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心理卫生问题解析

常见心理卫生问题解析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负面情绪影响下,内分泌容易出现失调,造成躯体不健康的同时继续反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情绪,即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鼓励主体为实现积极目标而采取健康积极的行动。人格缺陷极容易诱发精神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人格特征容易诱发不良的心身疾病产生。人格这一复杂的心理系统由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教育程度和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而整合形成,对于人格

第二节 常见心理卫生问题解析

一、情绪、情感与健康

情绪和情感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的过程和现象,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也无法表达。情绪活动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愉快或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不愉快、消极的情绪体验。前者对机体以及个人成长具有促进鼓励的作用,而后者则具有相反的作用。

(一)不良情绪、情感的危害

在正常的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作为现实的客观解码进入人的主观世界,个人经过再加工形成主观情绪、情感,作为主观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以人的需要作为中介,反映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快乐、放松、喜悦等;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悲伤、沮丧、焦虑等。长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造成持续性心境低落,容易导致生理、心理多方面受到损害,具体如下:

1.不良情绪导致生理功能紊乱

由于情绪体验与生理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医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有利于体内组织与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起到一种维持和促进的作用。诸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虽然是适应环境的必要反映,但往往过分刺激人体,促使人的心理活动失衡,从而导致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衡。中国远古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记载:“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肾”。如果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它所引起的长期或过度的神经紧张,还会造成机体的病变,心脏病血压、癌症、胃病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神经性皮炎、精神病等发病机制都与情绪失调有关。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其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与情绪关系密切。负面情绪影响下,内分泌容易出现失调,造成躯体不健康的同时继续反作用于心理。[5]

2.不良情绪导致心理应激能力减弱

情绪往往是态度体验的过程变量,相对于情感而言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开始时不良情绪的发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击,造成突然激动、暴怒或者紧张焦虑。较大的情绪波动容易造成主体意识狭窄,判断力、理解力降低,甚至理智和自制力丧失,造成正常行为瓦解,例如过度焦虑往往会使人因过度紧张而造成注意力分散和工作学习效率低下。同时,如果个体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会导致持续性情感低落、压抑,形成悲观的价值理念,丧失应对生活压力与挫折的能力,在情感得不到宣泄的情况下往往容易造成严重的抑郁或焦虑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二)积极情绪、情感的作用

健康的情绪,即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首先是情绪上的成熟,指一个人的情绪的发展、反映水平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与其年龄和社会对比的要求相适应,并为社会所接受。积极的情绪对人的生活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反映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正确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对积极进取的内驱力提供有效的鼓励信号。以鼓励主体为实现积极目标而采取健康积极的行动。

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有机体个人生活状态的调节。情绪、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人容易注意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对于生活压力及成就都能够以适当的情绪状态应对,形成较为平和的心境,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个人成长必须要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体验,积极寻找快乐体验,培养自身幽默感,增加愉快的生活体验,并学会有效宣泄情绪的手段。

二、人格与健康

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各种心理特性的综合,前者是人格的动力,后者是个体之间的差异。它作为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它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教育程度和生活经历不同,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而这些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很难改变。

(一)人格缺陷与健康

常见的人格障碍种类包括:强迫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人格缺陷极容易诱发精神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

1.人格影响身体健康

人格特征容易诱发不良的心身疾病产生。心身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对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包括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而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转换。研究表明,不同人格特点的人会生不同的疾病。表5-1是三类不同人格特征及表现。大量实验调查表明,A型性格中对外界的敌意态度和高度生气、发怒的特征联合作用,成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诱因。而C型性格的人易患癌症。

2.人格影响人际交往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征,对有效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格缺陷的主体往往不能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知,也不善于倾听他人,正确反映他人的个性特点,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有效适应社会的环境,也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孤独单一的生活状态。

3.人格影响生活质量

人格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作为人格最具有能动性的部分,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并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它对于人的兴趣、动机、价值理念、能力、气质等其他特征有着指导作用。受后天生活环境及教养方式而形成的不良性格容易制约人对积极事物的追求及人格能力的开发,并容易导致人们价值理念的偏差,制约人的发展,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表5-1 ABC型人格特征及表现

img20

续表

img21

(二)健全人格的塑造

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全的集中体现,培养健全人格有助于使人格结构各方面得到平衡和充分的发展,并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对心身健康、潜能发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健全人格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具体如下:

1.树立正确的人格发展观念

尽管人格形成受遗传先天因素影响,但事实上,通过努力和后天的自我发展会发生变化。应树立积极的人格发展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于已形成的不良人格特征客观对待,相信通过个人努力和后天学习能够不断完善和塑造良好积极的人格。

2.重视人格发展中的生物、心理和社会诸因素作用,努力创造人格健全发展的内外条件

人格这一复杂的心理系统由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教育程度和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而整合形成,对于人格的养成必须在客观认识人的生物性基础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的教育理念培养个人的积极心理,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等营造适合人格发展的积极良好的社会环境。

