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血液不正常地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形成血栓。如不及时治疗将造成深静脉功能不全。病因为三大致病因素,即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
【主要表现】
1.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为突然一侧肢体肿胀、色素沉着,重者溃烂、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由于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导致患者猝死。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一般可分3型:①周围型。血栓始发于小腿肌静脉丛,小腿部疼痛、压痛以及轻度肿胀。②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患肢肿胀一般比较严重,可有体温增高等全身反应。③混合型。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由周围型血栓向近侧顺行扩展或中央型的血栓向远侧逆行繁衍形成,起病大多隐匿,直到髂股静脉受累,才出现典型症状,因此实际病期比症状期长。
2.辅助检查 多普勒血流探测器或流速仪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能直接显像,有效判断有无血栓、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
【治疗与护理】
1.非手术治疗 ①一般处理: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等措施,卧床时间不必过长,一般为10天,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②溶栓疗法:病程不超过72小时的患者,可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用法:尿激酶剂量一般为8万U/次,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7~10日。③抗凝治疗:一般可用肝素,静脉持续滴注,也可皮下注射,成人剂量每日2万~2.5万U,以维持凝血时间超过正常值约2倍为标准。④其他药物,包括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丹参等,常作为辅助疗法。
2.手术治疗 原发于骼股静脉血栓形成而病期不超过48小时者,可酌情采用取栓术。
3.护理措施 ①给予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②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③避免患肢穿刺,瘫痪下肢静脉回流缓慢,静脉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特别是大隐静脉穿刺,容易损伤静脉内膜。④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⑤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及时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