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口语交际的艺术

口语交际的艺术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基础交际。现代社会,人们的一切交际,几乎都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完成,并以口语交际为基础而去延伸的。口语交际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口语交际有高下之说。
口语交际的艺术_现代公共关系概论

第一节 口语交际的艺术

一、口语交际的礼仪艺术

人要生活在社会中,那就要同其他人进行交往,就要在吃、穿、住、用、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就是交际。人,在交往时要说话,要凭借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意思,也要凭借语言去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意思,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基础交际。现代社会,人们的一切交际,几乎都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完成,并以口语交际为基础而去延伸的。文字的书写,电话、电脑的使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产生,都是对口语交际的补充,都是为了弥补口语交际的不足而产生的。所以口语是第一位的,具有基础作用。

人类社会已有百万年的历史,可以这样说,自人类诞生起,口语交际就在人类之间进行了,口语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实现交际的最早形式,而书面语交际是在人类创制了文字以后才产生的,是口语交际的补充和延伸,一般认为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其他多种多样的延伸交际手段更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在人类出现的百万年中,人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书面语,人们靠着口语的交际而生息和繁衍着,只是当人类发明了文字,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也开始使用书面语交际和其他交际。

口语交际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话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说话要讲究口气、时间、场合和身份,说话要选择合适的词汇,要运用得体的修辞手段,所以说话也要讲礼仪。形体的礼仪是做出来的,是表演出来的,说话的礼仪是说出来的。说话人在一定情况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特定人所说的话,这些话将会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善于交际的人,说话时总能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让听话者围绕着自己的思路转。谈感情时能晓之以情,讲道理时能动之以理。说者侃侃而谈,娓娓动听,听者津津有味,百听不厌,使双方达到和谐交流的目的,这就成了说话艺术。

二、声音的附属意义和口语交际礼仪艺术的关系

人们说的话是有质量和品位的高低之分的,人们的口语交际也是有风格之分的。悦耳的声音,柔柔的音质,清晰地吐字,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生活品位,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水平,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给人以美感。而一个人如果声音尖细,吐字不清晰,用词粗俗,方音很重,那人们对说话者的感觉就不好,对说话者的评价就不高。口语交际有高下之说。

说话的质量和品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声音质量;二是由声音而表达出来的附属意义。

说话的声音质量好就是俗称的声音好听,这主要表现在,人们说话时声音质纯正,吐字清晰,没有杂音,语速适当,声调到位,乐音较多,共鸣器发出的声音符合性别特点,不刺耳,让人听起来感到舒服。如男性的声音就要有浑厚感,声音带有后劲,发出的声音不尖细,其声音符合男人的稳重和成熟。而女性的声音就要符合女性的特征,声音不能过分细尖,也要有稳重和大方的感觉。根据人们的听觉习惯,人们的发声可分为悦耳型、平庸型和噪音型。根据人们发音共鸣器的音质,人们发声的风格可以分为高亢型,尖细型、低沉型等。符合人们听觉习惯的就是声音好听,不符合听觉习惯的就是不好听。

人们说话要表达出意思,表达意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表达方法的多重性反映到声音方面,就是透过声音能表达出说者很多没有说出来的意思。这些说者没有说出来,但透过声音别人又能体会到的意思就是声音的附属意义。我们现在还不能说人们的长相、胖瘦、高矮、个人爱好、品位、知识层次、性格、某些习惯和自己的声音有直接关联,但透过声音大体还是可以听出来的,人们通过听声音的辨别可以对说话者作出一些外表的和内在的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声音的附属意义大体可分为感情意义和形象意义。所谓感情意义就是人们通过听对方的声音所得出的好恶感觉,所谓形象意义就是人们通过听对方的声音所引起的联想。这种附属意义给人带来的感觉有时是很直接的,尤其是只听其声,未见其人的说话,人们对一个人的判断只靠声音来进行,这时声音带来的附属意义最明显,通过声音就可以对一个人作出起码的判断。如对说话者的长相、胖瘦、高矮、个人爱好、品位、知识层次、性格、某些习惯作出自己的评价,得出基本的好恶判断,想象出一个人的大致轮廓。从声音的附属意义来说,人们的声音有许多风格,不同的人对不同风格的声音具有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甲听起来很舒服悦耳,乙感觉可能就不舒服,不悦耳。根据人们说话的不同特点,可以给声音区分出不同的风格。

