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退黄护肝剂(黄疸型肝炎剂)

退黄护肝剂(黄疸型肝炎剂)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西医之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见上述症状者属之。诸味配合,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疏肝和胃之功。西医之急性黄疸型肝炎,见上述表现者属之。西医之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可用此药辨治。方中茵陈苦微寒为君药,能清热除湿,利胆退黄,是治黄疸的常用药物。西医之急性黄疸性肝炎见以上症状,应用此药效果较好;对慢性肝炎见以上症状者亦有一定效果。诸药协同,共奏清利湿热退黄保肝之功效。

154.茵陈五疸丸

【药物组成】 茵陈蒿、黄芩、茯苓、猪苓、泽泻、苍术、白术(麸炒)、陈皮、厚朴(姜制)、枳椇子、六神曲(麸炒)、山楂、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13味药物组成。黄疸以湿热蕴结所致的“阳黄”最为多见,因湿热郁蒸,脾胃运化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湿困中焦,热留不去,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发为目、身、尿黄染。治法当以分利祛湿为主,辅以清热。方中用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为君药。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苍术、白术燥湿利水,使湿去则热清,共为臣药。黄芩苦寒,清热燥湿;陈皮、厚朴理气化湿;枳椇子甘酸、平,解酒毒,神曲、山楂消积除湿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有利湿,退黄,清热之功,对湿热胶结,湿重热轻的黄疸颇为合拍。

【临床运用】 本方在清利退黄之中,尚具有健脾行气,消导和胃的作用,多用于治疗黄疸、腹泻、腹胀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腹胀纳差,或大便不实,两胁隐痛,苔微黄而腻,脉濡数或弦。上述临床指征体现了湿热郁蒸,湿重热轻的病机,因此凡与此病机相符的多种病症均可运用本丸。具体运用如:

1.黄疸 表现为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或胸脘满闷,纳差食少,呕吐恶心,或两胁疼痛,恶寒发热,口苦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或弦数。西医之急性黄疸型肝炎,或急、慢性胆囊炎,酒精肝,胆石症见上述症状者,均可按此辨治。

2.泄泻 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黄臭,甚则如水注,尿黄短少,或腹胀纳差,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滑而数。西医之肠炎、痢疾、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见有上述症状者属此范圈。

3.癃闭 表现为小便点滴不通,或量少短赤灼热,小便浑浊,或腹胀口苦,腰酸乏力,苔根黄腻,脉濡数。西医之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见上述症状者属之。

【制剂与规格】 水丸。每50粒重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6~10克,一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下。儿童用量酌减。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酒类、油腻之品。孕妇慎服。

【配方来源】 《天津中成药规范》1978年版。部颁15册123页。

155.复方丹茵膏

【药物组成】 茵陈、丹参、柴胡、白茅根、板蓝根、甘草、大枣、蔗糖。

【方义分析】 本方由8味药物组成。黄疸病多因湿热阻遏郁蒸,熏染肌肤而发黄疸,治以清热利湿为主。方中茵陈苦微寒、白茅根甘寒,清热利湿除黄为君药。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凉血;柴胡苦平,疏肝解郁,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凉血为臣药。大枣、蔗糖扶正健脾和胃为佐药。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味配合,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疏肝和胃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清利湿热退黄之剂,多用于治疗黄疸、胁痛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身目俱黄,小便黄,胁痛口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或兼厚腻,脉弦滑或弦数。具体运用如:

1.黄疸 表现为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脘腹胀满,食欲减退,或恶心厌油,口干而苦,小便短少黄赤,大便不调,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西医之急性黄疸型肝炎,见上述表现者属之。

2.胁痛 表现为右胁胀痛或两胁胀痛,口苦,脘腹胀满,纳呆泛恶,乏力,便秘或失调,小便色深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兼数。西医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见上述表现者,按此辨治。

【制剂与规格】 内服膏剂。每瓶装120克、240克、480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0克(相当于2汤匙),一日2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配方来源】 山东省药品标准(1986年)。部颁2册169页。

【参  考】 ①经临床观察512例急慢性传染性肝炎,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70%以上。②现代研究:丹参有改善外周循环,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速,增加毛细血管网等作用,能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过度的纤维母细胞和肿瘤的生长。此外,对代谢免疫,神经系统等也有一定的影响。茵陈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和较强的解热作用(新中成药便览,175页)。

