,可在3~4d后重复检查1次,若原来所见肠曲更为扩张,则可作出肠梗阻的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时,肠曲间出现渗液,在腹部平片上可见肠曲间出现间隙。腹部平片也可鉴别机械性和动力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时,肠管扩张一般仅涉及小肠或结肠,只在少数情况下才两者均有;麻痹性肠梗阻时,所有肠管均可充气。当腹部平片不能鉴别小肠或结肠梗阻时,可做钡剂灌肠。Maglinte介绍,在部分性肠梗阻时应用小肠灌钡法加压注钡,可使梗阻近侧肠管扩张突出而显示病变。该法系用1根F12导管置于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将50%钡混悬液注入肠腔内并使其中度充盈,间断对各段小肠加压摄片,亦可注入空气或甲基纤维素以产生双重对照。

【诊断】

临床与文献资料均证实,肠梗阻因诊断不明而延误治疗,甚至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可见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有重大意义。但其诊断有时并非容易,尤当早期体征不明显时,诊断往往有困难。若能根据一定的诊断步骤,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则既可确定有无梗阻存在,又可对其性质、部位、程度等作出精确判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解决下述问题。

1.肠梗阻是否存在 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四大症状,以及有腹部压痛、肠蠕动波、肠型、高调肠鸣音等体征,即可确定为肠梗阻。但须注意,并非各型肠梗阻均有以上症状、体征,或以上症状和体征均很明显。尤其在某些早期绞窄性肠梗阻,可能与其他一些疾病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相混淆,须做好疾病有关的检查以排除之。再如,急性或麻痹性梗阻有时只胀痛而无肠蠕动波,高调肠鸣音也不明显。X线检查对确定有否肠梗阻帮助较大,当腹部透视或摄片发现肠管充气胀大,有液体平面,即表示有肠梗阻的存在。

2.机械性梗阻还是动力性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具有较典型的肠梗阻临床表现;麻痹性肠梗阻多为持续性胀痛,无绞痛发作,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全腹膨胀,肠型不明显;痉挛性肠梗阻腹痛是开始时剧痛,减轻较突然,肠鸣音多不亢进,腹胀也不明显,有时可扪及痉挛的肠管。X线检查有助于以上三者的鉴别,机械性肠梗阻时充气与胀大的肠管仅限于梗阻以上的小肠,充气肠袢大小不一;麻痹性肠梗阻则可见胃肠道普遍胀气,小肠充气肠袢大小较为一致;痉挛性肠梗阻胀气多不明显。

3.单纯性梗阻还是绞窄性梗阻 肠梗阻的诊断初步确定之后,首先应判定其为单纯性或绞窄性,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为绞窄性梗阻必须尽早手术,单纯性梗阻即使是机械性的,有时也可不必手术,或待一定时期的准备或非手术治疗后再行手术。绞窄性肠梗阻有以下特点:

(1)腹痛发作急骤,起始即甚剧烈,持续不停并有频繁的阵发性加剧,亦不因呕吐而有所减轻,有时还可感腰背部疼痛。

(2)呕吐为持续性且出现较早,呕吐物可为血性。肠蠕动在绞窄性梗阻时不亢进,有时甚至完全消失,往往需反复检查,静听10~15min。

(3)腹胀一般不甚显著,且为不对称。腹部扪诊或直肠、阴道指诊时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绞窄的肠袢)。

(4)由于绞窄肠袢渗出的液体刺激腹膜,故常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表现为腹壁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腹腔穿刺常可抽得血性液,直肠指诊有时也可发现血性黏液。