从声音方面说,说话的礼仪和艺术,就是注意运用好声音的附属意义,让声音的附属意义表达出最好的效果。

三、人们说话不清楚的原因

在说话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话说清楚的。现实中有些人说话就是让人听着费力,费了好大得劲,才能弄明白说话者的意思,这不但影响交流,也影响表达效果和人们的感觉。人们的发音质量形形色色,但人们要有一个最起码的发声标准,那就是说要让别人听清楚。如果一个人说话让人都听不清,那这个人的交际能力一定很有限。至少这个人不适宜去做公共关系工作。

说话口齿不清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四类:

1.声音本身有杂质

有些人由于口腔和鼻腔的共鸣器的形状或声带厚薄不匀,从而产生声音杂质。这些人或咬音不准,或发声共鸣不规则,或发音共鸣器变形,或根本发不出民族习惯的声音,导致声音如“破锣”,有“劈腔”,声音刺耳,听不清楚或听起来不舒服。这是先天的。

2.说话习惯不好

说话习惯不好。如有的人说话声音前高后底,一句话的前一半声音人们尚能听到,到后来声音越来越低,后半句话人们就听不清了;还有一些人说话断句不好,在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让人不知所云;还有些人韵母和声母发音不到位,让人听起来怪怪的;还有一些人,四声掌握不好等。这些人是小时候没有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后天又没有去有意识地改正,从而造成不好的说话方式。

3.方言问题

言和普通话的发音方法和发音方式是不一样的,我国90%左右的人说话都带有方言特质。有些方言的语流速度是比较快的,如吴方言区的人们说话的语流速度就比较快。所以有些人尽管在说普通话,但方言的特点比较明显,说者说话慢的时候,还可以听清,说得一快就听不清了。还有一些方言,发音就是咬字不清,如北京的老方言,发音时就是咬字不清,儿化过多,舌头过大,让人听不清楚。还有一些方言,“n”、“I”不分,“f”、“h”不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造成别人听不清楚。

4.口齿变形

一些人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口齿出现变形,造成发音部位合拢不正确,或发音共鸣器变异,从而造成咬字不准,让人听不清。例如,一些歪嘴的人,由于口腔变形,发音就不会到位,吐字就不清晰。

四、人们说话的四种境界

既然口语交际有质量高低和风格之分,那人们的说话就有不同的境界,口语交际就有了高下的划分。这里我们把人们的说话分为四种境界。

1.话说清楚

说者的发声是最自然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毛病。说话者口齿清楚,在一定的距离内让人能清晰地听到说者表达的内容。但声音听起来平平,比较大众化,没有特点,也没有吸引力。这种境界的声音谈不上有艺术性。我国大多数人们的说话都处于这境界。

2.听起来舒服

说话让人听着舒服。这类声音,由于口鼻腔的共鸣器构造较好,声音符合性格和性别特点,发音没有杂音,吐字清晰,让人听起来舒服,悦耳。声音传出的附属意义多是正面意义的。这类声音尽管没有进行过有意识的声音训练,发声还是以自然为基础,但说者自己后天注意发音练习,注意纠正自己的发音习惯,发音没有毛病,发音到位,发音方法和发音方式正确,所以声音听起来就舒服多了,具有一定的磁性。我们日常生活中听起来比较悦耳的声音多属于这一境界。

3.说话有自己的魅力

说话要有自己的魅力。这个境界的声音音质条件较好,又经过科学的声音练习,咬字清晰,吐音正确,运气得当,声音具有相当的磁性,声音能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能把声音和自己的气质、风度、品位、知识、长相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了一定的艺术魅力,可以感染人。一般来说。电台播音员、电视台的主持人多处于这境界。但这种境界还缺乏较多的艺术魅力,缺乏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根基。

4.把说话当成艺术

把说话说成艺术。处于这个境界的就是语言工作者和语言大师了。如相声演员、电影和电视剧演员、尤其是配音演员等。演员不但要用形体表演,同样还要用声音去塑造形象。好演员不仅形体表演好,其声音表达也很好。人们仅仅通过声音,就可以得到艺术享受。这类境界的声音,运用声音自如。声音穿透力好,感染力强。能模仿不同性别的人物说话、能运用声音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感染人,感化人,把声音提升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现实社会中,部分人连第一个境界都达不到。在一些高校,一些大学生甚至一些教师,其口语表达也成问题。尤其是一些方言浓厚的人,出了方言区,就难以和人交流。

五、口语交际礼仪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

话说得好,就能很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能感染人,给人好的印象,为今后的继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发音清晰,吐字清楚,运用语言得当,词语选择得体,那说话就具有艺术品位了。说话得体就是说话交际时有礼貌,讲礼仪。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说话时口气、语调、用词不对,让听者不舒服,就是不讲礼貌,就是缺少了礼仪,就没有了艺术。说话时,有时有些话又是要必须说的。必须说的话,而又没有说,也是缺少礼仪。口语说话的礼仪艺术归纳起来就是说话要得体,说话要讲究策略,说话要学会忍让,说话要适度。

