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科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科常见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当儿童患病时所造成的心理发展障碍也是与上述三因素有关。但是,某些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给儿童带来的影响,与其说是生理上或神经系统方面的原因,不如说父母对患病儿童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年患病时,由于他们心理生理的特点,往往伴随着抑郁症的症状,这是他们自身无法抵御疾病带来的心理打击的重要标志。患病儿童住院治疗疾病,这对治疗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会给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躯体的和行为的)阶段,任何躯体疾病都将影响其身、心发育,而且,儿童不论患什么病都会对其家庭产生心理社会影响。

从幼儿到成熟时期,各个阶段都有身心方面的变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儿童和少年的心理成长是受到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和经验积累的制约。所以,当儿童患病时所造成的心理发展障碍也是与上述三因素有关。

很久以来,人们已经充分注意到某些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可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但是,某些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给儿童带来的影响,与其说是生理上或神经系统方面的原因,不如说父母对患病儿童的态度起关键作用。据估计,有30%~40%的儿童在18岁以前曾得过一种以上的疾病,包括视、听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学习及行为障碍,其中严重的慢性病占7%~10%。除感觉障碍外,最常见的是哮喘。

婴儿期的母婴接触对于婴儿心理健康发展极为重要。病婴由于住院与亲人分离,以及母亲对婴儿疾病的反应造成母爱剥夺,使病婴缺乏安全感。6~7个月的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就可体验到一种丧失感并表现沮丧。幼儿期住院时受到疾病的冲击,家庭的过度保护可以抑制儿童表达个人意志的机会;住院儿童与双亲分离所致的应激,可因缺乏安全感及对父母丧失信心而增强。幼儿常把治疗手段看作是一种惩罚。学龄期儿童在心理上正发展着一种统治感(sense of mastery),一种预测及控制未来事件的需要和对道德态度及价值的评价。慢性病可以阻碍这种发展。到了少年期,像儿童一样仍处于发展时期,但又像成人一样要去应对一些面临的生活问题。在成长变动时期患慢性病可以引起折磨。在自我概念及躯体形象形成时,因为疾病或躯体变化的影响,少年可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少年在慢性病期间也可出现一些成人样的应对反应——否认、理智化、代偿、愤怒等。

儿童对待疾病的态度,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即便在相同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患病儿童对疾病的态度,一方面取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和个性成熟水平,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个体经验的性质和个性特点,或者可以解释为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教育条件以及他们的先天素质使他们对疾病有不同的反应。在第一个年龄阶段,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没有充分形成,他们患病时多半没有成人那样的恐病情绪,当然也没有所谓对疾病的乐观态度或悲观态度。这时的儿童对于“患病”没有什么完整的概念,所以他们的情绪反应和态度都带有直观的或直觉的性质。在这个年龄阶段上,对疾病的主诉比较简单,低龄儿童只能从躯体不适上去体验疾病,可以指出哪个部位疼痛或不舒服,但却不带任何焦虑情绪,不会对疾病有什么担心。

儿童发展到接近青春期时,由于本体感受器的冲动增强,所以对各种器官的异常体验变得比较明确,另外,他们对社会生活、个人前途等已有某些独自的想法,生活经验也有了某种程度的增加,对疾病的严重性与后果增加了认识,并开始涉及到认知和情感的问题,这时期的儿童患者对疾病本身更加重视,因为已想到躯体疾病和自己未来生活的重大关系。所以,当他们患病时,特别是患比较严重的疾病时,往往会产生十分痛苦的情绪体验,对疾病以及治疗有很强的情绪反应,由于与医生的看法有差别,常因此而引起问题,他们需要从医生那里得到详细可靠的信息,并希望有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气氛来向医生提出问题,但医生有时使用的语言对儿童来说太复杂,交谈的气氛也过于严肃和匆忙,这样就会妨碍交往而增加儿童的焦虑。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年患病时,由于他们心理生理的特点,往往伴随着抑郁症的症状,这是他们自身无法抵御疾病带来的心理打击的重要标志。平时活泼好动的儿童,当知道自己患了结核病时,可以立刻变得垂头丧气。这种随着疾病确诊而立刻出现的情绪表现,在任何人都是可能的,但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却特别突出,他们可以因为患病而反应低下或反应过度,反应低下表现为错误理解、否认、幻想或对抗,因而拒绝执行治疗方案,不服药、不遵守医嘱,并可能会曲解医生明确的指导。反应过度则出现对信息的错误解释,表现过度的顺从和焦虑;有的儿童可能把患病视为心理上的奖励,因为父母总是对患病儿童有过分的照顾。

患病儿童住院治疗疾病,这对治疗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会给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儿童住院时的心理压力并不是来自对疾病的顾虑,而是来自对环境改变的适应障碍。少年期的儿童仍然是离不开父母关照的,从长期适应了的家庭环境进入陌生的病房,儿童的安全感往往下降,他们会觉得害怕和不安,特别是没有母亲陪同时,这种恐惧心理会十分强烈。

儿童因病住院,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可以产生很多心理症状。首先是住院就不得不和原先所熟悉的人分开,而这些熟悉的人可能是病人原先心理的乐趣和支持,因此一旦分离,可产生分离性焦虑,甚至会因自己生病而懊恼,产生自觉性悔恨;其次,生活内容必须由医护人员安排、监护,受到医院规章制度的约束,在病房内进食、料理个人卫生、更衣就寝,致使儿童感觉不方便和不安;对于诊断不明、初次入院或不了解自己疾病性质和预后的病人会产生期待性焦虑;同时又为日后的学习、身体康复、功能康复等问题担忧而处于紧张状态。

在儿科疾病中与心理学关系最密切的是儿童脑部疾病所造成的各种心理障碍。目前,人们对大脑损伤的儿童越来越多地给予关注。经验证明,对于这些儿童及时地进行治疗,促进康复以及给予矫正,是改善代偿能力和控制病情发展的有效措施。

胎儿如果受到了轻微脑损伤是不易诊断出来的,这类损伤会阻碍和影响胎儿的运动功能发展,出生后幼儿不能及时地发展出复杂的运动技能。对于脑疾患幼儿,必须注意训练,也就是说要把环境因素放在首位。很多学者认为,外界环境和不正确的教育是使人形成异常性格的根源。据此,错误的教育往往导致儿童的自我中心、过分自爱、过多地依赖等缺陷,对正常儿童是如此,对于患儿更是如此。训练任务适当,假如使儿童负担过重,并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那么他们就会失去信心,犹豫不决,产生自我不完善的感觉,如果对患儿太溺爱,那么,儿童又会变得无能,遇事不能采取果断的决策,对自己没有信心。

有脑部损伤的青少年患者,情绪障碍往往表现为抑郁症。而这种抑郁症的性质,接近于器质性抑郁,这种抑郁状态形成得很慢,往往不会引起运动障碍,所以使人很难把它与疾病本身联系起来。抑郁状态往往使儿童逐渐变得意志消沉,夜间不能入睡和情感脆弱。在他们学习遇到挫折时,表现得最突出,当他们进入社会时,由于他们的缺陷而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时,这种抑郁状态可以发展较严重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