(5)病人常表现为重病危急外貌,早期即出现休克,病因未解除,抗休克治疗效果多不显著。

(6)采用非手术治疗如输液及胃肠减压等措施,腹胀减轻,但腹痛无明显减轻,脱水及血液浓缩现象不见好转。

(7)因剧烈腹痛,病人常辗转不安,不能安眠,需使用止痛药物,有时可能采取舒适之侧卧位。

(8)有些绞窄性肠梗阻X线片有特殊征象,如①闭袢型者可见梗阻肠袢呈马蹄形状,充满气体,肠袢间因肠壁水肿而呈条形阴影;②绞窄性者胀气肠管固定且较短小,即使改变体位也不能移动肠管胀气的阴影;③由于绞窄的肠腔内积液多而积气少,故其液平面一般较阔,夹在其他肠袢间往往显得很突出;④孤立的充气肠袢屈曲扩张呈“咖啡豆”形;⑤乙状结肠扭转时,巨大胀气的肠袢从盆腔向上延伸至肝脏,甚至到达膈下。

(9)除临床表现外,有人报道在绞窄性肠梗阻发生1h后腹腔液内肌酸激酶即开始增高;还有人发现肠绞窄3h后血清无机磷即显著增高,都可能有助于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有肠腔梗阻和血运障碍两个基本病变,在临床表现方面有剧烈腹绞痛、频繁呕吐和腹膜刺激征。当其病理改变不典型时,临床表现也可能不突出,因而给诊断造成困难。

4.梗阻部位是高位还是低位 确定梗阻存在后,要判断高位或低位肠梗阻比较容易。因为临床上高位肠梗阻有剧烈呕吐而腹胀不明显,腹绞痛的程度也较缓和;低位肠梗阻呕吐次数较少,但可能有吐粪现象,腹胀一般较显著,而腹绞痛的程度也较严重。腹部X线检查结合临床所见,对肠梗阻部位的确定帮助很大。典型小肠梗阻造成的气胀阻影为阶梯式,常位于腹部中央,其长轴是横贯的;若肠管胀气严重,则肠袢间壁仅存一条极菲薄的阴影。空肠的环状皱襞(circular folds)的阴影与结肠袋的阴影相似,诊断上可能发生错误,故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必要时可用稀释的钡剂低压灌肠检查。

5.梗阻是急性完全性还是慢性不完全性 完全梗阻者,临床多呈急性表现;不完全梗阻者,多为慢性临床表现。二者的区别可从其临床表现及肠袢膨胀大小加以判断。X线片可提供判断是否为肠完全性梗阻的依据。在清洁灌肠后,腹部X线片上发现肠胀气十分明显,而结肠中全无气体,则可诊断为肠完全梗阻;若肠胀气同时结肠也有气体影像时,则为肠不完全梗阻。

6.判断引起肠梗阻的原因 一般说来,对肠梗阻病人在解决了上述诊断问题后,已能确定处理原则,梗阻原因的探讨并非绝对必要,但若能确定引起梗阻的真实原因,则对决定治疗方式有进一步的帮助。判断引起梗阻的原因,可从病人的年龄、病史、体检、X线检查及常见多发病来分析。我国肠梗阻以外疝,粘连、套叠、扭转和蛔虫梗阻等最为常见。凡以往有过腹部手术、创伤、感染病史,应考虑到腹膜粘连或索带存在的可能;新生婴儿的肠梗阻多为肠道的先天性畸形;2岁以下者多为肠套叠;儿童则应考虑蛔虫所致,特别是肠蛔虫流行地区;有心血管病者可能为肠系膜血管栓塞。对机械性肠梗阻的病人,应先详细检查各种疝的发生部位,任何腹疝出现肠梗阻时,应先想到嵌顿性或绞窄性疝的诊断。

【治疗】

对肠梗阻的治疗,首先应根据病史、体检、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对疾病做出精确的判断,梗阻的性质、类型、部位、程度,病人的全身情况,有无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从而制订出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肠梗阻的治疗有手术与非手术两类治疗措施,前者的目的在于解除肠道梗阻;后者主要在于矫正肠梗阻引起的生理紊乱,在无须手术治疗的情况下,非手术治疗也是解除梗阻的基本方法。但不管采用手术疗法或非手术疗法,矫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性生理紊乱均是首要治疗措施,这是降低肠梗阻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在肠梗阻治疗方面已渐占重要位置,不少单纯性肠梗阻能在非手术治疗下获得缓解;非手术疗法亦可作为手术前准备,为确保手术安全和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保障。适于非手术治疗者包括动力性肠梗阻,蛔虫、异物和粪便引起的堵塞性肠梗阻,腹膜结核所致肠梗阻等。可在严密观察下进行非手术治疗。

