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搏骤停与复苏

心搏骤停与复苏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患者意识丧失,没有呼吸,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即可判定为心搏骤停,应立即行CPR,不要再进行其他检查来证实诊断。但对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认循环状态。给予2次紧急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s。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段患者单人实施CPR以及对成人双人实施CPR均按30∶2。因此在院外急救中,早期电除颤的原则是要求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应携带除颤器,并有义务实施CPR,对心搏骤停者即行电击除颤。

心肺复苏(CPR)是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诊断要点】

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全身抽搐。

2.无反应,无呼吸。

3.颈动脉无搏动。

若患者意识丧失,没有呼吸,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即可判定为心搏骤停,应立即行CPR,不要再进行其他检查来证实诊断。

由于检查患者有无脉搏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判断经常有误,故对非专业急救人员,在行CPR前不再要求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无须检查循环情况。但对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认循环状态。

专业急救人员检查循环体征时,要一方面检查颈动脉搏动,一方面观察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鉴别正常呼吸和濒死呼吸。评价时间不要超过10s,如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1岁以上患者,颈动脉比股动脉要容易触及,方法是患者仰头后,急救人员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示、中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

【急救处理】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05》),已尽量简化CPR步骤,规范CPR操作。基础生命支持(BLS)的核心就是高质量的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除颤。

1.院前心肺复苏抢救 主要操作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电击除颤(ABCD)。为使CPR确实有效,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如要翻转患者,应注意其头、肩、躯干同时转动,保持在同一轴面上。CPR中每一步都要判断患者有无反应,严密观察呼吸和循环体征。

(1)开放气道:舌根后坠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原因,要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对气道异物梗阻的处理,详见第7章“排除气道阻塞的Heimlich手法”)。如无颈部创伤,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①仰头抬颏法:为完成仰头动作,应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使牙关紧闭,下颏向上抬动,勿用力迫压下颌部软组织,避免用拇指抬颏。②托颌法:把手放置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其口唇分开。如需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面颊贴紧患者鼻孔。此法适用怀疑有头颈外伤者。由于使用托颌法开放气道较为困难,而且所有开放气道的方法均可造成受伤颈部移动,所以托颌法并不比仰头抬颏法更为安全,非专业急救人员开放气道时仍要使用仰头抬颏法。

(2)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处,感觉有无气息,观察胸部及上腹部有无因呼吸引起的起伏,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音,借以判断患者有无呼吸,历时不超过10s。需要注意的是心搏骤停的早期叹息样呼吸(濒死呼吸)不是有效呼吸。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给予2次紧急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s。在CPR过程中,各种通气方式包括口对口、口对鼻、面罩通气和高级气道通气,均推荐持续1s,给予有效潮气量,看到患者胸部起伏,理想的潮气量为500~600ml(6~7ml/kg)。并避免快速或用力吹气。①口对口通气:用保持患者头向后仰的一只手的拇、示二指捏住患者鼻孔,急救者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进行吹气。②口对鼻通气:适用牙关紧闭、口唇外伤和溺水者。口对鼻通气时,将一只手置于患者前额后推,另一只手抬下颏,使口唇紧闭。用嘴封罩住患者鼻子,深吹气后口离开鼻子,让呼气自动排出。必要时,间断使患者口开放,或用拇指分开口唇,这对有部分鼻腔阻塞的患者呼气非常重要。见图3-1。③口对面罩通气:用透明有单向阀门的面罩,可将急救者呼气吹入患者肺内,有的面罩有氧气接口,以便口对面罩呼吸时同时供氧。用面罩通气时双手把面罩紧贴患者面部,闭合性好,通气效果好。此法可避免与患者口唇直接接触。④球囊面罩装置:使用时可提供正压通气。对已经安放了通气装置(如气管插管、食管气管双腔通气管、面罩通气)的婴幼儿(新生儿除外)、儿童及成年患者其换气频率为每分钟8~10次。

对有自主循环的患者(如可触知脉搏)仅需通气支持,吹气频率为10~12/min,或每5~6s吹气1次,每次吹气时间应持续1s,应看到胸部起伏。

(3)胸外按压:CPR时胸外按压是在胸骨下1/2提供压力,通过增加胸内压或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液流动,并辅以适当呼吸,为脑和其他重要器官提供充足氧气以利于电除颤。

图3-1 口对口、口对鼻通气

胸外按压技术:①按压位置。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胸骨下半部)。②按压手法。急救人员跪于患者胸旁,一手掌根部置于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另一只手平行重叠压在其手背上,双手紧扣进行按压。③按压和通气比例。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段患者单人实施CPR以及对成人双人实施CPR均按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则应按15∶2。双人CPR时一旦人工气道建立,则胸外按压不应被人工呼吸中断。一名急救人员进行100/min胸外按压,另一名给予8~10/min的人工通气。④双人或多人CPR时,应每2min或每5组CPR(每组CPR为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要在5s内完成转换。

有效按压标准:①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②对正常形体者按压幅度为4~5cm;③按压频率为100/min,进行连续有效的用力压、快速压是至关重要的,尽量避免胸外按压的中断;④每次按压与放松间隔一致,保证按压期间胸廓充分回弹;⑤在30次按压周期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要将手从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压后使胸廓重新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见图3-2。

有研究表明,仅单独行胸外按压,而未做口对口呼吸,因胸廓按压起伏也有一定的自动通气。但尚无资料支持仅做按压的CPR较按压配合通气的CPR同样有效,因此仅做按压的CPR并不是适宜的方法。

