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语言的方式来体现交际的意图

运用语言的方式来体现交际的意图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语言的功能、交际模式、意图(一)语言的功能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到底有多少功能,持有许多不同的意见。语言系统的发展主要是根据交际功能的需要。呼吁功能,即对受话者施加影响的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就是用概念内容的形式将人们的经验进行编码。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成人语言中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

二、语言的功能、交际模式、意图

(一)语言的功能

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到底有多少功能,持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只有两个功能,有些人认为不止两个功能,有些人则认为可以多达六个功能。下面,先介绍几种主要的分析方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马泰修斯的二功能说: 1923年,马泰修斯在讨论句子定义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语言功能以及功能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功能伴随着交际功能。表现功能是个人感情的即时流露,是第二位的。只包含有交际功能的语篇(比如科技语篇)是极为特殊的情况。语言系统的发展主要是根据交际功能的需要。交际本身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纯的交际,比如传达信息、陈述事情;另一种是呼吁的交流,比如要求、命令、疑问。在以后的研究中,马泰修斯一直坚持这种功能划分。

比勒的三功能说: 比勒是德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在维也纳大学执教期间同特鲁别茨柯伊关系密切。他的语言学思想集中反映在1934年出版的《语言理论》一书中。比勒的基本思想是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模式,即语言是一个人用来告诉另一个人某件事情。据此,一个语言行为一方面涉及作为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另一方面涉及说话人、听话人和所谈论的事情三个要素。比勒没有赋予符号一种特殊的功能,他分别给说话人、听话人和所谈论的事情三个要素赋予表现功能、呼吁功能和描述功能。描述功能,即对各种事实(facts)进行陈述的功能。表达功能,即表现讲话者本人各种特点(characteristics)的功能。呼吁功能,即对受话者施加影响的功能。在语言行为中,三种功能都存在,但在多数情况下其中一种功能占主导地位。重点落在不同的方面时,语言就具有不同的功能。

韩礼德的三功能说: 韩礼德在《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一书中把语言功能概括为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即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语言的这一功能就是用概念内容的形式将人们的经验进行编码。概念功能又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概念功能是一种意义潜势。这是因为,一个人无论对语言进行何种具体运用,他都必须参照他对自己的经验的分类;人际功能,即语言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使自己进入到某一个情景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人际功能是充分运用语言来表达社会的和个人的关系,包括讲话者进入语言情境的形成;语篇功能,即语言使本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发生联系的功能。语篇功能满足了使实际应用中的语言前后相关联的要求,使实际的上下文具备一定的结构,从而使实际的篇章区别于语法或者词典中一个个孤立的条目。它提供了一系列潜在的可用的意义,使语言结构的组成成为可能。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成人语言中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换言之,每个句子都能体现上述三种功能。这是因为讲讲话者总是在通过连贯的话语(语篇功能)和别人交际(人际功能)的同时,反映周围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概念功能)。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将对语言功能作如下分析: 语言在我们这个模式中,语言包括概念、人际和语篇三个系统。把语言功能分为以上三个部分是第一步。我们还可以对它们进一步切分。概念功能分为认知与逻辑两部分;人际功能分为情感、意图及社会三部分;语篇功能分为信息、区分、关联及美学四部分,其中美学功能指语言符号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符号自身而不是吸引到它所传递的信息上。美学功能并不局限于语言,任何对象以其是什么而不是以其功用吸引我们时,它就具有美学功能。

(二)交际模式

关于交际模式,历来就有不同的论述。不同学科的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语言交际作了精辟的阐述,提出了关于交际的不同模式。然而在现代语言学中,对语言交际理论有直接影响的,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交际模式不外乎有两种——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两种模式分别描述了语言交际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各有侧重、各有千秋、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1.语码模式