1.禁食 目的在于使胃肠道减压与排空,避免或减轻梗阻肠管因内容物增加所造成的病理损害。禁食时间需视病情和治疗需要而定。

2.胃肠减压 为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胃肠减压可改善梗阻近侧肠管的扩张或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肠壁血循环的恢复,减轻腹胀,减少肠麻痹的机会。对某些轻型病例,通过有效减压,可促进肠腔通畅性的恢复;采用中药治疗者,通过胃肠减压可使上消化道空虚,防止呕吐,有利于中药充分发挥作用;对于需要手术治疗,也是重要的术前准备,减轻肠胀气有利于术中操作,并增加术中和术后的安全性。

胃肠减压装置的种类很多,但均由导管(胃管或M-A管)、负压产生部分及液体收集瓶组成。胃管使用方便,对预防腹胀和小肠高位梗阻的减压有效,但对低位小肠梗阻的减压效果则不佳,因管端不能到达低位梗阻的部位。M-A管可插至梗阻部位,对低位梗阻也可发挥良好的减压作用,但要使导管通过幽门进入肠道有时相当困难,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若使用成功,对某些机械性肠梗阻病例仍不失为一种良好而有效的疗法。使用时须注意:①操作前应全面检查胃肠减压装置,如导管有无老化、弯曲、折裂、漏气及管腔阻塞,各部连接是否正确、严密等。②胃内减压时,应注意插入胃内的长度是否适宜,避免过长或过短,影响吸引减压效果。③减压过程中,病人应停进饮食和口服药物;若需从减压管给药时,注药后须将减压管夹住,暂停减压1h,以免注入的药液被吸出。④应随时注意减压吸引是否有效,当有阻塞或减压管盘曲、引流不畅时,应及时处理。可用注射器向减压管中注入盐水冲洗,或每4h冲洗1次,以保持其通畅。⑤持续减压时间较长时,应注意口腔、鼻腔护理及应用蒸汽吸入,保护口咽部黏膜。⑥及时更换贮瓶,防止贮液过多而吸入减压器内。注意观察引流量及其性质,并作好记录。对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发现有鲜血引出时,应立即停止吸引并处理出血。⑦停止胃管减压拔管时,应先将吸引装置与减压管分离,钳闭减压管,嘱病人屏气,迅速拔除减压管,并以弯盘承接,以免管中液体污染被服。若为肠内减压,在停止吸引后,保留导管1~2d,病情好转后方可拔除。⑧近期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有食道静脉曲张或食道阻塞性病变者,极度衰竭或濒危不能耐受者,均不应采用胃肠减压。

3.液体疗法 肠梗阻的治疗,首先应矫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性生理紊乱,根据血清钾、钠、氯和血气分析结果,输入适当的电解质溶液,改善和纠正脱水、酸中毒是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先盐后糖”的原则,用等渗盐水纠正细胞外液的丢失,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再以碱剂纠正酸中毒,当尿畅之后,尤其是酸中毒纠正后,可注意补钾,往往可明显改善病情,如能3~4h内积极纠正脱水及酸中毒,则病情迅速好转。对因血运障碍而失血者,应补充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充血容量,保证有效循环血量。

4.抗生素 多数病人由于扩张肠管及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有细菌和毒素渗入腹腔的可能,均应使用抗生素。可用一种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加针对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

5.镇静、解痉剂 苯巴比妥等,可以减轻病人的恐惧,加强对治疗的信心。麻痹性肠梗阻,用普鲁卡因作肾周围封闭;痉挛性肠梗阻,用解痉药物如阿托品等,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6.中医中药 中医一般以通里攻下为主,输以理气开郁和活血化淤等治则。

7.其他对症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氧气驱虫、生豆油、熟菜油或中药经胃肠减压管注入,针刺疗法,各种复位疗法包括腹部按摩、颠簸疗法、钡剂灌肠及经乙状结肠镜插管等。

