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例

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例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心搏骤停的发病原因几乎都是窒息。6.复苏用药和途径 心搏骤停用药途径有静脉(Ⅳ)、骨髓、气管3种途径。肾上腺素是心搏骤停的首选药物。心肺复苏术后处理是指自主循环恢复后采取的进一步治疗措施,应该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交换时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有无脉搏和呼吸。对倒地5min以上、所有非目击下的心搏骤停均先进行2min心肺复苏后再除颤。

【ICD-9编码】 34.9101

【适应证】

因窒息、各种感染、突发意外、药物中毒或过敏、心脏病、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医源性因素、婴儿猝死综合征等出现以下3种表现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①意识消失,无反应。②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③无脉搏

【禁忌证】

无禁忌证。

【操作物品】

抢救车、氧气、复苏板、面罩(大、中、小号)、自涨式复苏囊(500ml,1 000ml)、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口鼻咽气道、喉罩、牙垫、吸痰管;电动吸痰器、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uator,AED)或手动体外除颤仪;一次性骨髓穿刺包1个(包括消毒孔巾、骨髓穿刺针、5ml及50ml注射器各1个、消毒纱布、敷贴)、留置针(各型号)、三通管;急救药品[生理盐水250ml(4袋)、0.1%肾上腺素1ml(10支)]和砂轮1枚;消毒用品(0.1%聚维酮碘消毒液)和无菌棉签2包;术者及助手用品(包括无菌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医用无菌口罩);其他用品包括胶布1卷、弯盘1个(用于盛放污物)。

物品准备时应注意操作物品的包装完整性及使用的有效日期。

【操作步骤】

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的心肺复苏指南:成年人及新生儿以外的儿童心肺复苏步骤为“C-A-B”。新生儿心搏骤停的发病原因几乎都是窒息。因此,对新生儿复苏,“A-B-C”顺序继续保留,除非已知是心脏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

1.心搏、呼吸停止的判断 对于意识消失、无反应及呼吸异常的患者都应立即实施心外按压。检查脉搏,但时间不超过10s;若10s内不能确定存在脉搏与否,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胸外按压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其要点如下。

(1)按压部位为胸骨下半部分的中间,直接将手掌置于胸部中央(相当于双乳头连线水平)即可。

(2)按压手法:对儿童,施救者用一只手的掌根置于按压点;年长儿可用双手掌法;婴儿,单人复苏用双指法,双人复苏采用双拇指重叠环抱法。

(3)按压的频率>100/min,按压深度儿童大约为5cm;婴儿大约为4cm。

(4)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当,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但必须让胸廓充分回弹。

(5)小儿在单人施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婴儿及青春期前儿童进行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按压/通气比。而新生儿心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为3∶1。

图2-12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6)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

多人施救时应尽可能轮换进行,以免影响按压质量。一般约2min应轮换1次,可利用轮换时间进行心率检查。

3.开放气道 心搏骤停后昏迷的患者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基本手法有:①仰头抬颏法;②托颌法。托颌法适用于怀疑存在颈椎损伤(如高处坠落伤、头颈部创伤、浅池跳水受伤等)的患者。

4.人工呼吸 ①口对口和口对鼻人工通气;②应用气囊-面罩进行人工通气;③气管插管气囊通气。

院内CPR一般采用气囊-面罩进行人工通气。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通气,均要求连续进行仅2次后,吹气时间约1s,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无论单人还是双人操作,通气量只需使胸廓隆起即可,频率保持在12~20/min,气管插管气囊通气后无需与按压配合,8~10/min,避免快速和过分用力加压通气。

5.电除颤 如有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可用自动或手动胸外除颤器除颤。即将两个电极板涂上导电膏(或盐水纱布包裹)后,分别紧压在患者心前区和后胸左肩胛下区,首次以2J/kg剂量电击除颤。除颤后立即开始2min心外按压/通气。2min后如仍为可除颤心律,可用4J/kg剂量再次除颤,最大剂量不超过10J/kg或成年人剂量。

6.复苏用药和途径 心搏骤停用药途径有静脉(Ⅳ)、骨髓(IO)、气管3种途径。一般采用静脉途径,静脉通路无法建立考虑后两者。所有静脉用药均可经骨髓腔给药。而气管内给药的血药浓度难以预知,气管内给药是静脉用药剂量的3~10倍。肾上腺素是心搏骤停的首选药物。0.01%肾上腺素0.1ml/kg,静脉给药或骨髓给药,每3~5分钟重复1次。气管导管给药0.1%肾上腺素0.1ml/kg,用至少10ml注射用水稀释后应用。

【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见图2-12。

【术后处理】

心肺复苏术后处理是指自主循环恢复后采取的进一步治疗措施,应该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进行。

1.体温管理

(1)低温脑保护。

(2)高热的治疗。

(3)治疗性轻度低温疗法:是指对心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而仍然昏迷的患者采取的一种轻度降温措施。

2.呼吸支持 心搏停止时间短暂的患者,若自主呼吸功能完善,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但短时间内应继续经面罩或鼻导管给氧。对复搏后存在任何程度脑功能障碍的患者,均应进行气管插管,以保障气道通畅及便于机械通气。完全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恢复不完善者应实施机械通气。

3.循环支持 自主循环复苏后的早期阶段大多仍需要应用缩血管药物维持血压,应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一般应进行动、静脉穿刺置管以便监测直接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必要时采用有创性或无创性心排血量检测。

4.控制抽搐或肌阵挛 可选用苯二氮类、苯妥英钠、异丙酚或巴比妥类药物,近年来较多应用丙泊酚持续静脉滴注。

5.自主循环恢复后的血糖控制 危重患者必要时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8.3mmol/L(150mg/dl)水平是合理的。

【注意事项】

1.心搏、呼吸停止的判断越迅速越好,不能超过10s。

2.胸外按压的频率至少100/min。按压深度,儿童大约为5cm,婴儿大约为4cm。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每次通气时间为1s。

3.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应交替进行。小儿在单人施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婴儿及青春期前儿童进行双人心肺复苏时,可采用15∶2的按压/通气比。而新生儿心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为3∶1。建立高级气道后,不需考虑按压和通气比率。每分钟通气8~10/min,无需中断按压。

4.心肺复苏实施2min(单人复苏5个循环,双人复苏10个循环),负责通气和按压的人员要互换角色,保证按压质量。交换时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有无脉搏和呼吸。

5.进行胸外按压时应细致,忌暴力,以免造成肋骨骨折

6.对于目击下的心搏骤停应尽早除颤。对倒地5min以上、所有非目击下的心搏骤停均先进行2min心肺复苏后再除颤。

7.电除颤时要所有人“离开”患者,然后按下“放电”按钮。放电时氧气要移开。

【并发症及处理】

1.气胸 大多是由于压断胸骨刺破脏层胸膜、通气过度所致。处理:按气胸多少加以处理。

2.骨折 可能因心外按压时力量过大所致肋骨或胸骨骨折。处理:恢复自主循环后请骨科医师会诊。

3.皮肤灼伤 电击时保持皮肤干燥,电极板涂导电糊或垫一生理盐水纱布可预防皮肤灼伤。一旦发生皮肤灼伤,可用冷盐水纱布外敷。

(张剑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