3.重视人格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

在树立正确的人格发展观后,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制订有效的发展计划。人格的发展过程缓慢,切不可急功近利,也不可片面偏激。人格的各方面要互相协调一致,同步发展,在保证个体内部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与社会环境联系,能动地适应环境。发展人格,健康的人格既表现为人格内部的统一和协调,也表现为人格内外的平衡与和谐。

三、应激与健康

应激是一种主观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应激是经常会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情感性、防御性的应对过程,产生心理唤醒和生理唤醒的双重作用。

(一)应激对身心的影响

1.应激与生理健康

应激反应是随着生物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反映,当个人处于挫折状态时,应激的生理反应表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即由许多有害因素产生的一种综合征。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如图5-2所示,其具体理论可总结为:

(1)所有生物有机体都有一个先天的驱动力,以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这种保持内部平衡的过程就是稳态,一旦有了稳态,那么维持体内平衡就成为一个毕生的任务。

(2)应激源如病菌或过度的工作要求,会破坏内部的平衡状态,无论应激源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人体都会用非特异性生理唤醒来对应激源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防御性的和自我保护性的。在应激源第一次出现时,人体会产生一个低于正常水平的抗拒,在警戒反应阶段的短时阻抗会引起人体肠胃失调、血压升高,如果防御性反应有效,警戒消退,人体就会恢复正常活动。

(3)对应激的适应是按阶段发生的,各阶段的时间进程和进度依赖于抗拒的成功程度,而这种成功程度则与应激源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由于第一阶段的反应没有排除危机,应激仍然持续,那么人体需要全身动员,一般情况下以抗拒的减少结束。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更多严重的身体症状,如溃疡、动脉粥样硬化,而这些身体的症状也可以减少抗拒。

(4)有机体储存着有限的适应能量。一旦能量用尽,有机体缺乏应付持续应激的能力,接下去就是死亡。如果应激源非常严重,人体便会进入衰竭阶段,耗尽储存的能量。[6]

2.应激与心理行为健康

应激的心理反应可涉及心理各个方面,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首先是情绪反应,由于受个体的差异的影响情绪反应强度不同,应激时常引发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同时在各种负面情绪的相互影响下使得个体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意识变狭窄、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挫败感和悲观厌世的消极心态。

心理应激的结果是导致机体外在行为的变化,具体包括逃避与回避应激源、退化与依赖以获得他人同情、支持来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通过敌对与攻击行为缓解应激带来的不适、自身焦虑和消极评价而产生的无助与自恋、通过不良的药物滥用缓解心理压力等。不良的行为改变对机体有效应激能力起到消极损耗的作用,加速应激对心身的伤害,形成恶性循环。

img22

图5-2 应激源的持续时间与其相应的应激反应曲线图

(二)提高应激干预能力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多少都会遇到困难。应激源是外部客观存在,任何人都会遇到应激问题,有效提高应激干预能力有助于人们不断自我完善,丰富人生阅历。

1.摆正价值观

提高应激干预的能力,是要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不断改善认知水平,对应激形成正确客观的评价。应激是普遍存在的,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社会工作、天灾人祸而造成的各种压力、打击和挫折总会影响人的发展。应将应激当做人生契机,成为不断提升和超越自我的外部动力。

2.积极投身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化解不良因素的影响,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

3.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朋友关系或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都会对应激控制发挥很大的帮助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产生安全感,强大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其使应激反应的不良影响降低。

4.自我宣泄和释放

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交谈、哭喊等方式来宣泄由应激而带来的不良反应,通过身心训练达到使机体放松的目的。当遇到应激时,学会主动请求帮助和自我调节

四、人际关系与健康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离不开和他人交往,离不开和周围人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建立和发展一般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通过逐渐了解而形成稳定的关系。

(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在由遗传、教育、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不良的人际交往观念,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无法形成可靠安全的人际关系网络,即使是正常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不同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刻板效应)而形成对他人的错误认知。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会给人带来愉快、充实、幸福、成功和欢乐,并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当人际关系紧张、失调时,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失望、忧伤和阴影。

img23

图5-3 常见人际交往障碍及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效应

(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我国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就必须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坚持以下人际交往原则:

1.交换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三人行必有我师,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能够帮助个人不断完善和提升。人际交往双方相互关心、帮助与支持,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满足彼此的需要,又要促进相互联系、深化双方的感情。交换互利性越高,交往双方关系就稳定、密切;反之,交往双方关系就疏远。

2.包容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然而在与人的交往中,难免遇到与自己的习惯和价值观差异很大的人,包容原则要求个体在遇到与自己价值观相左的意见时应在自尊和保护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学会包容、克制和忍耐,在交往中通过有效的沟通试图理解交往对象的观点,尽量给他人以关怀和帮助,以达到心理上的和谐。

3.平等原则

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的基础,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往往是不对等的,这会影响双方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平等原则要求每个人在自尊的前提下尊重对方,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彼此,让对方感到安全、放松,这样有助于我们扩大人际关系网络,与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成为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诚信原则

人际交往是人在社会中获得安全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人以支持和鼓励。诚信原则即以诚待人,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有利于人在交往中消除可能产生的误会,增加信任感。古人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