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的前10位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终其一生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正常心理包括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违背上述3条的任何一条都是异常心理,异常心理也称心理疾病。

第6章 认识心理障碍

学习要点

1.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别

2.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3.对心理咨询的科学态度

4.接受心理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的前10位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终其一生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除了专业人员的努力外,青少年自己也应具备一定的区别正常与异常心理的能力。

一、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别

(一)什么是心理正常和不正常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有这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有3个特点:一是能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和发展;二是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承担社会责任;三是能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正常心理包括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违背上述3条的任何一条都是异常心理,异常心理也称心理疾病。异常心理有4个特点:一是离奇怪异的表现;二是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三是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四是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如果把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都称为心理问题,那么心理问题的等级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划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有国内学者提出一种较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3方面进行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在一个时间段中(如1周、1个月或1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没有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请对照这10条标准,看看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①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②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④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触。⑤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⑩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重点提示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心理问题,如了解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就业指导等。

2.不良状态 不良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人们常称之为“灰色地带”,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状况不良(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不良状态具有以下特点。

(1)时间短暂,一般在1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影响较小。处于此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活动,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之类的词汇在他们的日常言语中频繁出现。

(3)能自己调整,大多数人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后者应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是心理活动中的轻度创伤。如遇到挫折后的愤怒攻击,或消沉自悲;遇到难以两全的抉择时发生心理冲突;考试前过分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多伴有情绪的焦虑或抑郁、紧张或恐惧以及生理功能的改变。心理障碍往往只是暂时的,在一定情景下偶然发生的,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每一个正常人在特定情景下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其社会功能完好无损,往往不需治疗。只要不良生活事件消除,适当应用心理防御措施就会自然消失。但是严重而持久的心理障碍不仅会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还会诱发一些精神疾病。其特点如下所述。

(1)不协调性: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个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年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年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

(2)针对性:处于此状态的个体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念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又称社交恐惧)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师:处于此状态的个体多数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指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有如下几种。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能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黏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或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的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缺乏、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3)损害大:在此状态下个体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师的治疗:此状态下的个体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师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师一般对其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重点提示

心理疾病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咨询解决,应该到精神病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和精神科诊治,若辅助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治疗效果更好。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年轻人常见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为:学习的压力、恋爱与性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等。由此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抑郁性障碍

焦虑抑郁性障碍是青少年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往往有其独特性。由于认知的不完善及体验的缺乏,年轻人往往难以表达他们正经历的焦虑抑郁情绪,通常有较明显的外在表现。焦虑的表现为:烦闷、坐立不安、交谈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咬手指、不停玩弄小物件、出汗、手抖等。抑郁的表现为:垂头丧气、眉头紧锁、对学习娱乐毫无兴趣、厌学、独处,交谈时话少或烦躁、不合作、易激惹、敌意等。还有失眠、爱发脾气、厌学、注意力不集中、不愿见人、缺少同情心、虐待动物、食欲下降、头痛、头晕、发木、头部压迫感、乏力、心慌、憋气、腹部不适等。当一个历来活泼的女孩明显的变得沉默寡言、孤僻,或一个历来温和、听话的男孩变得暴躁、敏感等,都要考虑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二)对人恐怖症

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某一类人,如老师、异性或陌生人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难以自制地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自己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自己内心的想法等,刻意避开他人,因而影响人际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实在无法忍受时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常常已煎熬了多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三)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是缘于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会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如“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根据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很可能是神经质症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容易引发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形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婚前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少年遇到有困惑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以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学习压力过大与学习动机不足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负担过重,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咨询较多的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或期中考试、中考、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

(五)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独立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的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青少年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和孤独。

为人际交往压力而烦恼的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没有信心,害怕不受欢迎。这样的年轻人常常认为:“我在别人面前一定不能紧张、失态”,“别人都在注意我”,“某某同学没理我,我是不受欢迎的人”,“我必须赢得所有人的好评”,“在别人面前出丑是糟糕之极的事”,“我必须是完美的,别人才会喜欢我”等。只有改变这些不恰当的认识和态度,领悟到自己并不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与大家一样都是既有缺点又有优点的人,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会在人际交往中更有魅力,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培养信心和技巧。

讨论与思考

1.案例分析

案例A:前天我的同桌说手机不见了,问我拿没拿,我说没有,还帮他找。没想到,他昨天告诉老师,怀疑是我偷了,老师还审问了我,虽然老师没有批评我,但是,我一想到这事就生气,真想揍那个同学。

案例B:林某害怕异性,总是有意地回避异性。但越是回避眼睛却越是神使鬼差地要去看他们,甚至是他们的敏感部位。后来,即使在她视线里出现与男性相关的东西,如打火机、烟或男性的衣物等也会使她心神不宁。如果身边有男性,哪怕距离很远,她都会感觉特别紧张、局促不安,全身别扭,她的目光会不自然,只好低下头闭上眼睛去躲闪。因此她拒绝与人交往,生活处于半封闭状态。

根据这两个案例判断他们的心理问题属于哪个等级,为什么?

