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心理问题

常见心理问题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调查,离退休综合征通过自我调适,大多在1年内可恢复常态,也有的人可并发其他的心身疾病。4.老年期焦虑症 是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人担心失去控制或某种危险与不幸的到来,而感到紧张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差和无法松弛等不适。6.患病后心理 老年人因年老体弱,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并且急重病、慢性病、并发症也较多见。

1.离退休综合征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变化综合反应,一般发生在离退休后早期的一段时间。离退休干部由于生活规律和生活内容发生极大的变化,由此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失落心理或空虚心理等不良因素,引起明显的心理冲突,导致躯体上、心理上、行为上偏离常态的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①孤独、空虚、自卑;②忧郁、烦躁、不安;③与外界交往少;④心理老化加快;⑤诱发身心疾病。其发生与性格有一定关系,也与家庭关系的紧张与否有关。一般来说,女性适应较快,很少发生这类病症。据调查,离退休综合征通过自我调适,大多在1年内可恢复常态,也有的人可并发其他的心身疾病

2.老年期恐病症 亦称疑病症,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过分关心,因怀疑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而顾虑重重不能自拔。常由于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敏感多疑的心理特点或不良的环境刺激(医院、灵堂等)等因素而引起疑病症。主要表现为:①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②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感到全身所有的部位都有不适,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或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总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绝症,经常处于大难临头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因此而影响生理功能,削弱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导致心身疾病。

3.老年期抑郁症 老年期抑郁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心理疾病。由于自然衰老和各种心理的影响,如退休、丧偶或家庭不和睦等,使老年人易产生情绪低落,对生活悲观消极的抑郁心理反应,严重者可发展到抑郁症。主要表现为:

(1)情感障碍:总感到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有孤独感,但又不喜欢热闹的场面。对自己的病感到没有希望,甚至绝望,严重者觉得生不如死,有轻生念头和自杀企图或产生自杀的行为。

(2)思维障碍:脑力迟钝,想问题变慢,所以很少与人交谈,严重者一句话不说。

(3)认知功能减退:患者对自信心的丧失,更加重了悲观情绪和反应能力。对患者进行智力测验可以发现:计算力、理解力、综合判断力及记忆力都有下降,可表现出抑郁性假性痴呆。一旦情绪好转,思维灵活,“痴呆”就随之好转。

(4)行为障碍:抑郁症状轻者表现出无自信心、工作怕困难、依赖性强。抑郁症状加重时,无法进行日常工作,行动变慢,回避交往,极少活动,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部分伴有焦虑症状的人表现坐立不安,与人纠缠,痛哭流涕。自杀行为很常见,而且很坚决,部分患者在下定决心自杀之后,可以表现出镇定自若,不再有痛苦的表情,因此很容易使自杀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

(5)躯体症状:一些老年人对情绪低落的体验不明显,认为是由于身体不好,才引起心情不好,因此不太重视心情的改变,而表现顽固的躯体症状,如主诉多,反复诉说不舒服,躯体症状主要为睡眠障碍和食欲下降。老年期抑郁症患者选用“老年抑郁量表(GDS)”为测量工具进行心理测验,可以帮助及时准确的诊断,有利于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和治疗措施。

4.老年期焦虑症 是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人担心失去控制或某种危险与不幸的到来,而感到紧张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差和无法松弛等不适。其发生与不良的环境因素、个体性格和遗传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

(1)主观感受:感到恐惧、害怕、期待着危险或灾难的降临,甚至出现怕失去控制而发疯或死亡的威胁,注意力不集中,有失去支持和帮助感。

(2)认识障碍:在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出现模糊感,担心即将晕倒,思考较为简单。

(3)行为异常:惶惶不可终日,容易激惹,对外界缺乏兴趣,造成工作和社交中断。

(4)躯体症状:常有心悸、胸闷、透不过气、口干、腹痛、便稀、尿频和大汗淋漓等表现。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症状,其模糊的恐惧、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担忧、使全身不适、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欲生不能、欲死不得。由于长期负性情绪的影响,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癌症等心身疾病,因而受到各国广泛重视。老年期焦虑症患者可以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测验,能够准确反映有焦虑倾向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利于及时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5.老年丧偶心理 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对丧妻的男性老年人打击更大,因为老伴经常是老年人生活中惟一的支助者和情感上惟一的依托者。有些老人在老伴去世后,身体和精神会迅速衰退下来,甚至一蹶不振,积郁成病,不少老人在老伴去世后相继而去。主要表现为:

(1)孤独寂寞: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减少了朋友间的来往,主要是夫妻长期为伴,一旦对方突然去世,另一方孤独凄凉的感觉难以言表。

(2)抑郁绝望:老伴去世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我封闭,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轻率走上绝路。

(3)性情古怪:因独居易造成心理发展及行为方式退缩、落后,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古怪,讨厌新鲜事物,不愿与人接触。

(4)病魔缠身:因孤独寂寞、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影响,使机体神经功能失调,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而引发各种疾病。

(5)死亡威胁:老年人本身所患有的躯体疾病和失去老伴后的心理障碍,更容易导致老年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和目的。沉重的思想压力会促使他们更加衰老,无病的生病、有病的加重,死亡便会以极快的速度逼近老人。所以丧偶对老人的生活打击极为残酷,若不能妥善调适,会使健康急剧恶化,据统计,在配偶死亡2年内居丧老人的病死率是一般老人病死率的7倍,可见丧偶是导致老人提前死亡的重大心理因素。如果居丧老人能够平静的渡过两年时间,一般已经适应了环境,尤其女性老人往往一旦情绪平稳后,能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从操持家务或带养第3代来弥补和充实生活。男性老人却常常找不到适当的生活方式得以解脱,而感到孤独无助,冷落寂寞,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善,会对老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6.患病后心理 老年人因年老体弱,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并且急重病、慢性病、并发症也较多见。由于老年人个性心理特征不同,患病后经常可以见到以下几种不同的心理类型表现:

(1)虚弱抑制型:病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低沉,软弱无力,不愿意讲话,略有不适便呻吟不止,对战胜疾病缺乏足够的信心。

(2)神经衰弱型:主要表现对疾病焦虑不安,恐惧、失眠、到处求医,不管别人如何劝说,深信自己所患疾病后果严重。

(3)疑病型:常常对医生和检查结果表示怀疑,认为自己所患疾病比医生说的严重,觉得医护人员未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症状,要求医生同意自己的见解。对于客观检查结果,如不支持自己所怀疑的疾病,便觉得检查结果可能有误。

(4)漠不关心型:此类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认为自己身体健康,能吃、能睡、能运动,因此对自己的病漠不关心。由于患病时觉得无所谓,不相信自己能患某种严重疾病,往往容易延误临床诊断和治疗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