一般来说,作为艺术的口语,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其他艺术都有专门的表演者,语言艺术人人都是表演者,人人又都是欣赏者

一般说来,除了专门的语言艺术家外,更多的语言使用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人在几十年的说话实践中无形中会把话说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让听着舒服,乐意听,说者也从别人的反应中得到快感。这种说话艺术,流行于人们日常交际中,不需要专门的场地,不需要专门的场景,只要是有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展示。角色可以随时转换,你随时都可以扮成演说者,也随时可以变成听客。

2.其他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语言艺术也如此

其他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语言艺术也如此,但两者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其他艺术门类是高级的精神享受,说话也可以变成为高级享受。例如,两个相爱的男女,找一个温馨的咖啡馆,在柔和的灯光下,听着曼妙的音乐,坐在柔软的沙发上,闻着淼淼的咖啡香,俩人可以相互倾诉几个小时。相爱的情人,可以搂着说话一个整夜而不知疲倦,这时,说话就是快乐,是比其他艺术更具有魅力的享受。再如,几个好的哥们,有两瓶好酒,几碟小菜,就开始侃大山,从天上到地下,从人间到仙境,从小镇到全世界,无所不能,话题可以随时转换,说话能从太阳西沉说到太阳又升,这也是说话的艺术魅力所在。

3.语言艺术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其他艺术是对生活的再创造,而语言艺术就是存在于生活之中,其他艺术都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再创造,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说话艺术本身就存在于生活之中,无需提炼,无需加工,随地而坐,就可以进行。

4.公关语言艺术是公共关系对口语交际艺术在工作中的运用

公关语言艺术是公共关系对口语交际艺术在工作中的运用。从个人角度来说,公共关系就是一个利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公共关系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塑造良好的个人或集体形象;二是进行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两点都须臾离不开语言,都和口语交际息息相关。一个好的公共关系工作者,就该是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者,就该是一个驾驭语言的大师。公关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说话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说话的风格可以迥异,但得到快感和达到效果的目的是一致的。

六、口语交际的礼仪

口语交际就是说话,口语交际的礼仪就是人们说话时应该遵守的各种礼节和禁忌。

人人都会发音,人人都会说话,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把话说得很得体,并不是人人都会把话说得合适、贴切。任何人在交际时,都不会信口开河,随口乱说的。不是什么话都能说,也不是什么话都敢说的。有些话在一些场合可以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能说。在一些人面前一些话可以说,换一个人就不能说。如果说了,就会引起不快。这就是语言的礼仪。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语言礼仪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则。

七、口语交际的种类及其特点

口语交际的种类大致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

(一)谈话语体

谈话语体是人们在日常的交谈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在一起交谈的说话方式。人们相互接触,进行交际的基本形式就是谈话。谈话使用口头语言,借助声音语调表达意思,典型的方式是面谈,可以两人参加,也可以多人参加,类型多样。谈话语体又可分为随意谈话体和专题谈话体。

随意谈话体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领域,它是语言交际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最主要的手段和途径。专题谈话体主要用于比较专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正式的工作交流、学术讨论、新闻访谈等。谈话语体中最典型的是随意谈话体,它最充分地体现了谈话语体特征。

谈话语体最大的特征是它对语境的依赖性极强,在语言形式上有各种省略,这些省略因为有特定的语境存在而并不影响意义的准确表达,完全能为对方所理解和接受。另外,谈话语体还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句式简短,如“你好!”“谢谢!”;②话题往往不集中,内容缺乏必然的联系,语句的跳跃性比较大;③存在非规范化的语言成分,如“请坐!你。”“别介,咱们先吃”。④语音上,常常会夹杂一些超语言的剩余部分,有时还允许个别成分的脱落,较多的同化、异化现象,产生一些音变等。

范例:

甲:吃了吗?

乙:吃了,老一套,根本不想去。

甲:下次我们找个好一点的。

乙:先说好,你请客。

甲:看你那笨样,我就我。说想吃什么?

乙:老三样是一定的,还要有红烧狮子头,瓦罐。

甲:就这么多呀?我以为你狮子张大口呢?

乙:知道你钱不多,给你省点。

甲:今晚看过张学友,就去?

