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人的焦虑和狂躁心理

病人的焦虑和狂躁心理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病人焦虑的因素很多。例如,疾病未确诊和预后不明确,可导致与疾病无关的焦虑。某些病人对带有机体威胁性的检查和治疗,对诸如癌症等预后不良的疾病均可引起强烈的焦虑反应。③手术所致焦虑。但是长期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心理上不平衡,妨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病人焦虑可进一步分为3类。反复冲突的结果,在住院期间和病人、陪护人员吵架,有的还与医护人员争吵,使人际关节恶化。

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难免因故焦虑。病人患病,当然更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的感受。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的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病人在生理与心理再度达到安全稳定为止。

引起病人焦虑的因素很多。例如,疾病未确诊和预后不明确,可导致与疾病无关的焦虑。这时,如果医生不及时向病人讲清楚,就会出现夸大病情严重性的倾向。正如Fletcher讲的:“无可奉告,并非好事,它会诱发病人的恐惧。”某些病人对带有机体威胁性的检查和治疗,对诸如癌症等预后不良的疾病均可引起强烈的焦虑反应。引起焦虑的因素有下几种:①对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是过分担忧。病人希望对疾病做深入的调查,但又担心会出现可怕的结果,他们反复询问病情,对诊断半信半疑,忧心忡忡,因而产生焦虑。②对某些对机体有威胁性的特殊检查不理解或不接受。病人对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检查程序茫然不知,特别是不了解某项检查的必要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常引起强烈的焦虑反应。③手术所致焦虑。大多数病人对手术有顾虑和害怕,特别是越接近手术日期,病人的心理负担越重,焦虑和恐惧越明显,甚至坐卧不安,食不知味,夜不入眠。④医院环境的不良刺激,易使病人心情不佳,情绪低落。例如,看到危重病人或是听到病友间的介绍,特别是看到为抢救危重病人来回奔忙的医护人员,产生恐惧和焦虑,好像自己也面临生命威胁。⑤临床上许多躯体疾病也可使病人出现焦虑症状,如甲状腺疾病、心脏疾病、更年期综合征、脑血管病、长期应用激素、手术前应激等。如果焦虑症状长期得不到控制,将成为许多躯体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等。⑥特质性焦虑,与心理素质有关。一定程度的焦虑反应可以调动机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摆脱困境。但是长期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心理上不平衡,妨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病人焦虑可进一步分为3类。 ①期待性焦虑:感到即将发生,但又未能确定的重大事件时的不安反应。如病人感到自己患病,但又尚未明确诊断,对自己患了什么病、病的性质和程度、预后情况不了解时的情境。初入院的病人对医院情况不熟悉,并期待医护人员尽快给予合理的治疗等。上述病人常容易发生期待性焦虑反应。②分离性焦虑:病人住院不得不与自己的配偶、子女、父母、家庭、同事以及熟悉的环境分离,暂时离开了维持心理平衡和生活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便会产生分离感,同时伴随情绪反应,特别是依赖性较强的老年人和儿童则更加明显。③阉割性焦虑:是一种自我完整性的破坏和威胁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特别是需要手术的病人,最容易产生这类焦虑反应。

我有近1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了,现在正在服药中,并且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不久前,我发现自己有莫名的焦虑。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如此不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常感到很焦虑,莫名的害怕,好像老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害怕电话铃响起,害怕走进人群中,害怕和人打交道。这种状态甚至影响了我的工作,上次出差途中莫名其妙的就因为费用问题担心得不得了。

病人生了病,是桩不愉快的情绪刺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心境不佳,就容易出现焦虑、激怒或消沉。所以,有的病人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甚至变得任性起来。病人的这种情绪反应,男性多表现为为一点小事吵吵嚷嚷,女性多表现为抑郁哭泣。尤其当遇到病情有变化或做特殊检查,或准备手术时,情绪更易激惹,以致焦虑、恐惧、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也有的把内心烦躁转化为外部行为,如有的突然梳洗打扮,有的理发刮脸,有的挥笔大量写信,有的狼吞虎咽地吃起东西来,也有的长时间向窗外眺望,还有的蒙头大睡等。有的焦躁不安、动辄发怒,责怪家人,埋怨医护人员,常因一些小事与家人或他人发生冲突。反复冲突的结果,在住院期间和病人、陪护人员吵架,有的还与医护人员争吵,使人际关节恶化。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又反过来影响病人的情绪,使之更觉得人们对不起自己。这类病人心理改变的关键还是对疾病的好转缺乏信心,从而产生焦躁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