在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前,一旦确定为心搏骤停而又无心电监护和除颤器时,应予迅速心前区捶击,拳头举高20~30cm捶击患者胸骨中下1/3处共1或2次,如仍无搏动则开始CPR。现已证明捶击对少数病例可有机械除颤的效果。

(4)电击除颤: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80%为心室纤颤,中止心室纤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电击除颤。

近来研究表明,电击后5s心电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

图3-2 胸外心脏按压

上图:找出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下图:抢救者的正确姿势

现各基层卫生单位都备有标准电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一些单位还配置了具有双相波功能的新型电除颤器。因此在院外急救中,早期电除颤的原则是要求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应携带除颤器,并有义务实施CPR,对心搏骤停者即行电击除颤。

自动体外电除颤包括:自动心脏节律分析和电击咨询系统,可建议实施电击,而操作者按下“SHOCK”钮即可行电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只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的患者。对于无循环体征的患者,无论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还是心室纤颤都有除颤指征。

《指南2005》对除颤作出如下修订:

①急救人员在院外目击心搏骤停发生而且现场配有AED,应该尽快使用。专业急救人员在配有AED场所急救时应该立即进行CPR,在AED准备好后立即使用。②急救人员未目击院外心搏骤停发生时,在检查患者心律和试图除颤前先进行5组CPR。③推荐1次除颤策略。急救人员在1次电击后立即继续CPR,开始胸外按压5组(约2min)后再分析心律和试图再次电击除颤。④除颤波形和能量。除颤器分单向波和双向波两种。使用单向波除颤时首次除颤能量为360J,如需要继续除颤能量仍然为360J。使用双向波除颤推荐:直线双向波形除颤首次除颤能量120J,双向切角指数波首次除颤能量为150~200J。第二次电击应选择相同或更高的能量。非能量递增型和能量递增型均能安全有效终止短期和长时间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无需选择能量、仪器自动设置。如果对手动双向波除颤器使用不熟悉,推荐200J作为除颤能量。⑤VT的处理。多形性VT常预示病情不稳定,应按VF处理,给予高能量的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盲目除颤目前很少使用,这是因为自动除颤器有自动心脏节律分析系统可作出心电诊断,而手动除颤器操作者可以心电监测做出判断。因此,急救人员一定要在每次电击除颤后立即继续5组CPR后再检查分析评价心律,再分别按可除颤心律或不可除颤心律流程处理见图3-3(图3-4、图3-5)。或除颤成功恢复心搏脉搏则开始复苏后处理。

体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术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操作详见第7章常用急救技术操作。

2.心电图监护 有条件应及早进行心脏监护,以处理严重心律失常。

考虑使用气道辅助装置通气和给氧。

3.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药物复苏

如果在CPR和1~2次电击后室颤/无脉性室速仍然存在,推荐给予血管加压药,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血管加压素40U可以代替首次和第二次的肾上腺素剂量。如果是不可除颤心律:心脏停搏/无脉电活动,立即重新5组CPR,给予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每3~5min 1次。阿托品1mg静脉推注,每3~5min 1次,最多3次。谨记不能因为给药而中断CPR。

(1)血管加压药物:应用血管加压药物有助于初始的自主循环恢复。

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复苏中产生有益作用,主要的原因是它的α受体激动特性,同时也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并可使室颤变粗大以利于除颤。目前标准剂量仍推荐为1mg静注。成人患者可每3~5min重复1次,无效时也可增加剂量,亦可在心搏骤停时持续静脉滴注。亦可肾上腺素2~2.5mg用注射用水10ml稀释,经环甲膜韧带处刺入1.5cm后注药。

②血管加压素,每次40U可以代替首次或第二次的肾上腺素治疗,是心搏骤停时有效的一线用药。

(2)阿托品:心搏停止或无脉心电活动,应用1mg阿托品静脉注射,如无脉电活动持续时每隔3~5min重复应用,最大剂量为3mg或3次。总剂量3mg可完全阻滞迷走神经,可以增加自主循环恢复。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新指南修改了阿托品的给药剂量,临床证明阿托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剂量为0.5mg静脉注射(可重复给予直至总量达3mg)。

(3)抗心律失常药物

①胺碘酮:对CPR、电击除颤和血管加压素没反应的室颤(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考虑使用胺碘酮。初始剂量300mg经静脉或经骨通道给予,随后可追加150mg。

②利多卡因:可以作为胺碘酮的代替药物。初始剂量为1~1.5mg/kg静脉推注,可以给予额外的剂量0.5~0.75mg/kg,每隔5~10min静脉推注,最大剂量为3mg/kg。目前认为利多卡因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性心动过速有效。

③镁剂:当无脉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应用10%硫酸镁10~20ml静脉推注。当尖端扭转型室速可触摸到脉搏,同样剂量的硫酸镁在5%葡萄糖液50~100ml中缓慢滴注(5~60min)。

附:简明成人心搏骤停抢救流程见图3-3。

2005国际复苏联合会(OLCOR)心搏骤停操作流程见图3-4。

2005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成人BLS流程见图3-5。

图3-3 简明成人心搏骤停抢救流程

iv.静脉注射

图3-4 2005国际复苏联合会(OLCOR)心搏骤停操作流程

图3-5 2005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成人BLS流程

(虚线方框为专业急救者施行的程序)

4.复苏后的处理

(1)纠正低血压:血压低于80/50mmHg时,加用多巴胺静脉滴注。

(2)尽早使用头部冰帽或冰袋、脱水、利尿等。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和呋塞米静脉注射。

(3)自主呼吸恢复不健全者可用呼吸兴奋药洛贝林、尼可刹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