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的复苏与保护

脑的复苏与保护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功能恢复是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心肺复苏后发生脑细胞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所以脑复苏多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脱水治疗目的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脱水药应在循环稳定后应用,以避免脑的灌注压进一步降低。降温是复苏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期间要加强监护,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自由基清除药 脑缺氧导致的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的大量释放有关,故应用自由基清除药已是脑复苏的重要措施。

脑功能恢复是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脑复苏是否成功关键是脑缺血、缺氧时间,应在心肺复苏同时实施脑复苏,脑复苏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

心肺复苏后发生脑细胞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所以脑复苏多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但影响神经系统功能预后的决定因素是心搏骤停的持续时间、复苏过程中大脑的灌注压,所以尽早有效的BLS、体循环平均动脉压的维持是脑复苏的关键,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持脑灌注压

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应维持正常或略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颅内压,从而保证脑灌注压。可通过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来维持血压。注意防止血压过高或过低。

(二)脱水治疗

脱水治疗目的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常用的有渗透性脱水药和利尿药,代表药物有20%甘露醇和呋塞米(速尿)。另外,血浆和人体清蛋白,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温和持久,有利于保持血容量。脱水药应在循环稳定后应用,以避免脑的灌注压进一步降低。脱水期间还要注意病人的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和肾功能的监测。

(三)降温疗法

降温是复苏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温可使脑细胞的氧需量降低,从而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起到脑保护作用。体温每降1℃可使代谢下降5%~6%,降温的时间越早越好。

1.降温的方法 采取体表降温结合头部重点降温。体表降温首选降温毯,为控制降温过程中的肌肉寒战宜采用冬眠合剂或肌松药;头部冰帽降温,将头部置于装有碎冰屑冰水的冰帽中,要注意对耳朵的保护,避免冻伤;也可在颈侧、腋窝、腹股沟和腘窝等大血管部位用冰袋冷敷,可以加强效果。

2.降温的监控 体温多主张控制在亚低温状态33~35℃为宜。低温疗法要加强对体温的监控,由于病人的体表温度已经很低,但体表温度并不代表中心体温,更不能说明颅内的温度,而中心体温则较接近颅内温度。中心体温的监测方法有:

(1)深部鼻腔温度,接近脑温,容易受吸入空气的影响,注意消除影响的因素。

(2)直肠温度,低月龄婴儿不用,因可造成直肠穿孔;小儿应插入肛门内2~3cm,成人超过肛门6cm;插入过浅,易受降温或保温装置的影响。

(3)食管温度,应使电极位于食管下1/3处,此处接近左心室后方,测得温度近似中心体温,如果探温电极位置过高,则会受呼吸的影响。

(4)鼓膜温度,鼓膜有丰富的血液循环,可以反映脑温;鼓膜测温技术并不复杂,已在临床开始推广,而且也没有特别的不适,病人可以接受;主要缺点是可能导致外耳道的损伤出血,甚至鼓膜穿孔。

(5)经皮深部测皮肤温度,本法是指采用零点热流法测中心体温,通过固定于皮面的传感器,测得皮下深部组织的温度。

3.低温疗法的护理

(1)降温应尽早开始,一般在心跳停止1小时内降温效果最好,2小时降温效果则受影响,在实施CPR的同时,有条件就要开始降温;

(2)保持有效降温,及时添加冰屑,保持冰水的温度;

(3)及时处理肌颤,低温可以引起寒战反应,增加机体的代谢和耗氧量,要及时给予处理,方法有:给予人工冬眠,既可以辅助降温,又有控制肌肉颤动的作用;巴比妥类药物具有脑保护和控制抽搐等多种作用;地西泮等药亦可酌情应用。

4.降温持续时间 根据病情而定,一般需2~3日,严重者可能需要持续1周以上,降温至大脑皮质功能开始恢复即以听觉恢复为标准。复温的方法是逐渐撤离降温设备,使体温逐步恢复至37℃,不可复温过快。

5.低温疗法并发症的监护 低温治疗期间,如果温度过低可以出现心动过缓或其他心律失常、低血糖等。治疗期间要加强监护,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四)高压氧治疗

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对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有很好的疗效。条件允许,应尽早开始高压氧治疗。

(五)控制抽搐

可选用冬眠合剂,地西泮、巴比妥类等药物控制缺氧性脑病引起的抽搐。

(六)其他药物的应用

1.钙通道阻滞药 能解除缺血后的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功能,清除自由基,防止血小板凝集和血液黏稠度增加,改善微循环。常用的药物有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

2.自由基清除药 脑缺氧导致的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的大量释放有关,故应用自由基清除药已是脑复苏的重要措施。常用的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维生素(Vit)E、去铁胺、21-类固醇(U74006F)等。

3.莨菪碱类药物 具有抗自由基效应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常用药物有山莨菪碱(6542)、东莨菪碱等。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减轻毛细血管和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稳定溶酶体膜防止细胞自溶、阻止细胞膜释放花生四烯酸、增加ATP合成和抑制自由基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1mg/kg或甲泼尼龙5mg/kg作为首次剂量,以后改为地塞米松0.2mg/kg或甲泼尼龙5mg/kg,每6小时1次,维持。2~3日后停药或逐渐减量。

5.使用促进脑代谢和脑苏醒药 如纳洛酮、甲氯芬酯、胞磷胆碱、ATP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