乙:好。

以上一段是两个好友日常生活谈话记录。这段谈话大量地使用了省略,脱落等语言表达的手法。但由于当事人都处于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都很清楚,并没有因为省略而出现意思不详等问题。整段谈话句式简短,自然明白。显示了谈话语体的特点。

(二)演讲语体

演讲语体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情境下,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阐述事理、抒发情感,将言语、情感和姿态诸方面综合运用的口语方式。演讲语体与谈话语体不同,演讲是一个人独自讲话,对语言环境的依赖不像谈话语体那么强;演讲有一个中心,不像谈话语体话题那么分散。在语言运用方面,演讲语体与谈话语体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日常口语是语言的自然形态,简短通俗。演讲语体则是规范化了的口语,同时又是对口语的艺术化运用,比一般的随意交谈更讲究言辞的严密性、规范性、文雅性和语音的协调性。为了达到感染听众的效果,演讲语体常运用排比句式,使语气更加连贯畅通,具有鼓动人心的力量。

范例1:

《历史将为我们立传》[1]

我们的血是热的,我们年轻,我们充满了自信。我们坚信:没有青年的民族是“夕阳”的民族,没有青年活力的时代是沉寂的时代,没有青年参加的变革是无望的变革。也许我们经验不足,城府不深,办事不牢,也许我们骨子里还有那么一点说不清的“傲气”和“狂气”,但是我们胸中怀有最可宝贵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忧国忧民,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立志成材,我们热情真挚,勤劳智慧,这就是我们当代的青年。

范例2:

《像英雄那样走人生之路》[2]

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向着大海奔涌。哪怕是一滴朝露,也要向着太阳升腾!奔涌吧,升腾吧,短暂的青春,永恒的人生。

这两段演讲充满感情色彩,句式整齐,语气连贯,音韵和谐,富有感染力。

演讲语体虽属于口头语体,但演讲者有时根据需要辅之以动作、表情等来抒发情感,从而说服感召观众,应该说,它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语体要素而形成的口语语体。

范例: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锤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

这段演讲感情色彩很强烈,句式简短有力,而且配合手势动作、语调情绪来补充,可以想见当时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表情和气势。

还有一种演讲就是讲话。这主要是指一些领导即席发表的谈话,一般表现为领导参加会议时即席发表的一些讲话,这既有说话的成分,也有演讲的成分。这种讲话讲得好,就是一篇很好的演讲稿。这类讲话由于是即席的,所以最能看出演讲者的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一般来说,领导者不能事事讲话都要有稿子。在一些场合,必须即席讲话,必须为鼓动士气发表一番即席演说,这是领导能力的一个反映。

八、影响口语交际的因素

口语交际是一种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人际交往,所说的话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直接结果,有些人不会说话,或不敢说话,这只是表面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这是人的心理活动有了障碍。在影响人们口语交际的诸因素中,心理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语言交际的心理障碍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其主观、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主观、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印象、环境、情感及个性等方面。

(一)印象因素

人与人交往,总会形成一定的印象,总会得到一种看法,如某人不错,某人比较能干,某人心眼太多等,这就是印象。人们在语言交往中的印象是对等的。在你对别人形成印象时,别人也会对你形成印象。印象有时是不对称的,你对某人的印象好,而某人对你的印象也许不好。或者你对某人的印象不好,而某人对你的印象好,这时的印象就是不对称。你对某人的印象好,某人对你的印象也好,这时双方的印象是对称的。

由于人的生活经历、个人气质、处世态度、文化层次、民族心理及性格的不同,对同样的表现,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印象。如某人喜欢说话,善于言谈,甲对他的印象可能是健谈善言,而有好感;乙对他的印象可能是耍贫嘴,顿生反感。对某人不善言谈,甲的印象可能是忠厚老实,乙的印象就可能是笨得像“榆木疙瘩”。

人与人之间语言交往中,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印象好,相互间言谈就会主动些,话语就会多些。心理学显示,在同印象较好的人接触时,其心理状态就会兴奋些,其交际的距离就会近些。反之,如果对某人的印象不好,同他进行交往时,无形中就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带有成见,产生心理抵触,这时话就会说得少些,言谈就被动些,甚至根本就不想与之谈话,从而影响到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

在人际语言交往中,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最大。所谓第一印象,是指在语言交际时给对方留下的最初印象,它包括容貌、服饰、言谈举止等。第一印象往往是以后交际的基础。第一印象留下得好,人们就会有再见面的愿望,这就给以后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见恨晚”、“一见钟情”、“一见如故”等都是第一印象良好的写照。第一印象不好,彼此都对对方不感兴趣,心理上甚至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恶感,这就给今后的交往造成一些阴影,甚至会中断交往。