长期以来,所有关于交际的理论大都基于把语言交际过程视为“编码——解码”过程的语码模式。这种交际模式在交际理论界曾风靡一时,影响了一代语言交际理论。但该模式也有不足之处。语码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语码模式又称信息模式。它把语言交际视为一个用语言符号对交际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其中当信息的编码者(发话人)发出的信息与解码者(受话人)所理解的信息一致时,交际就是成功的;否则,交际就失败。语码模式虽然是在交际信息工程专家Shannon正式提出的信息编码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关于该模式的观点和见解却早已有之,早在17世纪末英国经验论哲学家John Locke就提出了人类潜言理解的转译理论。对Locke来说,理解我们所听到的话语在我们心中不过是一种“镜像”,因此理解的过程可以解释为表达的逆过程,即把表达中已转译成语音的观念再由语音转译成观念。John Locke的这一观点可以说是语言交际的语码模式的雏形。而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提出的语言交际的“言语线”学说和美国语言学家L.Bloomfiled提出的语言交际的“刺激—反应”说则为则为语码模式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2.推理模式

语码模式是不足以解释语言交际的复杂性的。而近些年来的交际理论兴起的一种新的交际模式和推理机制却克服了语码模式的不足,将发话人的语言表达与其用意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推理模式和语用推理。

推理模式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早在1957年,语言哲学家H.P.Grice发表了“意义(Meaning)”一文,提出了非自然意义理论,其要旨乃“意义即意图”,即交际中发话人用意就是其交际意图,因而只有在辨识出发话人的交际意图情形下,受话人才能理解发话人用意。Grice关于意义的这一创见实质上给语言交际下了个新的定义,即把语言交际描述成“意图——辨识”的过程,从而开辟了语言交际论的新篇章,标志着推理模式的分离。十年以后,Grice在其以“逻辑与会话”为题的讲座中,从会话中发话人和受话人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的角度,对正确辨识和理解发话人意图的推理条件及推理过程作了创新性的论述,发展了他的“意义——意图”论,奠定了语言交际的推理条件及推理基础。经过后人的修正和发展,Grice的意义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已被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流行于现代语言交际理论界和话语分析理论界的交际模式——推理模式。其中Bach&Harnish的“意图——推理”模式和Sperber&Wilson的“显明——推理”模式可谓直接师承了Grice的交际理论。在Bach&Harnish的言语行为模式中,他们在Gri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受话人赖以推导发话人用意的交际假设,并以此来描述受话人在理解各类言语行为中所进行的推理过程。这些假设包括语境相互知信,语言前提,字面前提和交际前提等。在他们看来,受话人就是依靠并被发话人指望着依靠这些假设而从发话人的言语行为中推导出其用意的。在Sperber&Wilson关联理论中,他们提出了最佳关联原则,并根据交际者对认知环境和互为显映的共识来描述语言交际中受话人理解发话人的交际意图的推理过程。在他们看来,交际双方的认识环境的互为显映,是指他们具备由相似的物质环境和认知能力所构成的交际基础,该交际基础就是受话人赖以推导发话人的交际意图的推理基础。可见语码模式在阐述语言交际时,把语言交际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侧重从语外因素中而非只从语言符号内部找出话语理解的推理基础。

可见语码模式在阐述语言交际时,把语言交际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侧重从语外因素中而非只从语言符号内部找出话语理解的推理基础。因此如果说语码模式只是在语盲符号的“语音——语义”范围内解释语言交际的话,那么推理模式则主要地是在语言符号的“语境——语义”范围内解释语言交际的。也就是说: 推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语言符号引入语境之中,主要依靠语外因素所提供的非语言信息找出语言符号的语义表达与发话人用意之间的联系。

3.综合模式

既然话语理解都要经过语义推理和语用推理,那么语言交际必然既用语码模式,又涉及推理模式,或者说,把两种模式分割开来是无法描述语言交际的实际过程的。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将两种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交际模式,它要能反映受话人在理解发话人用意时根据语内/语外因素从发话人的语音表达推导出其用意的全过程它说明交际过程是由“编码——解码”过程和推理过程组成的,说明在有些交际情景中(间接交际中)发话人用意和语句的语义表达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是通过语外因素联结在一起的,也说明话语理解并非止于语义表达,而旨在发话人用意。