156.鸡骨草肝炎颗粒

【药物组成】 鸡骨草、茵陈、地耳草、鸭脚艾、鹰不泊、桃金娘根。

【方义分析】 本方由6味药物组成。黄疸的病机多为湿热阻滞中焦,或瘀血阻滞胆道,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方中用鸡骨草、地耳草、桃金娘根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茵陈苦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共为主药。鸭脚艾辛甘平,活血化瘀,为辅药。鹰不泊辛温,化湿消肿,通络退黄,为佐使药。诸药配合,共奏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利胆退黄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系清热利湿剂,多用于治疗黄疸、胁痛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身目俱黄,胸腹胀满,口干而苦,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具体运用如:

1.黄疸 表现为身目俱黄,腹部胀满,口干而苦,纳呆泛恶,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西医之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可用此药辨治。

2.胁痛 表现为右胁胀痛或两胁胀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小便短赤,大便失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之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可用此药辨治。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重15克(相当于原药材31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袋。一日2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无毒性反应、副作用及禁忌。

【配方来源】 广东省药品标准(1978年)。部颁3册94页。

【参  考】 临床应用本品,经广东军区卫生所,空军医院,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一、二人民医院等单位临床验证,有效率为96.23%。一般使用本品2~3周后,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或好转,无不良反应,疗效较好(广西柳州地区制药厂技术科提供)。

157.茵白肝炎颗粒

【药物组成】 茵陈、白茅根、泽兰、蒲公英、滑石、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6味药物组成。黄疸病是湿热外袭,肝胆脾胃湿热蕴结,肝失条达,通泄不畅,胆汁外溢,形成黄疸病。方中茵陈苦微寒为君药,能清热除湿,利胆退黄,是治黄疸的常用药物。白茅根甘寒,可渗泄利尿,助茵陈利湿祛黄而为臣药。泽兰、蒲公英、滑石三药为佐,能利水祛湿,协助君臣药以解除湿热蕴结。甘草甘润,扶脾胃,调和诸药以为使。全方以清热除湿,利胆祛黄为主,对湿热蕴结的黄疸,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临床运用】 本方有清热除湿,利胆祛黄之功效,对湿热蕴结的黄疸病较为合适。临床症见:胁痛,发热或不发热,恶心或呕吐,厌油腻,纳呆,身重,尿少而黄,面目或皮肤色黄如橘皮色,舌红,苔黄腻或黄厚、或黄干,脉滑数或弦数。西医之急性黄疸性肝炎见以上症状,应用此药效果较好;对慢性肝炎见以上症状者亦有一定效果。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1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5~30克,一日2次,开水冲服;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

【配方来源】 福建省药品标准(1984年)。部颁9册118页。

158.茵胆平肝胶囊

【药物组成】 猪胆膏、龙胆草、茵陈、栀子、黄芩、白芍、甘草、当归

【方义分析】 本方由8味药物组成。本方以猪胆汁、茵陈苦泄下降,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为主药;以栀子、黄芩、龙胆草为臣药,以加强清热泄火利湿之功;佐以白芍、当归养血柔肝;使以甘草缓中补脾,又可防方中苦寒之品伐肝之弊。诸药协同,共奏清利湿热退黄保肝之功效。

【临床运用】 本方系退黄之剂,对于因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或酗酒过度等原因,致湿热之邪熏蒸于肝胆而引起的黄疸病极为适宜。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发热口渴,心烦欲呕,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西医之急性黄疸型肝炎见上述表现者,可辨证选用。

【制剂与规格】 胶囊剂。每粒0.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量二分之一,3~7岁服成人三分之一量。

【注意事项】 忌气恼及醇酒厚味之品。

【配方来源】 福建省药品标准(1977年)。部颁9册119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872页。

159.肝得乐胶囊

【药物组成】 鸡骨草、田三七、人工牛黄、蛇胆汁、猪胆汁、广金钱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6味药物组成。湿热交蒸,不得泄越,重灼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成湿热发黄。本方以鸡骨草为主药,性味甘淡微寒,具有清热利湿,疏肝止痛之功,用于湿热发黄,恰对病机。金钱草功在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协助主药则效果倍增,是方中辅药。人工牛黄清热解毒,熄风开窍,猪胆清热解毒利胆;蛇胆清热解毒,熄风除湿;田七化瘀活血止痛,共为佐使。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止痛之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主要功用在于清热解毒,舒肝止痛。应用本方的指征为:肝区痛,身目黄染,体倦乏力,伴有恶心欲吐,上腹部不适,舌尖红,苔淡黄,脉沉弦或沉滑。本方可用于治疗以下疾患。

