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心病流行病学的严峻形势及挑战

冠心病流行病学的严峻形势及挑战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国外冠心病发病情况 据WHO统计2005年冠心病的发病人数达174万人。由于冠心病的流行与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有关,因此世界各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亦存在差异。全球每年冠心病死亡人数男性约380万人,女性约340万人。心脏猝死亦常见于黑人。前10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36%。

1.国外冠心病发病情况 据WHO统计2005年冠心病的发病人数达174万人。由于冠心病的流行与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有关,因此世界各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亦存在差异。根据WHO MONICA研究报道,世界各国10年平均冠心病事件发生率,男性最高为芬兰835/万,最低为中国81/万;女性最高为英国265/万,最低为西班牙35/万。

在发达国家冠心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英国牛津地区MONICA登记表明,在568 800人群中首发或再发心肌梗死按世界人口标化,1994年,在<65岁人群中,男性是273/10万,女性为66/10万,与1966-1967年相比冠脉事件发生率在30~69岁年龄组,男性降低33%,女性降低8%(P<0.05)。1997年报告法国3个MONICA登记中心,自1985-1989年收集的年龄30~59岁5 133和1 863例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事件和致死性事件发病率,与职业的关系中得出发病率和致死性事件的发病率在高级职员中比较低,在雇员和蓝领工人中却较高,其发病率高与血压患病率、吸烟率高有关。法国根据1985-1992年MONICA登记资料,在法国Bas-Rhin地区冠心病猝死标化发病率在35~64岁人群中男性由62/10万降至48/10万,女性由59/10万降至36/10万。

冠心病发病率尚有种族差异,土著血统较欧洲血统的加拿大人心血管患病率高2.5倍。

2.中国冠心病发病情况 多国心血管趋势和决定因素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男性平均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为81/10万,位于37个协作中心的最后一位,与最高发病率相差10倍;女性平均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为35/10万,位于37个协作中心的倒数第2位,与最高发病率相差7.6倍。我国人群心血管病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多以冠心病为主,而我国人群以脑卒中为主,脑卒中与冠心病的比例为3~5∶1。我国不同地区10组人群1982-2000年冠心病发病率为67.1/10万人年。

3.冠心病死亡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 在美国多种族中,都是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在35~44岁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5.2倍于女性。全球每年冠心病死亡人数男性约380万人,女性约340万人。年龄标化死亡率在世界各地有较大差异,男性最高为芬兰398/10万,最低为中国48/10万;女性最高为英国123/10万,最低为西班牙16/10万。而在同一地区不同国家也有较大差异,如俄罗斯为(390/10万)法国(60/10万)的6倍。冠心病死亡率在不同种族人群亦有差异,如美国黑人妇女(133/10万)较白人妇女(124/10万)高35%,在低于75岁年龄人群更明显,高于71%。心脏猝死亦常见于黑人。在加拿大,土著女性冠心病的死亡率较本土女性高61%;冠心病的地区差别可用年龄调整死亡率划分,就美国而言,59~85/10万属低发区,86~94/10万属较低发区,它们多在美国中西部,而较高发地区(95~108/10万)以及高发区(109~134/10万)则多集中在美国东部。

4.中国冠心病死亡率 据WHO MONICA资料统计,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冠心病死亡率每10万人口中分别为48、201、279人,显示我国发病率远较西方国家为低。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2005年部分市县前十位疾病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显示,我国城市疾病死亡率依次为:①恶性肿瘤126/10万;②脑血管病117/10万;③心脏病98/10万;④呼吸系统病69/10万;⑤损伤和中毒45/10万;⑥消化系统疾病18/10万;⑦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10万;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8.6/10万;⑨精神障碍5.2/10万;⑩神经系统疾病4.6/10万。我国农村地区疾病死亡率依次为:①呼吸系统病124/10万;②脑血管病112/10万;③恶性肿瘤107/10万;④心脏病62/10万;⑤损伤和中毒45/10万;⑥消化系统疾病17/10万;⑦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0/10万;⑧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6.2/10万;⑨肺结核2.9/10万;⑩精神障碍2.3/10万。前10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36%。按以上死亡率及城镇和农村人口估计的每年死亡人数:恶性肿瘤150万,脑血管病145万,心脏病108万,呼吸系统病150万。

近20年来,我国人口总死亡率年下降了20.05%(标化死亡率下降了31.39%),但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却呈上升趋势。据卫生部流行病学统计资料表明,1957年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率的12.07%,1989年上升到16.16%,到2005年明显上升到39.12%。估算我国冠心病死亡例数为每年110万人。北京社区居民冠心病死亡率1984年为40/10万,1998年增至55/10万;上海居民1974年为16/10万,1984年上升到37/10万,2000年上升至42/10万;南京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由1984年的23/10万上升到1999年的46/10万;发病率较低的广州,冠心病死亡率也从1976年的4.1/10万,增加至1984年的19.8/10万,1983-2000年的队列人群随访显示广州城市冠心病发病率为58.43/10万。

在我国冠心病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男女比例约为2∶1。香港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年龄介于15~44岁的男性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较同龄女性高出12倍。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北方省市普遍高于南方省市,最高和最低地区发病率之比男性为16.9∶1,女性为18.9∶1。1983-2000年我国北京城乡冠心病发病率为69.81/(10万人·年)~83.42/(10万人·年),而广州城乡为22.52/(10万人·年)~58.43/(10万人·年),北京人群高于广州人群。此外,心脑血管病还存在着性别,年龄间的差别,冠心病急性事件标化发病率最高和最低地区男性相差52倍,女性相差39倍,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加,男性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而LDL则升高,此时,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有资料表明,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984-1993年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标化发病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北京地区心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研究)发现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1984年为62/10万,1997年为112/10万,增长1.8倍。广州地区1992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例较1984年增加117.6%,显示大幅度逐年上升,1993-1998年在其住院死亡病例中,致死疾病第1位为急性心肌梗死,构成比25.75%,第2位为风湿性心脏病,构成比20.6%,第3位是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死另计)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构成比均为12.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人群体力活动减少、体重上升、血清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男性吸烟率上升、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心理压力加重等因素导致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另统计数据证实,2000年中国内地有51.5万人死于该病,2004年全国因冠心病住院为186万人次。WHO“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统计数字预示,到2020年为止,中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有可能达到400万。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病人得到更有效的治疗,降低其死亡率,这已成为国际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冠心病较低。

由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是我国发布的第一部中国心血管病权威报告,年报揭示了我国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呈明显增长态势,人群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患病率均增加。这些危险因素都是冠心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冠心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林院士牵头主持的反映中国部分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现状的CPACS研究表明,其防治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从而遏制心血管病发病的增长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