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语交际方法

口语交际方法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做到充分利用好语言资源,流利地进行交际,除了学习各类知识,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还需要掌握一些口语交际的技巧和方法。在本节中,我们主要以幽默法、委婉法和模糊法三种常用的语言交际方法进行讨论。其二,幽默法可以改善交际语境,活跃现场气氛,打破沉闷空气,缓解说话僵局,化解尴尬场面,缓和紧张关系,缩短交际距离,密切人际关系,为顺利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创造条件。参议员攻击贝尔克里的荒谬言论不言自明。
口语交际方法_现代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递信息的资源。要想做到充分利用好语言资源,流利地进行交际,除了学习各类知识,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还需要掌握一些口语交际的技巧和方法。在本节中,我们主要以幽默法、委婉法和模糊法三种常用的语言交际方法进行讨论。

一、幽默法

“幽默”一词是现代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从英文“humour”一词音译而来的。林语堂在《幽默杂话》中谈到“humour”的翻译时说:“幽默二字原为纯粹译音,行文间一时所想到,并非有十分计效考量然后选定,或是藏何奥义。Humour既不能译为‘笑话’,又不尽同‘诙谐’‘滑稽’;若必译其意,或可作‘风趣’‘谐趣’‘诙谐风格’(humour实多只是指一种作者或作品的风格)。无论如何总是不如译音的直截了当,省引起人家的误会。……唯是我既然倡用‘幽默’,自亦有以自圆其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愈妙。故译为幽默,以意义言,勉强似乎说得过去。”

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象的能力”。钱仁康说:“幽默是一切智慧的光芒,照耀在古今哲人的灵性中间。凡有幽默的素养者,都是聪敏颖悟的。”林语堂说:“当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丰富之智慧足以表明其理想时,则开放其幽默之鲜花,因为幽默没有旁的内容,只是智慧之刀的一晃。”

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人们的日常交往和语言交际中,适当运用幽默法可以起到润滑剂、融合剂的作用。其一,幽默法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其二,幽默法可以改善交际语境,活跃现场气氛,打破沉闷空气,缓解说话僵局,化解尴尬场面,缓和紧张关系,缩短交际距离,密切人际关系,为顺利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创造条件。其三,在交际主体批评、指责、劝诫或拒绝交际对象的时候,可以照顾到对方的面子,不会伤害感情,也不会激化矛盾。心理学家凯瑟林说过:“如果您能使一个人对你有好感,那么也就可能使你周围的每一个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都对你有好感。只要你不只是到处与人握手,而是以你的友善、机智、幽默去传播你的信息,那么时空距离就会消失。”

我们可以从逻辑思维和修辞艺术两个方面列举常见的幽默表达法。

(一)运用逻辑方法创造幽默

1.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就是故意违反同一律,把一件事物的本来意义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也能成立的解释,混淆是非,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达到幽默的效果。例如:

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演讲和辩论口才非常出色,然而,时常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围攻。一次,有个人当面指责他“狂妄”,并说:“我应当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先生,拿破仑有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马雅可夫斯基目测了一下自己与那个人的距离,突然用手指了指自己和对方,说道:“不错,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顿时,全场哄堂大笑,那个挑衅者瞠目结舌,狼狈不堪。

挑衅者话中的“一步之差”是“虚指”,本是告诫说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否则就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而马雅可夫斯基转换它的概念意义,将“虚指”故作“实指”,将抽象故作具体,巧妙地利用两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借对方之言有力地回击对方。

2.运用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就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假言判断,并且根据假言判断前后之间的条件关系,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例如: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有一个年轻的秘书,一天早晨,秘书迟到了,看到华盛顿在等他,秘书很不好意思,企图以手表出了毛病来为自己辩解。于是,华盛顿轻声对他说:“恐怕你得换一块手表了,否则我就得换一位新秘书了。”

华盛顿没有揭穿对方的谎言,而是假设他说的是真的,用幽默的语言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3.运用归谬法

归谬法就是先假设对方的判断或者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判断或者论点出发,加以引申和推理,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例如:

加拿大前外交官朗宁,1893年生于我国湖北襄樊,是喝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在一次议员竞选时,反对派诋毁他说:“你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有中国人血统。”朗宁毫不迟疑地反驳说:“据有关人士透露,你们是喝牛的奶长大的,所以你一定有牛的血统。”