由于第一印象是人们的感性认识,它只是观察到人们的表面现象,如外表风度、谈吐等,还不能深入认识到其人的本质,所以往往有认识偏颇的可能。心理学把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称为“首因效应”。这种首因效应,可以帮助人们积极参加交往,又可以给人以误解,延宕阻隔人们的交往。人是复杂的,有些人有美好的外表,绅士的风度,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但骨子里可能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小人。有些人长相一般,言语木讷,实际上可能是心灵手巧的人。对这些人,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不正确的印象,人们经过进一步地交往和长时间地观察,从本质上了解了某一个人,才会慢慢抵消首因效应,从而得到正确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由于较长时间地交往后所得到的最新的印象,所以“近因效应”一旦形成,就会最终决定人们是否交往,就会最终决定人们交际的方式和距离。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相互有联系的,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第一印象很重要,最后的或最近的印象也很重要。一般地说,在与陌生人交际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在与熟人的交际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懂得了这些道理,在语言交际中,就要注意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同时要善于利用第一印象,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

(二)环境因素

人都是在一定的场合下说话的。不同的场合,人们的心理状态、心理准备就不一样,人们的思维进程就不会一样,所以所说出的话肯定也不会一样,语言学把人们说话的场合叫做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语言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语言环境包括说话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狭义的语言环境主要指说话时的场合。如果说印象因素是从时间上揭示了语言交际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那么,环境因素则是从空间上揭示了语言交际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心理状态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地说,良好的社会环境对语言交际有着积极的协调作用,而恶劣的社会环境会加深人们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语言交际。社会环境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指整个社会大气候,包括社会的政治环境、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历史、民族习惯及道德风尚等。微观的社会环境仅指说话者所处的场合及气氛等。

宏观社会环境对语言交际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宽松的政治气氛,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群体间亲密融洽的气氛,有利于语言交际心理障碍的消除。

范例1:

社会环境对人的语言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团结互助、同志之间关系融洽的单位里,人们说话就比较随意、自然,人与人之间就容易相处。这是一种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反之,在政治气候严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就会小心翼翼,人们说话就必须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言,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无形中就给人们的语言交际造成了心理障碍。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多少人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或“坏分子”,不都是因为说话的原因吗?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人们怎么敢随意说话,又怎么敢说真话?除了唱高调,说空话,别无其他。人们的心理都互相封闭,形成了畸形社会环境中的畸形人。当然,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使人与人互相接近,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例如,当双方同样处于受威胁的社会环境时,为了共同对付这种环境的威胁,双方原有的矛盾会淡化,互相接近,消除心理隔阂,双方会主动地去商量对策。

微观环境对语言交际的心理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微观环境和人的语言交际息息相关。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一种微观的环境中。不同的微观环境,人们交际时的效果肯定不同。

范例2:

微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例如,有人在家里同家人说话时,就比较流利、自然,而在陌生的环境里,就无所适从。有些人站在讲台下侃侃而谈,一旦上了讲台,站在众人面前,就不知该说什么了。这种环境,由于说话人感到陌生,本能地产生了心理障碍,思维进程一下子被阻断,形成了不敢说或不会说、甚至连想好的话也会被忘掉的局面。微观环境对人的语言交际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

自然环境对语言交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地说,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有助于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

范例3:

自然环境对人语言的影响

例如,青年男女在恋爱时,总喜欢选择在花前月下,人们跳舞时总喜欢把舞厅布置得彩灯熠熠,这是因为良好的环境能调整人们的心理,刺激人们的精神兴奋,能使人们感到无压迫感,从而减少心理障碍,顺利进行交际。当然,自然环境不理想时,人们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交际。例如,一对年轻人正在谈情说爱,突然来了一群人,在其旁边大声吵闹,这种气氛,肯定会给那对青年男女带来心理障碍,使本来想说的话也不再说了。

(三)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心理动力。情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情;二是情绪。

对于感情对语言交际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们曾用定势理论加以说明。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人们语言交际中的心理定势表现为正负两种形式。正的定势表现为对他人的好感,负的定势表现为对他人的厌恶。当语言交际的双方处于正的定势时,其语言交际的信息流就会大些,交际频率就会高些,交流的速度就会快些,当语言交际的双方处于负的定势时,交际的双方感情相悖,互不信任,其交流的信息量就会小些,交际的频率就会低些,交流的速度就会慢些。

正的定势表现为交际双方的友好与喜爱,促成正的定势形成的因素则有外表的美貌,人的品格、性格、智能、爱好的相似性及相互间的合作等。负的定势常常表现为交际双方的戒备和互不信任感。在语言交际实践中,交际的双方产生了感情共鸣,引起好感,互相友爱,其交际的方式就比较随便、自然,其交际的话题就会广些,交际的距离就比较近。反之,如果双方心理上有隔阂,心里互相封闭,形成负的定势时,其交际的方式就比较单一机械,很少进行接触。出于无奈必须要交际时,双方也是小心翼翼,尽量选择中性词语,不露出任何情感,以免刺激对方。

