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传承与多元渗透

文化传承与多元渗透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传承与多元渗透——兼谈电视社教节目现阶段特点廉 伟新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尤其是在文化层面,各国、各民族的相互认知度愈来愈高,相互融通性愈来愈强,差异性似乎正在逐渐被一致性取代。因此,电视社教节目的文化传承理念应当更为坚定,传播力道应当更为强劲。

文化传承与多元渗透——兼谈电视社教节目现阶段特点

廉 伟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尤其是在文化层面,各国、各民族的相互认知度愈来愈高,相互融通性愈来愈强,差异性似乎正在逐渐被一致性取代。这个现实方便了人们去更深、更广的沟通交流,但同时,也使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承袭与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势下,如何传承、弘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稳固、重塑自己国家、民族在世界的形象,成为我们每个国人的一份沉重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而作为国家软实力中的关键因素——传媒业,是承担这份责任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做的是,一面坚持与世界方方面面的接轨;另一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面,加深对自身文化的再理解、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历史的、现实的华夏文明,从而对内形成更为强大的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对外形成更为强大的民族“吸引力和同化力”。(1)

电视文化是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一块极为重要的阵地,其潜移默化的巨大能量是不言而喻、不可否认的。这其中,电视社教节目又以其超强的贴近性、渗透性,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价值评判准则的影响尤为深刻。因此,电视社教节目的文化传承理念应当更为坚定,传播力道应当更为强劲。但是,现实阻力也不可小觑。国外影视、娱乐节目兼带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给电视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感官刺激与愉悦满足;国内媒介近几年的“泛大众化”、“泛娱乐化”病态发展,已经让我们明显地看到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精神文明隐患:审美扭曲、追逐名利、好逸恶劳、享乐至上……对此,媒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观“80后”对欧美文化、“90后”对日韩文化的认同及吸收,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影视剧及娱乐文化的影响。他国一些在实际生活中都不一定身体力行去做的事情,经过影视文化的过分渲染而被我们的年轻观众深刻记忆,甚至视为模范,认为他国多么讲求传统,多么有文化品位,进而否定自己生活的社会,否定自己民族智慧的结晶。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异国文化的渗透造成如此影响?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从电视节目制作理念角度讲,欧美、日韩以“寓教于乐”的电视节目形式所进行的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不着痕迹的,是游走于教育与娱乐之间的,它会令观赏者,尤其是低龄的、年轻的一代,在感受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于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它的施教。这也就从反面证明了我们的电视社教节目在“教育”意义的体现方式上,还没有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尽管不停地改版,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也许在于我们的电视工作者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我们电视社教节目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紧迫感,热爱传统文化之情不深,弘扬传统文化之责任感不强,终于导致我们在选取与呈现上均鲜有上乘之举。

电视社教节目如何更好地让我们的观众,尤其是青年、未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并内化为精神传承下去,使之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发挥基础性、核心性的作用,是我们一直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

我国电视社教节目从《为您服务》的创立到如今,其创作思路、传播理念、对象设定、内容选择、结构样态等等,都随时间的推移产生了鲜明而富有特质的变化。现阶段,社会氛围宽松而和谐,观众热切需求“潜移默化”的精神引导,因此,电视社教节目的传播功能也顺应时代要求,从以宣传教育为主过渡到以服务引领为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教育功能可以被替代甚至被抹杀,我们仍需一如既往地以其来维护我国根本性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建构新鲜的、先进的文化体系。不过,在呈现方式上,我们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更深层次的精神支撑,淡化宣传教育的痕迹,加强分享满足的体验,让它的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在表层凸显出来,做到“艺术地灌输,有限度地满足”。(2)

一、国学国风,扬传统精髓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中华医药》栏目是一档向海内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健康节目。它的推出,不仅让海外华人和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令国人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回归性认同逐步提升,更从实质方面传播了健康理念,提供了医学服务。“栏目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观照生命和自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传播”。(3)“红楼”养生系列是该栏目的一个经典案例,观众在获得“古法饮食养生”经验的同时,又重拾了“红楼”中一些值得玩味的碎片,算是又兼以“养心”,一举多得,很多观众在看过节目之后又开始重读《红楼梦》,这不正是我们的社教节目想要达到的深层次目标吗?