朗宁运用归谬法沿着对方的思路,用对方的错误逻辑来推理,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反对派)喝牛的奶长大的,所以一定有牛的血统”的荒谬结论,使对方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理屈词穷。

有位美国参议员对美国逻辑学家贝尔克里说:“所有共产党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共产党人。”贝尔克里立即回答说:“你这个推论实在妙极了。从逻辑上看,它同下面的推论是一回事:所有的鹅都吃白菜。参议员先生也吃白菜,所以,参议员先生也是鹅。”

贝尔克里既不指出对方的逻辑错误,也不作自我辩解,而是按照参议员的错误逻辑,得出“参议员先生也是鹅”的可笑结论。参议员攻击贝尔克里的荒谬言论不言自明。

4.运用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断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属性的推理。例如:

有一次拿破仑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也将永垂不朽了。”布里昂迷惑不解,拿破仑提示道:“你不是我的秘书吗?”布里昂明白了他的意思,反问道:“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拿破仑没答上来,便笑着高声喝彩道:“问得好!”

布里昂以一个类比推理反诘拿破仑,使拿破仑原想得到自己秘书恭维和赞颂的企图不攻自破,只得打哈哈称赞对方。

有一天,一位美国记者到总统府采访。他向罗斯福问道:“总统先生,您已经第四次出任美国总统了,您能否给我谈谈您此时的感受?”

罗斯福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了一块“三明治”。

记者得此殊荣,便高兴地吃了下去。总统微笑着请他再吃一块。他觉得这是总统的诚意,盛情难却,就又吃了一块。当他刚想请总统谈谈时,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有些受宠若惊了。虽然肚子里已经不需要了,还是勉强地把它吃了。可是,这时罗斯福竟又说了一句:“请再吃一块吧!”这位记者只能苦笑着说:“总统先生,非常感谢您的招待,只是我实在吃不下去了。”

这时,罗斯福才慢条斯理地说:“现在,你不要再问我对于第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因为你刚才已经感受到了。”

罗斯福把“连吃四块三明治”与“四次连任总统”关联起来,运用类比推理的形式,以一种十分幽默地方式让记者明白他第四次出任总统的感想和体会。

(二)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幽默

1.运用比喻

比喻就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达到幽默的效果。例如:

作家刘绍棠在一次报告中接到一张字条:“共产党不是伟大、光荣、正确和战无不胜的吗?为什么连‘现代派’和‘存在主义’都要抵制?怕得不得了呢?”他当即回答:“你们看我的身体好不好?”听众一致欢呼:“棒!”他接着说:“那么你们说,我为什么不能吞进苍蝇呢?”话音刚落,现场便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

提问者提出的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就把它解释清楚。刘绍棠运用了一个通俗浅显的比喻,岔开了敏感的政治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听者在笑声中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个有名的悍妇。相传有一次,她当着客人的面大骂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却能泰然处之。她觉得尚未解恨,又端来一盆凉水向苏格拉底泼去。苏格拉底抹了抹脸上的水,满不在乎地对客人们说:“我就知道,雷声过后必有一场大雨。”

苏格拉底巧妙地将妻子的“骂声”和“泼水”分别比喻成“雷声”和“下雨”,创造出很强的幽默感,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2.运用双关

双关法是利用词语的语音或语义条件,同时关联表面和内里两种不同意义并进行曲解的方法。例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游说罗斯福总统抗击德国法西斯。一天,当丘吉尔正赤身裸体、大腹便便地淋浴时,不料,罗斯福总统不宣而入。当时的场面使双方都很尴尬。丘吉尔急中生智地耸耸肩说:“瞧,总统先生,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对您可是没有丝毫的隐瞒啊!”一句双关妙语,使进退两难的罗斯福总统捧腹大笑。

丘吉尔凭此一句“没有丝毫的隐瞒”,不仅化解了自己一丝不挂的窘境,还含蓄地表明了他对英美亲密关系的政治立场和自己对此行求援的态度,也是毫无隐私与开诚布公的。例如:

1988年,美国第41届总统竞选。布什和杜卡斯基将进行最后一次电视辩论,胜败在此一举。杜卡斯基首先嘲笑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作为一个政治家,其自身政治标记不明显。当杜卡斯基用嘲弄式的发问“布什在哪里”时,布什开始反驳:“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布什轻松地回答,语义双关。既表现了布什的道德品质,又讥讽了杜卡斯基的风流癖好,置杜卡斯基于极其尴尬的境地。自此,在后来一系列的交锋中,杜卡斯基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布什在最后时刻反败为胜,终于实现了入主白宫的愿望。

杜卡斯基所问的“布什在哪里”是指布什没有独立的政治见解,是里根的影子。但布什把提问中关于政治上的问题故意通俗化理解,答成“在家里”,一语双关。因为布什抓住了杜卡斯基的弱点——风流癖好,一下子杜卡斯基无言以对,在辩论中落入下风。

此外,通过同音词也能够实现一语双关的幽默。例如: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到茅山抗日根据地开展斗争,有一天到达了一个村子,房子十分紧张,四处找却找不到一处给司令员住的地方。当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土地庙时,却不见了陈毅同志。后来在一个羊圈里找到了他,他正在微弱的灯光下看文件。负责找房子的同志内疚地要向陈毅作检讨,陈毅却朗声笑道:“为什么要检讨?你们看,革命未成功,我陈毅先住起‘洋房’来喽!”逗得大家笑起来。

在这里,陈毅运用了“羊圈”的“羊”与“洋房”的“洋”的读音相同,一语双关从而巧妙地展现了他的幽默感。

3.故意曲解

曲解式幽默就是故意曲解事实,把对方的本意装作理解不透而做出不符合原意的新解。例如:

在一次外交谈判中,对方因他们的意见没被我们接受而极不礼貌地说“真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一听,马上接口说:“对!牛弹琴。”

这里,周恩来总理故意把“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拆开来说,进行曲解回击,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

一次,林肯正在面对大众,滔滔不绝地进行着他的演讲。忽然,人群中有一位不知名的先生递给他一张纸条,林肯不假思索便打开了纸条,没想到,纸条上竟然写了这样两个字:“傻瓜。”当时,在林肯旁边有很多人都已看到了这两个字,他们都瞪眼盯着他们的总统,看他如何来处理这一公然的挑衅。在诸多目光的注视下,林肯略一沉思,便微微一笑说:“本人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部都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却正好相反,这一张纸条上只有傻瓜的署名,而却缺少正文!”话音刚落,会场里便响起了为林肯的机制和幽默而鼓起的掌声。而那位“署上名字”的先生却混入人群中,溜了。会场气氛由紧张变为轻松,演讲继续进行。

在这个例子中,字条上的“傻瓜”是正文“你是傻瓜”的省略形式。而林肯将字条中省略了主语和谓语的句子故意曲解,说成“只有签名而没有正文”,使得字条的意义完全颠倒过来,变成了“署上名字的先生是傻瓜”。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白天总好在课堂上打瞌睡。学生书声琅琅,他却坐一边呼呼睡大觉。有一次,有个顽皮的学生,明明知道书上“宰予昼寝”的意思是指春秋时孔子教的一个学生,名叫宰予,常常在白天课堂上打瞌睡。但为了讽刺老师,便趁这个教书先生打瞌睡时,把他摇醒,问他:“老师,这书上讲的‘宰予昼寝’是什么意思?”

老师揉了揉惺忪的眼睛说:“这四个字的意思,我要不讲,你可真没法懂得。宰,就是宰杀的意思;予,当‘我’讲;昼,是指白天;寝,就是睡一觉。这四个字连在一起讲,就是:即使杀了我,我也要在白天睡上一觉。”

故事中的学生请教老师“宰予昼寝”的意思,是委婉地提醒老师不要在白天睡觉,老师却故意把它曲解,使得语言风趣幽默。

4.运用夸张

夸张是指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法主要是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例如: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坐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十分着急,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这位幽默家想出一个发泄怨气、批评他们的办法。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仔细打量,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幽默大师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火车开得实在太慢了。”

火车开得很慢确是事实,但也不至于慢到可以让一个人从小孩长到成人的程度。马克·吐温用夸张的手法和列车员开了个玩笑,将火车行驶缓慢的程度进行了无限度地夸张,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的同时,也善意地批评了火车的服务质量问题,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传,苏东坡与其妹妹感情很融洽,而且都好戏谑之词。一次,他俩相互拿对方的生理特点开玩笑。苏东坡说:

“数次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这是嘲笑苏小妹的眼窝深得擦眼泪都擦不到。苏小妹立刻回道: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须内有声传。”

这是讥讽苏东坡满脸络腮胡须又浓又密,以致把嘴完全掩盖了,怎么也看不到。只是偶尔听到有声音从毛丛中传出。苏东坡不甘示弱,又来了一句: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这是戏谑苏小妹的额头太高。苏小妹立即反击: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朝方流到腮边。”

这是夸张苏东坡的脸太长,以致一滴眼泪流了一年才到腮边。

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戏谑之词中,极尽夸张之能事,相互丑化,可谓深得幽默的妙旨。

5.运用仿词

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例如:

一次,著名学者胡适的夫人,埋怨社会上的“大男子主义”,胡适听了之后,摇摇头说:“也不全是,当男人也有‘三从四德(得)……’”胡夫人听了之后诧异地问道:“哦,哪三从四德呢?”只见胡适不紧不慢地说道:

“三从,指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四德

(得),指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

要舍得……”

“三从四德”原是中国古代歧视和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功”。胡适运用音仿的方法,把“德”改为“得”,仿造新词“三从四得”,一反原词“女子卑下顺从”的旧意,而成为“妇女家庭专制”的新意。间接否定胡夫人抱怨的“大男人主义”。

幽默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润滑剂。幽默多一分便成为油滑,少一分则成为做作。生活中有幽默,生活更有滋味,但生活本身不能由幽默构成,在严肃、庄重或者悲痛的交际气氛中,是绝不可以使用幽默话语的。

二、委婉法

委婉表达法就是在日常交往或者口语交际中,尤其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为了减轻交际对方的刺激或者压力,为了让交际双方更易接受,对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对对方的不满或者厌烦情绪,往往不愿直说,不忍直说,不便直说,而有意使用一些语气比较缓和的词语,或以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达。

委婉表达法是一种既温和婉转又能清晰明确地表达思想的交际艺术,它的显著特点在于“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委婉法需要引导听众去领会所说的话,去寻找言外之意。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是有情感的、有自尊心的,如果说话直来直去就会讨人嫌,直言不讳就会伤人心;而适当选用委婉的说法,就能收到听者乐于接受的交际效果。因此,在表达对对方的不满情绪,或者批评对方、拒绝对方的请求时,最好选用适当的委婉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本意所需要的语言特点,委婉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讳饰委婉法、借用委婉法和曲语委婉法。

(一)讳饰委婉法

讳饰委婉法是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不便直说,或者说出来使人感到难堪,而用委婉含蓄的词语来表达的方法。

在众多民族的语言中,从超自然的鬼神到现实生活的生老病死等各种事物往往都有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在口头语言还是在书面语言中,人们都创造和运用各种各样的委婉含蓄的词语或者话语来表达“犯忌触讳”的事物,以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

这其中最常见的是人们利用各种手段创造的表示委婉的词语,这些委婉词语与被替代的“犯忌触讳”词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它们已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并被收入到委婉语辞典中。我们可以用“死”这个常见的词语为例,说明讳饰词语:

1883年,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发表了著名的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演讲: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静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面对挚友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是用“停止了思想”、“睡着了”间接表明马克思逝世的事实。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巨大的悲痛。

汉语中有大量与“死”有关的委婉表达。比如:帝王之死是“驾崩、晏驾”;道教徒则把人死称为“羽化”;平时,人们习惯把亲人、朋友等之死说成“与世长辞”“逝世”;把英雄人物之死说成“牺牲”;为爱情而死说成“殉情”;把在战争中战败,以及国灭不愿投降而自杀者说成“殉节”;把美丽女子的去世说成“倩女离魂、玉殒香消”;把年轻时就死去说成“英年早逝”;小孩死去说成“夭折”;年老而正常死去者说成“寿终正寝”,等等。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用了许多委婉语来表达“死亡”。

1.“仙逝”。语出《红楼梦》第2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2.“寿终”。语出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