应该说明,正负定势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外界的影响,其正负定势有时会在一夜之间转换。在语言交际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外界影响,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

情绪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情绪是指人们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临时性的心理状态。由于外界的某种刺激,人们正常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出现了高兴、气愤、心情舒畅、心烦意乱、心情激动等现象。情绪激动的心理状态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复杂的。有些人情绪激动时,往往由善于说话变得不会说话,如“气得说不出话”、“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等,都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描写。有些人情绪激动时,则由不善言谈变得口齿伶俐,一下子能说会道起来。例如,当一个小伙子在自己暗暗爱慕的姑娘面前,为了让姑娘注意自己,小伙子往往会一反常态,言语甚多。而有些小伙子,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往往会很紧张,表现为不知所措,笨嘴拙舌。

由情绪造成的心理波动是临时的,不稳定的,处于情绪激动时的人往往会违背常规,说出一些过激的言语,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所以,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当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要尽量少说话,避免处理重要的事务。同时,要适当地控制情绪,不要让情绪影响自己的语言交际。

(四)个性因素

语言交际是个体之间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所以,双方的个性因素对语言交际就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甚至印象因素、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等也都是通过个性因素来影响语言交际的。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个性的人对同一现象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个性因素导致人际吸引,有利于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有些个性因素则阻碍人际吸引,不利于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主要是由人的态度、价值心理和兴趣等内容构成,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由气质、性格等要素构成。

态度是指对人或事的看法及其在言行中的表现。价值心理是指人们对作用于他们的客观事物或对于其所参与的活动的价值所进行的心理评估。作为个性倾向性,态度和价值心理一旦形成,便对人的行为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态度和价值心理的指导调节作用表现在:交际双方的态度和价值心理相悖,会使双方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方式等有所不同。对对方的情感和行为方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到双方语言信息的交流。态度和价值心理相似的双方,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基本相同,行为方式也大体相似,交际中其“共同语言”就会多些,语言交际就很少形成障碍。在相似性因素中,年龄、职业、社会阅历、身份等的相似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所产生的好感和积极的态度。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倾向,可以把人的行为导向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一般地说,在语言交际中,共同的兴趣是语言交际的纽带,可以把人们联系起来,沟通理解,产生共鸣。在语言实践中,初次相识的交际双方一旦了解对方是同行,往往都是从共同的兴趣谈起,唤起对方的话题,引起好感。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每个人的神经类型会赋予每个人异于他人的精神面貌,在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的表现上会显示出各种不同的状态。这些不同的状态就形成了人的不同的气质和性格。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对语言交际有着明显的影响。心理学把气质大致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一般地说,外向型性格的人心胸比较宽广,为人比较热情,多善于言谈,坦诚大方,但使用词语往往不太严谨,不太注意小节。内向型性格的人待人处事比较谨慎,言语委婉含蓄,多工于心计,一般不善言谈,特别是公共场合,显得比较腼腆,拘谨。

在口语交际中,为了减少心理障碍,顺利完成交际,对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要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

多血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灵活,行动迅速,办事快;情绪兴奋性高,变化性大,外部表现明显,对人热情友好,善于交际,富有感染力,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性子较急,平时不甘寂寞,但坚持性差,容易出现厌倦和消极情绪;在认识上对新鲜事物敏感,理解较快,心理外向,语言表达力强,但认识不深刻,容易受暗示,意志力较薄弱,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见异思迁,显得轻浮不踏实。和这种性格的人交往相比比较随意,大可不必句句斟酌、囿于小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强化意志,促进坚持下去。

胆汁质的特点是: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情绪热烈,态度坦率,个性爽直,易受感染,心境变化剧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意志坚定,办事果断,做事倾向于一干到底;精力旺盛,心理外向,认识问题快,但不够准确;行为冷热不均衡,情绪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一落千丈。这类人自尊心较强,与其交际就要温和亲切,不要闪烁其词。

黏液质的特点是:心绪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的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尚空谈,富于实干精神,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容易转移,认识不敏感,对事物缺乏热情,沉默寡言,不善辞令,心里内向不外露。和这类人打交道就要时时认真,不与其兜圈子,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抑郁质的特点是:稳重深沉,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细节;容易多心,神经过敏,感情脆弱,性情孤僻、羞怯、腼腆,脾气古怪;认识问题慢,缺乏自信心,有严重的自卑感,心理内向,喜欢沉溺于内心体验中,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这类人感情细腻,但疑心较重,与其交际时就要多谈些乐观有趣的事,说话就要选择好词语,不要半吞半吐[3]

