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铁石岭游记

铁石岭游记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年8月,为了拍摄一张燕化合成橡胶厂的全景照片,我们决定到“铁石岭”上选择一个最佳拍摄点。“铁石岭”这地名鲜为人知,其实,它就是炼油厂装油站台和轻油灌区之间那段南北走向的山岭。推车沿着坡度近六十米已经废弃近十年的老公路而上,在路的尽头,将车放在路边,然后翻过盘山管廊,沿着崎岖小路,慢慢登上了铁石岭北坡。巨石根部有几处裂缝,宽达三四米,窄处只有十几公分。

铁石岭游记

去年8月,为了拍摄一张燕化合成橡胶厂的全景照片,我们决定到“铁石岭”上选择一个最佳拍摄点。“铁石岭”这地名鲜为人知,其实,它就是炼油厂装油站台和轻油灌区之间那段南北走向的山岭。

下午两点刚过,我和《燕山油化报》的总编王雨华背着相机包,骑自行车从迎风大街来到凤凰亭大坡转弯处。推车沿着坡度近六十米已经废弃近十年的老公路而上,在路的尽头,将车放在路边,然后翻过盘山管廊,沿着崎岖小路,慢慢登上了铁石岭北坡。在杂草丛中,老远就能看到一块花岗岩巨石,周长约十余米,被分为不规则的四块,这就是当地老百姓传说的穆桂英“试剑石”。传说,北宋年间,穆桂英曾领兵到此,要与大辽元帅萧天佑一决雌雄。有一天晚上她来此瞭望敌情,指天发誓要打败辽兵,于是拔剑断石明志,后来果然大破辽兵天门阵。多少年来,任风剥雨蚀,荒草枯荣,时代变迁,然而,这四块花岗岩巨石却仍安卧在此。眼下,它正倾听着数不清的蝈蝈和知了在周围低吟浅唱。我们选好角度,对着“试剑石”连着按下快门。再往北上行不远,登上一座高坡,燕山石油化工城东半部景色尽收眼底。远处,只见化工一厂、二厂、三厂和聚酯厂的一排排银色炼塔,一座座贮罐在蓝天下交相辉映,几处高低错落的火炬,似一支支巨笔,正向蓝天书写燕化人的豪情。脚下,凤凰亭装油站台钢轨排列有序,机车轰鸣,一列列油罐车满载着炼油厂生产的各种油品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想当年,为了建设这座装油台,解放军工程兵的建设者在此安装了108吨炸药,一举削平了三个山头,条条输油管线在这儿落户。当时的工程兵司令陈士渠上将自豪地对人们说:“这是我们工程兵干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凤凰亭家属区,在茂密的绿树丛中,一幢幢高楼,仿佛是镶嵌在绿色海洋中的红宝石。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色,虽然烈日当头,汗如雨下,我们全然不顾,只是一个劲儿地变换角度,选取最佳构图,不断地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

为了拍好橡胶厂全景照片,我们决定继续沿山梁向南前进。山梁上,炼油厂用花岗岩砌筑的围墙有2米多高,像一条灰色的小长城,蜿蜒于山岭之上。在墙内数百米处,有一座巨大的花岗岩石。对!到那个角度去拍。为尽快接近拍摄点,我们在一个铁丝网的豁口处攀上围墙,擦着铁丝网的边沿,在不足一尺宽的墙头摇摇晃晃地走了近300米才跳入墙内。此时再望那座巨石,足有10多米高,周长约百米有余。石已断为几节,有些地方非常光滑,有些地方印着不规则的“爪印”,似乎是天外来客留下的足迹。其实,这些“爪印”是经过几百年的日晒雨淋才形成的“风蚀坑”。听当地人讲,很久以前,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从此地路过,走在山坡上,忽然觉得硌了脚,就脱下鞋来一磕,结果磕出了这块石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果老,就把这块石头叫作“大张石”。仰望葱郁草木拱卫的花岗岩巨石,使人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创造力!站在“大张石”下,如果不伸开双臂大喊几声,似乎表达不了此时的情感。我们调整好光圈、快门,站在石下相互拍照留影。环顾四周,一切都那么富有野趣,此时,看不到熟视喧闹的人流,听不到市场小贩嘈杂的叫卖声,用陶潜的话说,真是“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在此处拍橡胶厂全景,我们觉得角度还不够理想,于是决定再向西南行进。因为脚下已经没有路了,我们只能沿着巨石的边缘行走,巨石背阴处杂草丛生,野藤遍布,还有几个深达数米的黑洞,给人一种阴森可怕的感觉。巨石根部有几处裂缝,宽达三四米,窄处只有十几公分。因为石缝背阴,终年不见阳光,风化的岩粒已经成为黑色的泥土,一根直径足有4公分粗的黑色野藤,翻卷着身子老龙般地从岩缝底下伸出,蜿蜒逶迤,消失在杂草丛中。要绕过大张石并非易事,脚下是3米多深的陡坡,使人感到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我和王总编不得不一手护着相机包,一手抓着野松向前攀援,稍不留神,就会被随时可见的酸枣树划破皮肤。眼前有几丛国槐,盛夏季节,树叶竟所剩无几,我们正纳闷是怎么回事儿,忽然看见一条条身长2公分左右的黑褐色尺蠖(俗称吊死鬼)正吐着丝,高低不齐,上下颤巍巍地密布在树枝杈上,死虫的粘液,在岩石上留下了一片片湿润的黑斑。我们犹豫片刻,王总说:“事已到此,不过也得过,冲过去!”他身子一弯,看准路线,首先在虫阵间隙处冲了过去,随后,我也以最快的速度闯过了虫阵。