1.急性肝炎 凡西医之急性肝炎,无论有无黄疸,肝功异常者,皆可服用。

2.胁痛 症见胁下疼痛,恶心欲吐,或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舌淡苔黄,脉沉弦或弦数。西医之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属此方治疗范围。

3.湿热发黄 症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脉数。凡西医之肝胆胰腺等各种疾病所致之属于湿热发黄者,即可应用。

【制剂与规格】 胶囊剂。每粒0.3克、30粒装。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粒,一日2~3次,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戒气恼,避寒凉,忌辛辣食物。

【配方来源】 广西药品标准(1982年)。部颁13册89页。

【参  考】 临床验证“肝得乐”对急慢性肝炎有明显疗效。据烟台传染病防治院临床证明有效率为85.29%;梧州医院临床证明有效率为85%,黄疸消退时间为21~30天。

160.护肝宁片

【药物组成】 垂盆草、虎杖、丹参、灵芝。

【方义分析】 本方由4味药物组成。肝主疏泄、喜条达、苦抑郁,常因酒食不节,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因感湿热外邪,内外相合,熏蒸阻滞肝胆经络,使气机不畅,血行不利而发为胁痛、黄疸等病。治疗当以清热利湿,疏肝活血为法。因此,本方以垂盆草之甘淡微酸,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且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为君药。虎杖苦寒,清热利湿,活血定痛为臣药。丹参养血活血,又能祛瘀止痛;灵芝甘平,能保肝宁神,共为佐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活血止痛之功,对于湿热为害,肝胆瘀滞者极为合适。

【临床运用】 本方设计融汇中西,配伍精当,药少力专,多用于治疗胁痛、黄疸等病。运用本品的基本指征为:两胁下隐痛或刺痛,黄疸鲜明,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全身皮肤及巩膜发黄,小便黄赤,或倦怠乏力,纳差食少,口苦恶心,发热恶寒,舌苔黄腻,脉弦数。临床上凡属肝胆湿热,挟瘀滞为主要病机的多种疾病均可以选用。具体运用如:

1.胁痛 表现为胁肋胀痛或刺痛,或能扪及痞块,食欲不振,口苦恶心,疲乏无力,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脉弦数。西医之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等见上述症状者可用本片治疗。

2.黄疸 表现为全身皮肤及巩膜发黄,黄色鲜明,胁下疼痛,有痞块,失眠纳差,倦怠乏力,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脉弦数或细数。西医之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以及早期肝硬化等见上述症状者,属此范围。

【制剂与规格】 片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5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本片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 广西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13册81页。

161.肝福颗粒

【药物组成】 茵陈蒿、金钱草、黄芩、栀子、板蓝根,柴胡(制)、枳壳(炒)、五仁醇浸膏、蔗糖。

【方义分析】 本方由9味药物组成。湿热病邪侵犯肝胆,使之失于疏泄条达,法当清热除湿,疏肝理气。方中以味苦性寒的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疸为君药。金钱草甘淡,除湿退黄;黄芩、栀子苦寒清热利湿,板蓝根清热解毒,助君药清热利湿之力,共为本方臣药。柴胡解郁为疏肝之要药,枳壳行气宽中消胀;五仁醇浸膏系五味子乙素,近年研究认为,具有保肝、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共为佐药。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之功,对湿热郁滞肝胆,兼气滞胀满者有较好疗效。

【临床运用】 本方以清热除湿为主,兼疏肝理气。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黄疸、胁痛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黄如橘色,小便黄少,胁肋胀痛,口苦口干,或恶寒发热,纳差呕吐,四肢倦怠,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凡系湿热阻滞肝胆的多种病证均可选用。具体运用如:

1.黄疸 表现为全身皮肤及巩膜发黄,黄色鲜明,小便黄赤,或胸脘胀满,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口苦寒热,舌苔黄腻,脉濡数。西医之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以及急慢性胆囊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可按此辨治。

2.胁痛 表现为两胁肋胀痛或隐痛,口苦恶心,胸脘胀满,大便干,小便黄,食少厌油,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西医之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者,见有上述症状者属之。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重25克。

【用法与用量】 温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袋,每天3次。小儿用量酌减。

【注意事项】 黄疸属阴黄及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忌用。

【配方来源】 辽宁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9册85页。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162.复方垂盆草糖浆(颗粒)