上面是对语言交际心理障碍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作了简要地分析。在现实中,人们还会表现出更多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都是上述性格的亚性格。当然影响语言交际的因素决不至上述四点。在语言交际中,这些因素又往往是共同起作用的。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寻找出主要因素,以便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完成交际。

九、口才的锻炼与培养

锻炼口才就是学习语言交际的能力,就是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口才从不好到好,从不会说话到善于讲话,这要有一个锻炼过程。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讲话的,都有一个长时间的锻炼过程,只是有些人锻炼得多些,学会得早些,而有些人晚些罢了。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只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并坚持下去,那他就能成为一个语言大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据说小时候就是一个“结巴”,常受人讥笑,青年时,丘吉尔立志成才,刻苦锻炼自己,他找出大量政治家的优秀文章去背诵,找出文学家的优秀作品去朗读,他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演讲,对着树林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讲话,甚至在人群集中的地方也大声讲话,终于增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能力大大提高,成了有名的演说家。

一个人,要学会讲话,要从各个方面去培养自己,锻炼自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加强个人修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有些人不会说话,不善于说话,或者在人少的时候会说,在众人面前就变得脸红心跳,不知怎样说了。这看来是说话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心理问题。影响语言交际的心理因素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么在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表现在语言交际中的各种障碍形式就有嫉妒、羞怯、自卑等,就会产生有口说不出,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等现象。

嫉妒包括嫉妒的心理和嫉妒的行为两个方面。影响语言正常交际的主要是嫉妒的心理。看到别人侃侃而谈,说话很动听,很得体,自己往往不服气,也想去表现一番,殊不知,正是这种不服气的心理造成了语言的心理障碍。你越想说好话,也越说不成话,越想比别人说得好,反而越不如别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嫉妒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自伤性,在语言实践中,有些人往往已经产生了嫉妒心理,但自己还没有感觉到,结果或自暴自弃,或迁怒他人,不能从根本上找到原因。嫉妒心理是语言交际得一大障碍,不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都大大地限制了人的交际范围,压抑着人的交际热情,阻碍了人们的语言行为。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轻松自如,谈吐自若,应付裕如,有的人却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说话也显得失常。第一次上讲台的新教师或第一次当众演讲的人往往有这种体验,事先准备好的讲话,一到台上就乱了套。在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羞怯的心理。羞怯心理是人们正常的情绪反应,它的产生有生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当人们羞怯时,会产生紧张感,被恐惧情绪所控制,导致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液循环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由于人的面部皮肤表层毛细血管特别丰富,所以脸红非常明显,同时伴随着大脑神经活动暂时紊乱,记忆发生障碍,思维出现差错等。从总体上说,羞怯不能不说是语言交际的一种障碍。它使人很难与陌生人交谈,使人拘谨而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产生孤独感,妨碍了人们的正常语言交际。

自我意识障碍起因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高,就形成了自傲的心理,相反,把自己看得太低,则形成自卑的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自我感觉甚差,怀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意无意地去贬低自己,做事畏缩,裹足不前,说话则细声细语,毫无自信力。当然,有一些相反的情况,有的自卑者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反倒表现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报复心理,以期在心理上起到一种补偿作用。

自卑心理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但也无外乎生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或叫做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讲,某些生理方面的缺陷极易导致自卑感,这种现象不只是人类有,就是动物也会有这种现象。比如一个长得高大强壮的大公鸡,在鸡群面前不论什么时候总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表现出一种好斗之气。而一个瘦小的公鸡,尤其是缺胳膊少腿的公鸡,在鸡群面前总是畏畏缩缩,毫无生气,这种情况在争食之时更是如此。再说人类,某些患有残疾、身材矮小、长相丑陋或智能低下的人,最容易产生自卑。从心理气质上讲,抑郁质和黏液质类型的人较容易产生自卑。从客观方面讲,家庭出身微贱、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知识贫乏等都会导致自卑。

猜疑心理是由于人们对于人际关系不正确的价值心理引起的。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是“性恶论”者。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虚伪的,都是不可信任的,他们在言行生活中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对人有一种强烈的戒备心理,平日里喜欢捕风捉影,惹是生非,传播小道消息,严重的话则会导致走向极端。

人们要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就必须克服上述的心理障碍。其次,人们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加强个人修养,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有自知之明,培养自己豁达大度的胸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重别人,也学会尊重自己。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做到得意之时勿自傲,失意之时不自卑,心理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二)锻炼自己的胆量,多做练习

