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病人的心理问题

中病人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入监护病房后的心理变化,依赖Hackett与黑泽等的观察,可分为4期:1.焦虑期 出现于进入病房后的最初1~2d。这些对病情是不利的。Hackett等发现住院的心肌梗死病人,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比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病人预后较好。

进入监护病房的病人,主要是严重心脏病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死等,这类病人在进入监护病房后,估计至少有一半病人有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的产生,往往来自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对疾病本身及治疗所发生的心理反应,亦有监护病房的陌生环境及单调而强烈的刺激,以及隔离病房缺少与亲人接触与交往的反应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入监护病房后的心理变化,依赖Hackett(1977)与黑泽等(1980)的观察,可分为4期:

1.焦虑期 出现于进入病房后的最初1~2d。主要是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焦虑不安,严重者可达到惊恐的程度,常伴有不安、出汗、失眠心率、呼吸方面的改变。这些对病情是不利的。Hackett等发现住院的心肌梗死病人,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比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病人预后较好。强烈的焦虑、惊恐等剧烈的情绪变化,常导致心脏病病人的死亡。但很多病人在经安慰、鼓励之后,特别是病情较稳定及对环境与治疗熟悉之后,焦虑可逐渐减轻。

2.心理否认期 病人入监护病房后第2天,特别是第3、4天,约有1/2的病人可出现心理否认反应。这时急性症状通常已略有控制,而病人则认为自己病已好,或认为虽仍有病但不需要住监护病房,坚决要求换病房或出院。此时,如果强制命令或言语过激,常易产生对立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平心静气地与之谈话,告之病情事实与可治疗性,常可使病人回心转意。这种反应一般可持续2~3d,亦可能会重复出现数次。

3.忧郁期 一般在病人入病室第5天以后出现,发生率约30%。病人自感因病而失去了工作、生活自理、社交等能力,亦损失了经济与丧失了发展前途,因而忧郁、苦闷、失去治疗信心。此时解释性心理治疗颇为重要,常有利于病人忧郁情绪的消除,但切忌作轻率的、无法实现的许诺,否则将使病人忧郁加重。

4.焦虑期 通常发生在出监护病室时,一是病人对离开监护病房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二是对监护病房产生心理依赖不愿出监护室。因而随着病人病情的好转,必须随时告诉病人的病情,并在转出监护病房前数日,有意减少对病人的探望和照料,至少提前1d告知转室日期,并向病人祝贺和鼓励,以减轻病人的焦虑。此外,冠心病病人,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后除了有上述的心理变化外,有1%~40%可出现欣快、淡漠、多动或少动、兴奋不安等较严重的精神症状,对此也必须加以注意并及时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