【药物组成】 鲜垂盆草、矮地茶、蔗糖。

【方义分析】 本方由3味药物组成。方中垂盆草甘淡微酸、性凉,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矮地茶味苦性平,有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之效;蔗糖补脾柔肝,缓中补虚。三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柔肝补中之功效。

【临床运用】 本品最适用于湿热黄疸,水肿等。其基本指征为:胸胁胀痛,胃纳不佳,恶心欲呕,口苦咽干,身目悉黄或不黄,或见水肿,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西医之急性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均可辨证选用。

【制剂与规格】 ①糖浆剂:每瓶500毫升;②颗粒剂:每袋装20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糖浆剂:成人一次50毫升,儿童量酌减。②颗粒剂:一次1袋。

【注意事项】 忌气恼,忌饮酒。

【配方来源】 江苏省药品标准(1975年)。部颁7册129页、128页。

【参  考】 垂盆草对降低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抑制病程活动有一定疗效。动物实验证明,垂盆草对小鼠和大鼠的四氯化碳性肝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医学研究通讯)。

163.急肝退黄胶囊

【药物组成】 茵陈、苍术、车前草、黄芩、黄柏,大黄、麦芽、郁金、白茅根、板蓝根、蒲公英、秦艽、栀子。

【方义分析】 本方由13味药物组成。黄疸病是由脾胃肝胆湿热交蒸,不能泄越,肝失疏泄,胆汁外溢,侵入肌肤所致。方用茵陈为主药,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专药;黄芩、蒲公英、板蓝根、秦艽、黄柏清热燥湿,常作为治疗湿热黄疸之辅助药,大黄、白茅根、车前草引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郁金、栀子利胆退黄,以上诸品均为辅药;苍术苦温燥湿健脾,可防以上诸药过于苦寒伤中之弊,麦芽健脾和胃,且疏肝化滞,共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专能清肝利胆,消除脾胃湿热,退黄而解毒。主治黄疸病之阳黄症。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肝区痛,发热或不发热,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身重,尿黄而少,面目色黄如橘皮或全身肤色发黄,舌红,苔黄白而腻或黄干,脉弦数或滑数。这些指征体现了肝胆脾胃湿热壅遏之病机。西医之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之。

【制剂与规格】 胶囊剂。每粒重0.2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4粒,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7~12岁小儿一次2粒;3~7岁小儿,一次1粒。

【注意事项】 非湿热与阳黄证忌服。

【配方来源】 吉林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2册181页。

【参  考】 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57例,总有效率94.21%,其中治愈433例,占65.9%,显效149例,占22.68%,好转37例,占5.63%,无效38例,占5.79%(吉林省卫生厅新药鉴定资料)。②毒理实验证明:急肝退黄胶囊的给药量相当于成人每日每公斤体重的50倍、100倍、200倍。急性毒性实验,小白鼠接受量等于临床剂量的250倍,未测出LD50。在上述剂量范围内,对大白鼠的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及心肝脾组织结构均无明显影响。用于治疗急慢性肝脏疾患是安全可靠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报告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药剂科)。③药理实验证明:急肝退黄胶囊,确有保肝解毒作用及降血清转氨酶作用,能减少三酰甘油在肝内的积蓄,促进肝脏排泄功能(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药理室)。

164.肝苏颗粒

【药物组成】 扯根菜。

【方义分析】 本方由扯根菜一味药组成。扯菜根,俗名赶黄草,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植物扯根菜的干燥地上部分。最早载于明代《救荒本草》,为苗族民间草药。其味苦、微辛性平,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平肝、健脾等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各型肝炎、胆囊炎、脂肪肝等。

【临床运用】 本方仅一味药,为清热解毒,平肝健脾剂,适用于各型肝炎、胆囊炎、脂肪肝而见肝胆湿热证者,临床运用指征为: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9克(含原药材16.7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9克,一日3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虚寒便溏者及孕妇慎用;忌烟、酒、辛辣、油腻等。

【配方来源】 部颁13册87页。

165.肝炎康复丸

【药物组成】 茵陈、郁金、板蓝根、当归、菊花、金钱草、丹参、滑石、拳参。

【方义分析】 本方由9味药组成。方中茵陈苦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主药;板蓝根、菊花、拳参清热解毒,金钱草利湿退黄,郁金疏肝解郁,滑石淡渗利水,共为辅药;佐以当归、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化郁之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肝利胆剂。适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迁延性及慢性肝炎之肝胆湿热证,也可用于胆囊炎属肝胆湿热者。