3.“上五台山”。语出第22回“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一人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山西五台山是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上五台山”意指人死后成佛。

4.“夭逝”。语出第16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5.“薨逝”。语出第95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以假混真宝玉疯癫”。另有,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封建社会,对“死”的委婉表达因其社会地位不同而等级分明。贾元春因其显赫的社会地位,作者使用了“薨逝”来替代元妃的“死亡”。

6.“没了”。语出第54回“王夫人起身忙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袭人的父母为一介百姓,所以用“没了”代表其父母之死。

同时,人们还充分利用各种言语表达形式,采用各种“委曲含蓄的话”来委婉表达语意。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会令双方难堪或者引起对方不快,若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既能避开这一点,又能体现人性化的关怀,获得良好的言语交际效果。比如:

有一年,曲萧同志去某市劳改队向青年犯人作一场关于人性道德的讲演报告。如何称呼听报告的人,让作家犯难了。既不能直接称呼“犯人”“罪犯”,伤了听者的自尊心,使犯人产生抗拒心理;又要以恰当的称呼,缩小双方沟通的心理距离。最后,作家使用了“触犯共和国法律的青年朋友们”来称呼这些青年犯人。

“触犯共和国法律的青年朋友们”这一委婉的称呼,既符合听者的实际身份,又表达了曲萧愿意同他们交朋友、交流思想的真诚心愿,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获得了青年犯人的欢迎。

(二)借用委婉法

借用委婉法就是利用比喻、双关、典故、歇后语等手法,将其他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的实质,使听话人面对类似的境遇,采用同样的逻辑推理便能从中得出相同的结论。

郑板桥出任潍县县令时,将当地一个横行霸道的纨绔子弟抓了起来,准备绳之以法。这个恶棍的伯父和舅舅知道后,便携带酒菜、礼品来县衙说情。郑板桥一见两人的来头,心中自然明白。寒暄过后,赐菜小叙。郑板桥吩咐差人备酒款待,三人边喝边谈。来人有心事,好不容易接个话茬儿说:“大人,愚下登门今有一事相扰求救。”郑板桥说:“请讲。”来人干咳一声,说:“我所相扰之事,劳大人‘正月没有初一’时办吧。”郑板桥想想:“正月没有初一”此为“肯”字也。忙一揖还礼说:“老仁兄,桥为官不才,上衙时便‘一不骑马,二不坐轿’啊。”两人一听:“不骑马,不坐轿”,岂不是“步(不)行”吗!只好悻悻而回。

“说客”比较爱“面子”,求情时不直接说明来意,而用打字谜的方式请求“郑板桥”帮忙。“郑板桥”也不便直接拒绝,而是委婉回答“步行(不行)”。彼此心照不宣,都不说破,避免了尴尬局面的产生。

苏轼曾在京城为官。一天,一位老友前来拜访,想请他或他弟弟苏辙帮忙弄个官职。苏轼没直接拒绝,而是给老友讲了一个故事,来说服他放弃这个念头:“有一个人穷得混不下去了,想靠盗墓弄点钱财。他连挖了几个墓,都一无所获。他看到跟前有伯夷和叔齐的墓,就先挖开了伯夷的墓。这时,墓内传来伯夷的叹息:‘我伯夷在首阳山挨饿,瘦成了一把骨头,我是无法满足你的要求的。’盗墓人听了,懊丧地说:‘那我只好再把叔齐的墓挖开碰碰运气了。’伯夷说:‘你还是到别处另想办法吧!你看我这般模样,就知道我老弟那里也是无能为力的了。’”来人听后,开始一愣,但很快便面红耳赤,知趣而走。

面对老友的拜访及求助,苏轼没有直接拒绝,而借用故事内容委婉地表明自己和弟弟苏辙都无能为力帮助老友。

晋文公亲自率领大军,要去进攻卫国。公子锄跟着出发,走到半路,他突然仰天大笑起来。当被追问笑什么时,他给晋文公讲了他邻居的故事:“他送他妻子回娘家去,走在路上,看见一个采桑的妇女很美貌,他被迷住了,撇下自己的妻子,嬉皮笑脸地走上前去,想要调戏那个采桑女,只听见背后发出叫骂声,他扭头一看,原来自己的妻子也正被另一人挑逗呢!臣想到此事就不禁好笑。”

