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岭南天灸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天灸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岭南天灸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省最具群众基础的中医传统疗法。近几年来,每年均有近30万人接受天灸疗法的治疗。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天灸疗法对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2011年6月,该院的“岭南传统天灸疗法”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名录里唯一一个传统医药类项目。

岭南天灸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省最具群众基础的中医传统疗法。岭南地区自古被称为瘴虐之地,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记载:“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胪胀成蛊。”明代张景岳(1563-1640)《景岳全书》卷14记载:“瘴疟一证,为岭南烟瘴之地有之。盖南方风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名瘴疟。然瘴出地气,疟由天气,但使内知调摄而外不受邪,则虽居瘴地,何病之有?是可见瘴以地言而疟即风寒,外感之病也。但其甚者则或至迷困喑哑,乃与常疟为稍异耳。”因此,传统中医中药在岭南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天灸”在岭南也有悠久的传统。

晋代葛洪(283-363)、鲍姑(309-363)夫妇,就是当时岭南著名天灸名家。鲍姑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后嫁与医师葛洪。受父亲和丈夫影响,医术精通,善灸法,多行灸于南海。因医术高明,深受当地群众爱戴,至今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并留有楹联两副:“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其著作《肘后备急方》对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记载很多,是岭南天灸早期著名灸师,与妻子鲍姑一道为岭南灸法发展奠定了基础。葛洪《肘后备急方》所提到天灸药物“水茛”,也被明代长期在岭南地区行医的李时珍所确证。

清代岭南新兴(今广东新兴县)人叶茶山,其父叶广祚、祖父叶澄泉,得高人传授灸法,著《采艾编》《采艾编翼》两书,为岭南的灸法专著,其中部分内容介绍与天灸相关。

始建于1933年的广东省中医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院之一,享有“南粤杏林第一家”的美誉,一直是天灸疗法的传承者和发扬者。20世纪上半叶,岭南著名针灸大家司徒铃教授继承了周仲房教授的学术思想,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天灸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继承,并将其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了徒弟。广东省中医院刘炳权、陈全新、林文仰等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继承与整理中医针灸、子午流注等与时间医学的关系,使广东省中医院天灸疗法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司徒铃教授的真传弟子符文彬教授主持了天灸的临床研究,从而探索出了一套天灸疗法的优化治疗方案,不断促进天灸疗法的应用和推广。刘炳权、陈全新现在已是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林文仰教授已过世,该院现任的大针灸科主任符文彬是天灸第三代传人,如今天灸的传承接力棒已经交到了第五代的“徒子徒孙”手上,他们是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年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自1984年开始大规模开展三伏天灸疗法,至2010年,累计接受治疗的患者近200万人次。近几年来,每年均有近30万人接受天灸疗法的治疗。该院主持的“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研究”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推广技术,面向全国推广应用,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广东省中医院一直致力于天灸疗法的传承和发展,无论是在药方的配置上还是药剂的方式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在药剂方面将以往的粉状改良为现在的膏状,使天灸变得更简单、易操作。同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天灸疗法的理论依据并改进天灸技术,广东省中医院还加强了对天灸疗法的科学研究,并成立了相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承担了多项天灸疗法研究课题,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天灸对‘阳虚’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1999-20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诊疗技术管理与研究项目课题“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研究”(2000-2003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研究”(2006-2008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天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规范化研究”(2007年)、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特色与优势临床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时效规律研究及免疫机制的探讨”(2010年)。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天灸疗法对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

在天灸疗法的推广方面,广东省中医院多次安排天灸方面的专家举办讲授天灸疗法理论和技术的培训班,为四川、海南、新疆、山东、河北、广西、湖南、青海、广东等全国多个省市的各级医疗机构培训了大批学员,使天灸疗法这一传统的民间医学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011年6月,该院的“岭南传统天灸疗法”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名录里唯一一个传统医药类项目。2012年2月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太阳历的节气理论中“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在一年的气候中,“冬至”和“夏至”是阴阳转化、寒热交替的两个转折点。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到了夏至,阳气胜复达到了顶点,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复生,阳气开始潜藏,到了冬至,阴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潜藏于内。《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省,四时之法成”,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同样有着阳升阴降、阴阳转化的过程。《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还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者藏精而起极,阳者卫外而为固,阴阳平衡协调是人体生存的前提。

广东省中医院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现代医家根据人体阴阳消长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遵四时变化而预培人体之阴阳,即“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在一年中之长夏与冬季里选取两个节令进行天灸,促进人体阴阳转化的过程,以改善体质、防治疾病,即所谓的“夏养三伏,冬补三九”,顺应天时,进一步提高了天灸疗法的临床疗效。

由于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先贤的影响,天灸在岭南地区盛行并广泛发展起来,目前广东省各大医院包括享有“南粤杏林第一家”美誉的广东省中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将天灸疗法这项传统中医技艺保存下来了,并结合岭南民间天灸和气候条件,发展出“三伏”和“三九”天灸疗法体系,推动了天灸疗法的传承与发展。

今天,天灸疗法已经成为备受岭南人欢迎的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天灸贴药的适应病种已经达到上百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