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扭曲与复苏

扭曲与复苏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地,胡学文的《隐匿者》也带有此前作家们的思想旨趣。只是,胡学文的老故事里有新发现。当发现这一事实的刹那,范秋所隐匿的痛苦和烦恼已荡然无存,并由此爆发了如海明威一般的勇气。确切地说,那是他这一段时期以来隐匿的痛苦与辛酸,是人性扭曲与复苏过程中歇斯底里的挣扎。这正是胡学文的《隐匿者》内蕴穿透性的关键所在。

扭曲与复苏——读胡学文的中篇小说《隐匿者》

麦梁惠

这是一篇讲述失踪者另类人生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主人公范秋“被死亡”的故事。暮色苍茫时分,三叔拉完最后一桩生意骑三轮车归家。路途中,有陌生人搭车,三叔不太情愿地让陌生人上了车。谁知一辆大货车突然冲来,把搭载三轮车的人撞得面目全非。三叔谎称死的是自己的侄子而得到了肇事者二十万元的赔偿。从此,侄子范秋在城市里成为隐形人,以一个失踪者的身份生存在这世界上。这就是一个所谓隐匿者的生活故事,这个故事既像是真实的事件,又好像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小说的题目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隐匿,在文章里面带有多重内蕴。从纵向的角度去分析,这里饱含着范秋从身份到内心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从横向的范围去探讨,小说中的所有事物都是隐匿着的:肇事的真正原因隐匿了,三叔的侄子隐匿了,妻子的丈夫隐匿了,光明隐匿了,坦荡隐匿了,勇气隐匿了,甚至连贴在墙上的海明威海报都隐匿成了性感女郎……文章从表面看叙述的是一件脉络复杂的奇异故事,可实际上隐藏在下面的却是一颗颗战战兢兢、扭曲挣扎的心。

就小说的题材而言,文中所展开的有关底层人民为生存而搏斗和挣扎的故事,在当今国内创作界已屡见不鲜。作家们大多注重的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并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透露出城市的繁华之路正是由这些底层民众的血泪和生命铺就的明确的思想旨向。同样地,胡学文的《隐匿者》也带有此前作家们的思想旨趣。只是,胡学文的老故事里有新发现。作者摆脱了前人思想窠臼的束缚,从心理以及人性的角度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底层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任何叙事体的文学都离不开对人的探究,这篇小说完成了对主人公范秋人性扭曲直至复苏的艰难过程的描绘。这种人性的唤醒与回归是在赵青欺负范秋的妻子白荷时达到了高潮。当发现这一事实的刹那,范秋所隐匿的痛苦和烦恼已荡然无存,并由此爆发了如海明威一般的勇气。隐藏在黑暗下的他选择了反击,做一个真正的硬汉,以期让自己结束隐匿人的生活。为此,他开始了寻找自我的过程。那个懦弱且胆小怕事的范秋从此脱胎换骨,不仅和赵青的追讨身份得到了转换,还成为了为途人打抱不平的侠客,冒充失踪者去安慰他们的亲人……故事的结尾,范秋感觉有东西从皮肤里渗出来,那是汗吗?确切地说,那是他这一段时期以来隐匿的痛苦与辛酸,是人性扭曲与复苏过程中歇斯底里的挣扎。隐匿似乎作为了一种载体,成为了一面检验人性的镜子,照出了我们人性的丑陋与无奈,折射出社会的现实与悲凉。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正在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样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性时刻,市场经济的起伏格局正在造成我们生活的浮躁与粗粝。回忆上一个世纪,在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上划下巨大创口的十年动乱,眼下已过去三十多年。昨日那段混乱而无法触及的“历史”已随着纷至沓来的新事物远去,并如陈旧的古书般很快地闭合。如今这个洋溢着新情调的时代,似乎在潜移默化地要求我们,必须付出比上一代人更为隐秘的、沉痛的代价。这篇中篇小说让我想起了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张学东《喷雾器》 ,表面写的是人,其实际则暗喻了物欲对于人类的统治,深刻地触及了当下商品社会环境下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金钱对人的奴役,人对金钱的依赖。那是马克思深刻论述的一个术语——异化,对于这些现象的抽象概括。小说超越了对普通底层人民生活的叙述,带有讽刺、象征以及哲学的意味,映射出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金钱是如何改变人、统治人,甚至是吞噬人的。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力透纸背,他们都带有性格的双面性,显示了作者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这正是胡学文的《隐匿者》内蕴穿透性的关键所在。

(作者为宁夏大学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