(三)手术治疗

在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观察24~48h左右;对于绞窄性肠梗阻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4~6h,若梗阻未能解除,均应进行手术治疗。对动力性肠梗阻,如病因已解除,继续非手术治疗多可痊愈。

肠梗阻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四种:①解除引起梗阻的病因;②肠切除吻合术;③短路手术;④肠造瘘术或肠外置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须根据梗阻的性质、部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综合考虑。

1.单纯性肠梗阻 采取解除梗阻机制的手术,如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出蛔虫异物等;若肠管有狭窄性病变,如肿瘤、炎症等,可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即在解除梗阻的同时也切除了原发病变;当病灶不能切除时,如肿瘤已浸润固定或肠粘连成团与后腹壁愈着,则可将梗阻的近端与远端做短路吻合术。较长时间的梗阻引起肠壁血运障碍,可出现点状坏死,应仔细检查并分别将其内翻缝合,以防手术后穿孔致腹膜炎而危及病人生命。手术探查时如肠管高度膨胀,可在妥善保护周围组织下,于梗阻的近端行减压术,以减少肠腔内毒素的吸收并有利于手术的进行。若病情严重,尤其是小儿,胃肠减压效果不满意,可先行简单的肠造瘘术,待病人情况改善后,视情况可行再次手术。

2.绞窄性肠梗阻 原则上应尽快采取解除梗阻机制的手术,如肠套叠、肠扭转或嵌顿疝的复位。但在少数情况下,如病人全身情况很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此时只宜行简单的肠减压造瘘手术,待病人情况改善后再行二期手术。绞窄性肠梗阻在其梗阻机制解除后,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①肠壁颜色迅速转为正常,肠壁保持弹性并且蠕动活跃,肠系膜边缘动脉搏动可见,则肠管生机当无问题,应予保留。②肠壁发黑、塌陷,蠕动消失,肠系膜动脉无搏动,肠管确已坏死,则应连同肠内容物一起行肠切除吻合术。③最近有作者报道,由肠系膜上动脉缓慢注入0.4%trypanblue溶液,若肠管具有生存力则迅速蓝染;无活力的肠管因血管内凝血,染料无法通过,而不能着色。这种方法可准确地判断肠管是否具有活力。④若对肠管的生机难以作出判断,尤其是涉及到较长的肠袢时,不应贸然切除,但也不应轻易将其放回腹腔。这时可将受累的肠管用温盐水纱布进行湿敷,在肠系膜根部注射0.5%普鲁卡因以解除血管痉挛,同时注意纠正血容量不足,并充分供氧。观察15~30min,如肠壁血运仍无改善,则应做肠切除吻合术。若此时仍不能确定肠管是否已坏死,可用纱布带绕过肠系膜将肠管放回腹腔,再观察半小时,若颜色好转,蠕动恢复,系膜动脉可见搏动,则予以保留;否则,应将其切除。⑤若手术中病人情况极严重,需迅速结束手术时,肠管已坏死,可做肠外置术,即将坏死肠管置于腹壁外并将之切除,近、远端均缝合固定于腹壁,肠腔内插管引流,尽可能先挽救病人生命,待病情好转后再行吻合回位术。

【预后】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其诊断和治疗均较为复杂,目前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其预后和梗阻的病因及性质、病人的年龄和全身情况、诊治的早晚,以及术前术后处理和手术治疗是否得当等有关。单纯性肠梗阻病死亡率在3%左右。绞窄性梗阻如就诊早、处理得当,病死率在8%以下;如诊治超过36h以上,病死率可达25%。死亡多见于老年人。死亡原因有难治性休克、腹膜炎、肺部感染、肠瘘及全身衰竭等。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44.

[2]金凌应,胡国斌,周水生.小肠外科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1.

[3]徐放.肠系膜动脉内染色法判断肠管活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 (11):695.

[4]Papachristou D.Fortner J G.Pridiction of intestinal viability by intraarterial dye injection:a simple test.Am J Surg,1976,132:5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