再往前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最佳的拍摄点,时间已是下午5点,可是天空不作美,一缕乌云笼罩在橡胶厂上空,拍摄光线不理想,但是我们这边却骄阳似火。由于几个小时的翻山越岭,我们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头上已晒不出几颗汗珠了,渴得非常厉害,嗓子直冒烟,摘几个小青酸枣一嚼,啥味也没有。这时要有个西瓜,我们会连皮带把都嚼了。

王总支好三脚架,躲在一块书桌大的花岗岩石后边,注视着拍摄目标,烦躁不安地等待着最佳光线的出现。几十个油罐在脚下山坡上呈“S”形排列,被云层遮住光线的油罐呈浅灰色,被阳光照射的几个罐顶则泛着耀眼的银光,在照相机的取景屏上,这画面犹如一盘没下完的围棋,正在向我们征询着答案。近处的树木葳蕤,树丛中不时飞出一只只喜鹊,偶尔还会听见啄木鸟啄树时发出的“得、得”之声。望着脚下这一大片茂密的树林,我想,在燕山,这恐怕是最好的自然环境保护区了。

当我们拍摄完橡胶厂全景,收拾好所有的摄影器材准备下山时,便感到了浑身无力,王总已近虚脱状态。我的意见是沿着原路攀围墙返回,王总则认为,这样太浪费时间。眼前,炼油厂轻油罐区的柏油路离我们就60米左右,何苦舍近求远呢。可是,这段60多米的山坡根本就没有路呀。茂密的杂树和没膝的蒿草,已经封死了沟坎,块块大石突悬在四面八方,看看表已经6点了,我们只好一边分林拨木,一边探路,那才叫走一步,看一步呢。说也奇怪,在远处看,明明觉得那个地方能过去,但到了近处,才知道又遇到了悬崖。我看崖下杂树乱草有3米多深,再往回返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只得压低安全帽,看准落脚点,纵身往下跳。还好,回回脚踏实地,有惊无险。在跳最后一个三米多高的悬崖时,王总一只脚没落稳,滑进了暗沟,连翻两个滚,才被荆条挡住。我们就是这样,连滚带爬,在乱石杂草丛中觅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接近沟底。这时已经听见沟里哗哗的流水声,心里踏实多了。沟底土质湿润,密集的芦苇足有一人多高,这些芦苇和野藤相互交织,我们每迈一步都十分困难,一些不知名的小虫也嗡嗡叫个不停。我突然觉得腿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忽见几只马蜂飞起,我的腿上已肿起了一个疙瘩,而且疼痛难忍。在长满荒草的沟底,我们既要小心脚别滑到水沟里,又要时不时地拨挡横在面前的蜘蛛网。衣领湿漉漉的,仿佛有小虫在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到达越来越近的路上,一切就安全了,所以脖子越痒脚下的速度就越快,6点30分,我们翻过油罐区的矮墙,终于踏上了平坦的柏油路。

有人说:“看山特别近,累死千里马。”铁石岭,这个看似不远的地方,足足让我们体验了一回爬山的辛苦。啊!在燕山这块人口如此稠密的地方,竟然在它的心脏腹地会有这样一片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处。

(1991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