晋文公听到这里,猛然醒悟。急忙下令停止进军,立刻从原路折回。这时正好接到京城的紧急报告,北边的敌人趁他南进时,兵临边境了。

在这个例子中,公子锄劝阻晋文公出兵进攻卫国使用的就是“委婉侧击法”。从表面上看,公子锄是在“窃笑邻居”,而实际上则是在批评晋文公。这里,公子锄声东击西,既收到了批评效果,又没有因直接劝谏使君王难堪,真可谓一箭双雕。试想,假如公子锄不是运用委婉侧击的方法,而是直言相劝,不但晋文公听不进去,恐怕公子锄本人也要引来杀身之祸。

(三)曲语委婉法

曲语委婉法是指用曲折含蓄、意味深长的语言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立场观点的方法。曲语委婉法可用于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在交际中,当你不把批评指责的意思说透,而是让对方自己去理会。这样就不至于激怒对方,而且也让对方容易接受。例如: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衫破旧,满脸哀愁,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碰翻了一个碟子,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了。这时,她看到那个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意识到戒指被他拿去了,当男子将要触及门柄时,她柔声叫道:

“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有几十秒钟。

“什么事?”那男人问道,脸上的肌肉在抽搐,又问了一声,“什么事?”

“先生,这是我头一回工作,现在找个工作很难,想必你也深有体会,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久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微笑浮现在他脸上。他说:“是的,确实如此。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我可以为您祝福吗?”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姑娘。

“谢谢你的祝福。”姑娘立刻也伸出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姑娘用十分柔和的声音说,“我也祝您好运!”

男人转过身,走向门口。姑娘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上例中的这位姑娘,没有用尖锐刻薄的语言去指控对方的盗窃行为,而是使用委婉含蓄的话语去打动对方。这样既让对方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又保全了他的自尊。姑娘依靠自己聪明和委婉的手段,圆满地化解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小说《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问美国。在某大学作讲演时,有人向她提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请问您个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如何?”谌容回答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想法,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深。”

面对刁难的提问,谌容无论回答“好”或是“不好”都不是很得体,她以“能和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尚无离婚的想法”来作答,间接地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社会交往中,当我们遇到不便直言或者不能直言的事情时,采用曲语委婉的表达方法,是一个聪明睿智的选择。委婉表达法能够帮助会话双方摆脱窘境,避俗就雅。需要指出的是,委婉既不是晦涩难懂,也不是含糊其辞。委婉要让对方明白“言下之意,弦外之音”,才能达到交际目的。

三、模糊法

我们生存的世界中,万事万物纷繁多变,并非一切事物都有清楚明确的界限。同时,受个人知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影响,人类的思维过程中也存在模糊。因此,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必然存在着模糊的形式。在交际的某些特定的场合中,模糊语言并不影响有效的交际,甚至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就曾说过:“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用精确的语言代替模糊的语言,模糊观念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模糊表达法就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

在社会交往中,合理使用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交际艺术。如某人生病住院,医生劝他:“安心休息,慢慢就会好的。”“慢慢”的词义具有模糊性,到底速度为多快、时间为多长才是“慢慢”,我们很难说清楚。因此,慢慢是一个治疗过程,需要多长时间,谁也说不清楚。即使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了,也很难下一个治疗某种疾病只需要几天、几个小时的结论。

模糊语言的特点在于它的模糊性,可以伸缩,可以变通。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相容的问题变得可容,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得以进退自如。

在实际交际中,根据语言形式的选择与语言意义的表达,模糊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使用模糊语言表达模糊意义

人类语言中一部分词语所指的范围是精确的,如“一、二、三、四”等数字,“大提琴、小提琴、电视”等器物名,“太阳、月亮、黄河、鲁迅、周恩来”等专名。而相当一部分词义是不精确的,具有“模糊性”。语言学意义上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高”,人的身高达到多少才可以开始算高,如果身高1.8米可以算高,那么1.79米呢?……人们对身高的“高”只有一个大致的标准,而说不清楚高与不高的绝对分界处在什么位置。本章所说的模糊意义不仅包括模糊词义,还包括模糊句义以及整个篇章的模糊意义。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后,美国新闻界的一个突出话题就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一次,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代表团访美,在下榻的旅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围住。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究竟有多少原子弹?”莫洛托夫绷着脸仅说了一句:“足够!”