2.心理测验---社交恐惧自测量表

指导语:每个问题有4个答案可供选择,①从不或很少如此;②有时如此;③经常如此;④总是如此。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表中圈出相应的答案,此数字就是你每题所得的分数。

结果分析

1~9分:还好,你应该没有社交恐惧症

10~24分:你已经有了轻度症状,照此发展下去可能会不妙。

25~35分:你已经处在社交恐惧症中度症状的边缘,如有时间一定要求助心理医师。

36~40分:很不幸,你很可能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了,快去求助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

3.自我分析:根据以下问题,评估自己是不是患有心理障碍。

(1)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如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在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

(2)情绪是否恶劣?如经常悲观、抑郁,焦虑、烦躁,或者易怒、喜欢攻击?

(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如长期慢性疼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

(4)有无工作、学习和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等。

(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如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

(6)是否极度讨厌自己或厌恶别人等。

上述6方面的表现,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碍。所谓一定强度,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快乐和工作能力;所谓的时间是指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要在3~6个月或以上。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一、心理疾病的预防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正确地认识人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学会理性地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冷静妥善地处理问题。提高对挫折和心理冲突的耐受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

(二)对自己的期望不宜过高

青少年要在充分了解自己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的奋斗目标。而这种目标应该是通过艰苦努力能达到的,不要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盲目地确定一些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要盲目参加不切合实际的竞争,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否则目标落空,遭受挫折,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会自我调控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负性情绪,如考试挫折后的苦恼,同学吵架后的生气等。对于这些问题,除找自己信任的人通过谈心进行倾吐宣泄外,还要及时提醒和告诫自己控制情绪,并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积极的文体活动,防止消极心境的产生,使心理得到放松。这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

(四)主动进行人际交往

有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会有两种思想。青少年在正常交往中,能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从中得到启迪、疏导和帮助,增强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学习、工作、生活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困惑。这是保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青少年的面前是“漫漫人生路”,要想顺利地“上下求索”,这就要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为心理健康提供“养料”,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借助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定义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心理障碍或要求,运用相应的心理学原理及其技术,借助一定的符号,与求助者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解释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找出行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心理问题的可能条件和途径,共同协商除摆脱困境的对策,最后使求助者增强信心,维护心理健康的过程。

(二)需要心理咨询的情况

心理咨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下列情况均适合求助心理咨询:

1.了解自己的个性,包括能力、性格、气质、兴趣、应对方式、人生态度等。

2.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获得就业指导。

3.缓解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压力,调节情绪。

4.纠正不良行为。

5.诊断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疾病,若有心理疾病,可要求心理咨询中心转到脑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诊治。

6.了解心理卫生知识。

三、配合心理治疗要做的准备

若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当事人必须做好以下准备。

(一)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

这对于成功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施加恒定的治疗和心理影响本身,是心理治疗奏效的基本因素,时间保证不了,治疗就无从谈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治疗时间总是改来改去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通常心理治疗的频度在每周1至5小时,个别甚至可以达到10小时。总的疗程,根据疗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行为疗法可以是几个月,精神分析疗法需要几百小时,通常都需要几年,个别严重的,可能需要终生咨询。所以,决定治疗前,必须做好时间安排。

(二)做好经济上的准备

心理治疗费通常是比较昂贵的,约在100元/小时,有的甚至高达2000元/小时。而且,大部分治疗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所以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对此有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三)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

这也是最重要的准备。无论是行为疗法或者是森田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受、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是无论哪种心理疗法都无法避免的。就如同外科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这些痛苦在治疗的一定阶段,甚至会超过心理疾病本身造成的痛苦。可以说,“小痛小悟、大痛大悟、无痛不悟”,没有痛苦的心理治疗,只能算作止痛针和麻醉药,真正的治疗并没有进行。伴随痛苦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没有勇气承受治疗痛苦的患者,是无法从真正的心理治疗中获益的。