《中华医药》栏目拥有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该栏目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播,主持人洪涛的直观呈现功不可没。她秀美的面庞、端庄的仪态、温婉的表达、关切的眼神、含蓄的气息、得体的唐装,无一不和栏目气质相吻合。洪涛的语言表达很见功力,对药理、病理总能够阐释得明晰晓畅、准确恰切,交流的话语又总充满亲和力与感染力,她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又在这个面向海内外的平台上发挥了典范的作用。

文化旅游节目是继承传统、弘扬经典、展现文明的最直接的社教类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北京电视台的《这里是北京》等都是游走于祖国山水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好作品。

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是一档通过介绍北京历史人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精髓的节目。以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展现地方人文生命力,是这个栏目成功的关键。节目中介绍的是老北京的历史、新北京的风貌,主持人阿龙说的是一口纯正的“京腔京韵”,身穿传统服装,手拿一把折扇——节目与人相得益彰。阿龙本就是地道的北京人,对北京的大街小巷熟稔于胸,所以主持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加上这个栏目就在北京本地播出,也赢得了很多“老北京”、“新北京”以及“洋北京”的喜爱。

二、新曲新貌,传民族文化

湖南卫视一档定位为“大型礼仪公德脱口秀节目”的栏目——《天天向上》的策划出现,为“社教”这一主题又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节目不仅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来传播中华民族“千年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在形式上也力求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节目的访谈段落会请到优秀的团体(如公关公司、做宣讲礼仪义工的中学班集体),也会请到成功人士(如陈爱莲、叶问传人)来讲古/现代礼仪、讲传统民族文化;节目中的专题小片“大师讲礼仪”和“古人学礼仪”更是内容与形式并重,让人既增长知识又获得视觉享受。该节目采用多位主持人共同主持的方式(虽然这在湖南卫视并非首举),使节目在人员设置及分工安排上都更显“主持”这一要素的意义。很多有识之士对《天天向上》栏目的创作初衷发出共鸣:梅葆玖先生曾携他的唯一男旦传人胡文阁、上海昆剧院的中国第一昆曲小生张君,到节目中为大家讲授中国古代男女礼仪;张颂教授也曾满腔热忱地到节目中给年轻人讲解语言的“三重空间”,并和节目中操着南腔北调的嘉宾们探讨语言的规范、语言的美。参加完节目之后,张颂教授曾写下博文鼓励《天天向上》的探索精神:“坚持礼仪文化内涵,张扬人文教化立意,把寓教于乐的引导和轻松欢快的互动结合得更完美,拓宽视野,凸显特色,变化形式,剔除杂乱和拖沓,减少重叠和歧义,特别是尽量做到不走板、不失真。”(4)诚然,《天天向上》并非毫无瑕疵,比如,节目一直在微调,似乎总想让娱乐味道再重一些,尽管已经足够了;又如,情景剧的编排质量明显不足,节奏拖沓等等,但是,它的效果是突出的,其基本理念获得了相当大程度的实现。这一档节目吸引了年轻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收看风潮,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栏目“在4至23岁观众的集中度达75%”。有学生观众在网上留言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娱乐形式,让人时刻觉得开心快乐,但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礼仪知识、诗词知识等,节目轻松幽默,没办法不喜欢。我们还开始向老师建议,每周组织全班同学集体收看《天天向上》,放松心情,同时也得到学习。”

2009年暑期,《开心辞典》推出大型国学知识竞赛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以期通过节目“推广中国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传播中国优秀的社会价值观”。(5)只要是对国学有一定兴趣爱好并且有一定传统文化基础的人都可以参赛,这也意味着它适合最广大观众群的收看。节目以平民的姿态争取最广泛的参与者和观赏者,以高格调的主题满足受众对电视传媒的审美期待,以清新幽默的风格实现典范传播的效益最大化。节目播出后,从传媒业内到普通百姓都掀起了一股久违的“国学热”。这说明,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只要辅以恰当的方式,当然可以“直抒胸臆”,也许还会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社教节目在现阶段情势的驱动下,需要极力发掘足以放大内容传播效果的各种表现形式,以求做到新时期的“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弘扬传统、承袭民族文化,我们的电视工作者不可能一相情愿地去做事情,只有在传者用心、受者开心,传受双方达成共识、取得共鸣、获得共享的基础上,我们的文化传承大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1)曾志华:《汇祖国医学涓涓细流成十年洪涛》,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

(2)张颂:《回眸播音主持艺术30年》,载《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3)尹鸿:《〈中华医药〉:传播东方生命观的魅力》,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

(4)http://tieba.baidu.com/f?kz=556078315

(5)http://www.guoxue.com/zt/kxxgx/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