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震灾害的现场救治

地震灾害的现场救治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致伤中死亡率最高的是颅脑外伤,早期死亡率可达30%。因此,颅脑外伤现场急救要争分夺秒,尽快使伤员脱离险情。颅脑外伤伤员经现场急救以后,一定要转送到距离较近的具有神经外科的医院,以便及时进行后续治疗。转送的目的是为尽可能缩短院外救治时间,这对于颅脑外伤,尤其是重型颅脑外伤的成功救治至为关键。严重颅脑外伤中的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受伤后超过4小时,死亡高率达90%,如果在2小时内手术,死亡率可以下降70%。

地震致伤中死亡率最高的是颅脑外伤,早期死亡率可达30%。因此,早期的正确救治对挽救伤员的生命至关重要。发生地震后,现场抢救是整个救治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人员脱险、伤员获救的基本保证。地震发生后,由于医务人员或专业救援人员不可能短时间内赶到受灾现场,灾区群众应首先担当起自救、互救的责任。掌握一些地震救治的常识,关键时刻就能发挥作用,不至于手足无措。

现场救护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后治轻。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要先救近处的,先救容易救的,以便迅速扩大救援队伍。对被困伤员,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如伤者无大伤害,可接着再去救另外的人,这样可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人获救。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先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先暴露伤者头部,清除他们口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受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损伤。搬运脊椎损伤者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地震中对头部的伤害可导致头皮、颅骨、脑组织及脑血管等损伤,其中颅内出血、脑水肿、脑干损伤等伤情严重,死亡率极高。因此,颅脑外伤现场急救要争分夺秒,尽快使伤员脱离险情。现场救治原则如下:

(一)判断伤情

迅速检查伤者头部及全身情况,尤其要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瞳孔情况,并根据对伤者的问话,是否可遵医嘱活动等来判断伤者的意识状态,如伤者处于昏迷状态,表示伤情严重,需尽快处理。另外,看伤者是否有皮肤裂伤出血,肢体是否有骨折,对有颈部、腰部疼痛的还应考虑是否有脊柱的损伤。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昏迷的伤员应清除其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将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舌头后坠和呕吐物反流到气管,造成窒息。若伤者因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救治者可用双手放在病人两侧下颌角处将下颌托起,暂时使呼吸道通畅;也可改变病人体位,使其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也可有较好的效果,在转送病人时,这种体位尤为重要,可以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如有医务人员在场可行气管插管。当伤者鼻腔或耳道有血液流出时,切勿用棉花、纱布等物堵塞,以免造成颅内压力变化或逆行性颅内感染。

(三)止血和包扎

头部伤口有活动性出血时,应立即采取加压包扎止血方法,用消毒急救包或其他清洁质软的布料压迫伤口,再用绷带或布料缠扎,用手暂时压迫伤口也可止血。开放性损伤伴脑组织膨出时应根据当时条件进行妥善保护,最好先用无菌或干净的油纱布覆盖,再用纱布或其他支撑物围在膨出部位周围,最后用碗或其他代用品覆盖保护包扎,以防滑脱和脑组织受压。对合并肢体软组织创伤出血者可用无菌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四)抗休克

休克是地震中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对休克和可能发生休克的伤员,应首先处理发生休克的原因,尤其是尽快控制活动性大出血。同时采取静脉输液、输血等补充血容量,以尽快恢复循环血量。另外,要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行胸外按压、电除颤和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咽腔管和手动呼吸器)等,对上呼吸道阻塞的伤员做环甲膜切开术或行气管切开术,静脉注射强心药物(由医务人员实施)。

(五)早期清创、延期缝合

地震伤员伤口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组织坏死,在早期救治工作中,为防止伤情的发展和感染,必须尽早实施清创,但在治疗环境达不到彻底清创的情况下,在初次清创后不宜立即缝合,待转送医院后进一步处理。

(六)伤员转运或后送

颅脑外伤伤员经现场急救以后,一定要转送到距离较近的具有神经外科的医院,以便及时进行后续治疗。转送的目的是为尽可能缩短院外救治时间,这对于颅脑外伤,尤其是重型颅脑外伤的成功救治至为关键。严重颅脑外伤中的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受伤后超过4小时,死亡高率达90%,如果在2小时内手术,死亡率可以下降70%。转送中应坚持生命第一的原则,根据伤员数量、伤势、救治力量和救治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转运分为灾害现场到临时医疗点或野战医院、临时医疗点到野战医院、灾害现场到后方省市级医院的转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