(三)交际意图及特点

1.什么是交际意图

交际意图,顾名思义,是交际者通过社会交际要达到的目的,或要获得的结果。在人际交流的不同段可以有其欲获得的不同结果;进行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研究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我们必要把交际意图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交际意图的第一种解释是: 从主观上讲,它指交际话语要取得的直接结果;从客观上讲,它指话语的言语功能。这一层次的交际意图可以称为第一层次交际意图。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言语功能是由两种情景因素决定的: (1)交际者在交际事件中所扮演的交流角色和(2)所交流的事物。交际者在交际事件中所扮演的交流角色可以总括为两大类: 给予和求取,由此产生两种交流角色关系: (1)给予者/接受者和(2)求取者/提供者。所交流的事物也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信息、物品与服务。这两种情景因素共同决定了四种言语功能: 陈述、疑问、提供、命令。

言语功能是显性交际意图,因为它是可以根据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进行检验的。例如,你要给对方一本书,你说: “给你这本书!”对方接受了你的赠送,交流就算成功了,言语行使了其功能,实现了给对方赠书这一交际意图。这四种言语功能可以根据范围和具体程度的不同分为多个层次和多种类型,如许诺、警告、宣誓等。

然而,言语功能不一定是讲话者的主要交际目的,而是通常和非言语行为(如手势、表情、动作)所交流的事物共同作为实现其主要交际目的的手段。其他层次的交际意图是隐性的、非语言的而又影响语言选择个体的心理现象,所以不能直接根据形式特征来确定,而是只可根据情景语境和话语进行推导。总括起来,隐性交际意图可以根据交际意图的阶段性特点归纳为三个层次: (1)适应已有的规则和模式;(2)实现即时的目标;(3)达到更加长远的目的。

这样,为适应和满足社会文化中的习俗、常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要求而按惯例行事称为第二层次交际意图,即第一层次隐性交际意图。这种交际意图带有很强的被动性,是直接受文化语境制约的,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

第三层次交际意图,即第二层次隐性交际意图,是与当时的情景语境相联系、与言语功能有较直接的因果关系的交际意图。例如,体现个体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等。例如:

A: I’ll get you to the airport in time for your flight.

B: That’s extremely kind of you.

2.交际意图的特点

(1)阶段性(或时间性)。实现最终交际意图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从编码的角度讲,其阶段性表现从隐性到显性,即根据隐性交际意图确定要交流的意义和语言形式要实现的言语功能;从意义到形式,即根据要表达的意义确定实现这些意义的语言形式。从译码的角度讲,则正好相反: 首先要分析出语言形式或非语言行为体现的言语功能,然后再依次推断出各个层次的隐性交际意图。每个阶段出现的阻塞或偏离现象都有可能导致讲话者不能实现其主要交际目的。

(2)级递性。不同层次的交际意图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意图性和手段性。意图性与手段性形成互补关系: 意图的手段性愈强,其意图性愈弱,反之亦然。言语功能的手段性最强,但其意图性最弱,与最终交际意图相比,其意图性是隐含的。而最终交际意图的意图性最强,但已失去手段性。

(3)隐蔽性。从其级递性可知,意图性低的交际意图与媒体形式最接近,可以通过形式来确定。交际意图的意图性越高,它与媒体形式就越远。最终交际意图已完全脱离形式。这就是为什么交际意图无法单纯根据语言形式来确定的原因。这样,交际意图呈现出强烈的隐蔽性,所以需要采取语言形式以外手段来确定,即通过情景语境和形式的关系来推导。

(4)同现性。各个层次的交际意图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同现的。例如,把茶壶送人是提供物品和服务,可以是回赠别人礼品,也可以是为了增进友情,同时也可以是为了将来需要时能获得对方的帮助。

(5)主次性。每一次交际一般都有一个层次上的交际意图是主要的,其他的为次要的或辅助性的,而这一主要交际意图并不一定是最终交际意图,它可以是任何层次上的。例如: 有时候,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只是提供信息,或提供服务,或提供物品,别无他求,这时的主要交际意图是在言语功能这个层次上,有时是为了满足社会规约的要求,如有人给了你一把伞,你要赠给他一件衬衫作为回报,这不是为了和他建立朋友关系或其他关系,而是由社会规约引起的应付现象。我们在谈交际意图时通常只是指这一主要交际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