形容词“足够”的语义具有模糊性,我们不能准确地说出数目有多少才能称得上“足够”。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用“足够”来回答记者的提问,不仅回避了在当时情境下不能公开的秘密,还表达了苏联人民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和自信。

有一次,一家饭馆的常客对服务员说:“我以前每次在你们店里买煎肉片的时候,你们总是给我两块肉,今天,我给了同样多的钱,你怎么只给我一块了?”小姐笑了笑说:“对不起,是我们的厨师忘了把肉切成两半。”

量词“块”是用来计算物体数量的一个自然单位,肉片的体积到底多大才能算是一块,那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规定。服务员巧妙地抓住了量词“块”的模糊性特征,给顾客作了一个准确而幽默的回答,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缠。

代词在语篇中具有指代和指示的作用,如疑问代词“什么”、指称代词“这、那”、人称代词“我、你、他”等。这些代词与所指代对象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交际中,一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人”或者“什么事物”,常常要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如果在表达中割裂语境与代词的联系,代词的所指就会变得十分模糊而且难以确定。

1972年5月,在维也纳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传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从不放过任何机会讥讽《纽约时报》的基辛格回答说:“我明白了,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啊,他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我们无论怎么办,总是坏透了。”他略为停了一下,一字一板地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全场当时哄堂大笑。

记者的提问是一个选择问句,基辛格没有在他的问句中二选一,而是把“点点滴滴”和“成批发表”两个模糊词语组合起来。正是由于它们的模糊意义,才使得这两个似乎在逻辑上不相容的词语得以组合在一起,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充满了戏谑的味道。

(二)使用精确语言表达模糊意义

在生活中,甚至是在一些严肃的场合,使用精确语言表达模糊意义可以从容应对,展现交际魅力。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与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乾隆就问刘墉:“刘爱卿,都说你聪明过人,现在我问问你,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生一人,死十二人。”乾隆疑惑不解,刘墉解释说:“国家再大,一年内生的也是一个属相,死的是十二种属相。”

乾隆的问题是无法用确切的数字来回答,刘墉回避回答全国一年生和死的总人数,而是用精确的表达“一”种属相的人和“十二”种属相的人,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

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二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来替代“总金额”,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又不损害招待会和谐的气氛。

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年幼时,有一个客人拿来两只笼子,笼子里分别关着一只獐和一只鹿。客人问:“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

王元泽年幼不识,便回答说:“獐边是鹿,鹿边是獐。”

客人听此妙语十分惊奇,然后把鹿和獐关在同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只是鹿,哪只是獐。

王元泽又回答说:“獐旁边那只是鹿,鹿旁边那只是獐。”

王元泽虽然年幼,不知道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他巧妙地应用选择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看起来非常精确的语言“獐边是鹿”“鹿边是獐”,却表达模糊不定的意义。

(三)使用模糊语言表达精确意义

模糊语言虽然表义模糊,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够表达精确的意义,获得良好的语用效果。例如:

鲁贵:(严重地)孩子,你可放明白点,你妈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你的什么要紧的事情,都放在心上。

四凤:(明白他有所指)你又要说什么?

鲁贵:(四面望了一望,逼近四凤)我说,大少爷常跟我提过你,大少爷,他说——

四凤:(管不住自己)大少爷!大少爷!你疯了!——我走了,太太就要叫我呢。(曹禺《雷雨》)

这段对话中,鲁贵用了语意看似模糊的词语“要紧的事情”来代指四凤与周萍的暧昧关系,以此要挟四凤,四凤自然明白他的用意,所以她又气又怕,直冲鲁贵怒吼,并赶快借故离去。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听后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经历千年而不腐,这是一个应当严禁外泄的国家科研机密。周总理巧用模糊语言,借用中国古代传说,委婉而明确地拒绝了对方的请求。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只好一笑带过了。

通常情况下,口语交际中一般都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明白,而不能模棱两可。但是,在某些特定的交际场合却不宜把话说得太死,反而需要特意采用模糊语言表达。这既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法,也是言语交际的一种策略。采用模糊法可以使语言表达的内容因为灵活、变通而有回旋的余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