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与表现

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与表现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本质上常伴静脉炎,因此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两词交替使用。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闭塞期,深静脉通畅试验阳性,静脉压升高,运动后更加明显。年轻人血栓性静脉炎单次发作3~6d临床症状即消除,无易患因素的可活动的病人需治疗2个月。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深静脉。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两者互为因果。血栓形成本质上常伴静脉炎,因此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两词交替使用。

(一)病因

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二)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1.血管壁损伤:肢体外伤时血管壁的损伤。

2.静脉插管或输入各种刺激性液体或高渗液体;静脉曲张,引起静脉内血液淤滞,造成静脉内膜缺氧和变性。

3.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烧伤或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纤维蛋白原和第Ⅷ因子增多;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急剧升高和骨髓增生性疾病,造成静脉内血栓形成。

目前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以下的危险因素有关:年龄大于40岁;肥胖;恶性肿瘤;近期长途旅行;长期卧床;创伤或骨折手术;截瘫;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妊娠;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动脉栓塞史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心输出量减少。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因多种原因的影响,在静脉内凝结。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从腘静脉到髂静脉系,均可形成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待病程进入后期,血栓机化而完全再通后,也可变为深静脉逆流性病变,浅静脉曲张多为代偿性表现,下肢肿胀,酸胀不适,常在短期内出现踝部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迅速出现皮肤营养不良性改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闭塞期,深静脉通畅试验阳性,静脉压升高,运动后更加明显。血栓再通后,深静脉通畅试验也可阴性,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表现相似。若鉴别诊断有混淆,可行静脉造影检查确定。

(四)治疗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肺栓塞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1.卧床 诊断为急性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床脚抬高15cm或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可减轻疼痛并利于静脉血回流,还可使血栓紧贴于静脉内膜上。

2.早期使用抗凝血药 先给肝素5 000U静脉注射,继以肝素静脉滴注,剂量为750~1 500U/h,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调整用量。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作用缓慢,可用于维持治疗,于肝素治疗的第5天起应用,其剂量调节到INR 2~3倍。抗凝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病人的情况。年轻人血栓性静脉炎单次发作3~6d临床症状即消除,无易患因素的可活动的病人需治疗2个月。有肺梗死并有易患因素的病人可能需要治疗6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发作2次以上的高凝状态不易去除者预防性口服抗凝药持续时间可无限制。

3.溶栓治疗 静脉以及更近端的静脉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做溶栓治疗并联合应用抗凝血药是有效的。DVT病程<48~72h可获最佳疗效,血栓在24~48h内完全或部分溶解,成功的治疗可重建静脉的解剖,从而防止瓣膜损害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在溶栓治疗前,需静脉造影以确定诊断。

4.对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人 可考虑做静脉血栓摘除术、下腔静脉滤网成形术或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等。

5.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 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处理,病变的静脉部位热敷和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有助于缓解症状。不需住院,不需抗生素治疗。

(五)预防

对久病卧床者,应鼓励多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必要时下肢可穿长筒弹力袜。术后的病人要早期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而又需静脉补液者,应尽量避免输入对静脉有刺激性的溶液,并应经常更换注射或输液的部位,或行深部静脉插管输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与手术的关系最密切,因此在预防上,特别是施行下腹部、盆腔、下肢人工关节置换等大型手术的病人,可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1.术后抬高下肢,做膝、踝关节的伸屈活动或下肢的按摩。

2.穿有节段压力差的弹力袜,减少下肢血液的滞留。

3.采用节段充气的气囊脚泵,外型呈长筒靴样的可节段充气的气囊,包裹双下肢后,让小腿和大腿间歇地受到外来充气压迫,使下肢的血液有节律地回流。

4.前期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q12h,皮下注射5 000U)以降低血黏度,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编.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M].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710-725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编.2007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编.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M],200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临床用药须知[M].200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