准备充分之后,就可以开始治疗了。治疗中的配合包括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治疗中尽可能做到坦诚,真实地表达和表现自己。其实,通常医师对求助者几乎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按时与医师接触,一切就都可以顺其自然了。顺其自然,是最佳的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治疗状态。

四、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常见误解

在心理诊治的过程中,很多心理病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患者陷入了某些误区。最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方面。

(一)分不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在国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被区分得很清楚。由于中国的心理学起步较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常被混用,从业人员基本上也两样都做。其实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3类问题。

1.发展性咨询 针对现实生活中与心理发展有关的现实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工作,更好地认识自己,面对未来。如失恋引发情绪抑郁,工作岗位转换引发角色失调等。

2.心理健康咨询 主要针对心理健康出现的问题,消除不良心态、扭转错误的认知观念和心理障碍。

3.促进正常的人际交往 精神疾病患者基本康复以后,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去对待生活。

心理治疗主要面对各种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治疗长度往往根据不同的障碍及严重程度而不同,但通常比一般性的咨询要长,治疗往往是个系统的过程。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有: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催眠暗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音乐疗法等。

(二)“有毛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心理危机,它还有保持心理健康、开发潜能等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竞争压力也日趋加大,“郁闷”“无聊”“烦死了”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需要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咨询还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心理咨询师能看透我的想法,知道我的过去和未来

有人把心理咨询简单化,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谁都能当心理咨询师,只要口才好就行。也有人把心理咨询复杂化、神秘化,把心理学等同于神秘学说,如算命、占卜等。有些来访者故意让心理医师猜测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衡量心理医师的水平高低。其实心理医师除了经过训练有良好的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的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外,与一般人并无不同。

(四)去做心理咨询很丢人

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等概念。对心理咨询的惧怕与怀疑可能源于对“精神病”的无知,去心理咨询的人怕被当成“精神不正常”,把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不少人去做心理咨询或看心理医师时偷偷摸摸地,深恐被人看见;看完之后也日夜担心秘密泄露。这种认知使有些人在有轻微的心理问题的时候不敢去接受治疗,一味“捂”着、“瞒”着,最后发展成重型精神病。心理咨询的最基本原则包括“绝对保密”,所以不必担心内心的秘密会泄漏出去。认为“看心理医师丢人”的人才是软弱的、不敢接受自我与现实的人。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虑的走进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问题,让自己生活得更有价值,充满信心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五)心理咨询解决不了问题

许多初次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对心理咨询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幻想一次就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重见真我的蓝天。他们一味寻求特效咨询方法,总希望能一蹴而就,对每种咨询技术都浅尝辄止,一旦发现问题没有解决,就认为心理咨询没有用。忽视了调动自己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而这恰恰是心理咨询的核心,也是咨询取得效果的关键。形象地说,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你拨开荆棘,引导你走出道路,能否走出迷茫,靠的还是自己。心理咨询师只是提供一些正确认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必须由求助者本人多次实践才能解决,而非心理咨询师所能包办解决的。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才可以一次心理咨询就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现实问题还可能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次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需要一个了解、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过程,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加上每次心理咨询有时间的限制,一次能解决一个小问题就不错了。

据研究,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病态人格作基础,人格基础不动摇,心理问题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人格是在幼年形成的,幼年以后基本定型,一旦定型,就不易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心理问题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对此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准备,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治疗就容易失败。

(钱红敏)

讨论与思考

1.案例分析

李某,男,中专二级年学生,17岁。

主诉:觉得生活没意思,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情绪低落,失眠,烦躁近1年。

初中时学习成绩优异,上中专后,学习依然努力,但成绩不如中学好,上学期期未考试平均分是79分,比预想的要差6分,不能拿奖学金了,父母也批评了他。从此他感到自己被别人看不起,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心情非常低落、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觉得活着没意思,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兴趣,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独来独往,我行我素,逐渐开始出现失眠、烦躁不安等症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本学期,成绩越来越差,每次考试前都紧张得睡不着,但是看书又不入脑,有时想到自杀,但又缺乏胆量和勇气,完全感觉不到生活和学习的兴趣,自己也不明白原因。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从症状看来属于心理问题的哪个等级?为什么?

(2)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给他提出几条建议?

2.小组讨论

(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

(2)讨论问题:我最烦的3件事。

(3)小组长将本组主要的心理问题进行概括,找出3个主要心理问题,并向讲课老师汇报。

(4)老师将各组的心理问题概括,并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和如何进行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