口才是需要磨炼的,好的口才,都是经过有意无意地大量练习才形成的。

锻炼口才,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一个人勤说勤练,他的口才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锻炼口才,首先需要胆量。有些人并不是不会说话,并不是说不好话,而是换个环境就变得笨嘴拙舌、语无伦次了。这不是一个会不会说话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胆量问题,这种情况,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如何锻炼自己的胆量呢?最常用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有意选择人多的地方,有意让自己多说话,强迫自己大声说,大声讲,不怕别人笑话,与人辩论,与人对话,久而久之,自己说话的胆量也就大了。最初,不妨也准备个草稿,按着草稿想着说;往后就拟个提纲,根据提纲去发挥;再往后就可以兴之所至,而“信口开河”了。

人只有敢说,才能说好。最初可以先观察别人谈话,看别人是如何说的,是如何围绕一个中心去开展话题的。揣摩一下别人说话的技巧在哪里?别人的哪些话说得很得体,需要自己学习,哪些话不得体,自己今后需要引以为戒。也可以多参加好友的聚会,去聊天,去神侃。因为在自己好友面前最能放得开,最自然。同时,也可以在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看小说时留心主人公的话语,看里面的主人公是如何说的,不妨模仿一下,并把一些典型的话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只要放开胆量,有意锻炼,口才会越变越好的。

(三)纠正乡音,学好普通话

在语言实践中,最好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标准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说普通话,这是宪法对公民的号召,是在语言交际中提高交际效果的一个手段。一个口才好的人,不一定去说普通话,但一个好口才,再加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会给口才增辉,更会加强实际效果。

和方言相比,普通话有两大优点:一是使用者最多,其流传的地域之广,是其他方言都不可比拟的。人们学会了普通话,就可以走遍全国而任意进行语言交际,很少有别人听不懂之忧;二是普通话悦耳动听,表现力特强。确定普通话为我国的国语,除了政治、地域及社会的原因之外,其中还有普通话的悦耳动听之功。普通话听起来自然、大方,给人以庄重感,毫无轻飘、浮躁之感。普通话的表现力丰富,声音的高低升降错落有致,声调不尖不细,语速不疾不徐,说起来不费力,听起来很舒服,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普通话都能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而刻画得淋漓尽致。

说普通话不仅有利于语言交际,提高交际效果,从某一个方面说,说普通话还是一个人知识层次的外在表现。我们不能说谁说方言谁就没有知识、没文化,但有知识、有文化,再加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人们对它的印象肯定会深刻得多。学说普通话,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普通话与各地的方言都有很强的对应规律,只要找到规律,大胆练习,很快就可以学会的。

(四)学点逻辑知识,理顺说话的顺序

有些人说话总是啰里啰唆,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让听者不知所云,有些人说话胸无全局,想一点说一点,想到哪说到哪,前言不搭后语,兴之所至,任意发挥。这些人不会说话,或说不好话,其主要原因在于层次不清,主次不分,逻辑混乱。

逻辑知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说话要有个顺序,要按照事物的内在顺序进行讲述。如叙述一件事,就要先讲开始,再讲发展,最后讲结果。如果说明一个道理,就要先讲清基本道理,基本观点,讲清来龙去脉,然后再举例说明。如讲一个问题,就要先讲清问题的关键症结,再讲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决不能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这样别人听不懂,自己也越讲越糊涂。

学习逻辑知识,对于想学说话和说好话很有必要。逻辑学中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学习了这些逻辑的基本规律,可以保证你说话时不犯逻辑错误。同一律教会你说话时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说话不枝不蔓,层次分明;矛盾律可以教会你说话时不会自相矛盾,不会出现自己跟自己打架的语言毛病;排中律可以教会你辨明别人的逻辑错误,保证言论的真实性;学会了充足理由律,则可以教会你说话要注意因果联系,不犯“论据不足”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还有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如下定义的方法、划分的方法、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寻找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方法等,学会了这些方法,可以大大帮助我们说好话。

在平日说话中,由于语言环境、说话者的身份、说话内容等等的限制,有时我们还需要善意地“破坏”逻辑规则,利用词语具有多种意义的现象,岔开话题,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词义并进行解释,给人另一种全新的意义,或打破尴尬气氛,或制造轻松和谐,或取得意外效果,赢得交际场所的主动。

范例:

周恩来答记者问

有一次,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上面的范例,就恰当地利用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反逻辑规则而行之,对词义进行了完全不同于常人的解释,新的意义的解释不但出乎意外,而且又令人不得不佩服,表现了新中国领导人机智、幽默的另一面,既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又不动声色地给挑衅者以有力回击。周总理的这种方法,在外交场合中,是经常要用到的。

逻辑学是思维的科学,语言则是人们思维的外部表现,懂得了逻辑学,也就等于学会了调整言语次序的方法,就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逻辑知识,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我们说话的质量[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