1.急性黄疸型肝炎 身目发黄,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胆囊炎 胁肋胀痛,或连及肩部,口苦口干,厌食,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脉象弦滑。

【制剂与规格】 丸剂。每丸重9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舌苔白腻者慎用;忌烟、酒、油腻之品。

【配方来源】 部颁20册140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770页。

166.利肝隆颗粒(片)

【药物组成】 板蓝根、茵陈、郁金、五味子、甘草、当归、黄芪、刺五加浸膏。

【方义分析】 本方由8味药组成。方中板蓝根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为主药。辅以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郁金行气解郁、利胆退黄。佐以黄芪、当归、五味子、刺五加益气健脾、养血滋阴。药理实验证实,五味子有利胆、降低血清转氨酶、保护肝细胞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行气解郁、益气养血之功,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GPT)、麝香草酚浊度、黄疸指数均有降低作用。

【临床运用】 本方在清肝利胆剂中,兼有益气养血作用,为补泻兼施之剂。适用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性、迁延性)而见肝胆湿热并气血亏虚者。临床运用指征为:胁肋胀痛、灼痛或隐痛,肝大,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身目发黄,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急、慢性胆囊炎属肝胆湿热证者,亦可用此药辨治。

【制剂与规格】 ①颗粒:每袋重10g;②片剂:每片0.37克。

【用法与用量】 ①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小儿酌减;②片剂:一次5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及虚寒泄泻舌苔白腻者不宜服用;忌烟、酒、油腻之品。

【配方来源】 部颁2册112页、111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761页。

167.护肝片

【药物组成】 柴胡、茵陈、板蓝根、五味子、猪胆粉、绿豆粉。

【方义分析】 本方由6味药组成。方中柴胡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为主药。茵陈、板蓝根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同为辅药。佐以猪胆粉、绿豆粉均有清热解毒之功,前者还可润燥,后者还可利尿;五味子有利胆、降低血清转氨酶、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解毒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常用的治疗肝病制剂。适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见肝胆湿热者。临床运用指征为:胁肋胀痛、灼痛或隐痛,肝大,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亦可用于急性肝炎湿热证明显者。

【制剂与规格】 ①片剂:薄膜衣片,每片重0.36克、0.38克;②糖衣片:片芯0.3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舌苔白腻者慎用;忌烟、酒、油腻之品。

【配方来源】 中国药典2000年版474页、2010年版760页。部颁9册82页。

168.和络舒肝胶囊(片)

【药物组成】 白术(炒)、白芍、三棱、香附(制)、莪术、茵陈、桃仁、红花、五灵脂、郁金、大黄、当归、海藻、昆布、玄参、生地黄、熟地黄、虎杖、土鳖虫、柴胡、制何首乌、凌霄花、蜣螂、木瓜、鳖甲、黑豆、半边莲。

【方义分析】 本方由27味药组成。方中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虎杖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活血定痛;土鳖虫破血逐瘀通经,四者共为方中主药。辅以三棱、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桃仁、红花、五灵脂、凌霄花、鳖甲活血祛瘀,通经止痛;郁金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柴胡疏肝解郁;大黄活血祛瘀,清利湿热;当归养血活血,止痛。佐以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黑豆、玄参滋养肝肾;海藻、昆布消痰软坚散结;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白术补气健脾,燥湿;木瓜化湿和胃。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滋养肝肾之功。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临床运用】 本方为滋养、化瘀、清化、疏肝于一身的复方。其应用指征为:胸胁胀痛,胃脘痞满,纳谷不馨,神疲乏力,或面目黄染,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胁痛隐隐,痛处不移,按之痛甚,舌质紫暗,苔黄腻或干或滑润。西医之慢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具有上述表现者,可用此方。

【制剂与规格】 ①胶囊;②片剂:每粒(片)相当于总药材0.93克。

【用法与用量】 饭后温开水送服,一次5粒(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 部颁2册140页、139页。

169.复方益肝丸

【药物组成】 茵陈、板蓝根、龙胆草、野菊花、蒲公英、山豆根、垂盆草、蝉蜕、苦杏仁、人工牛黄、夏枯草、车前子、土茯苓、胡黄连、牡丹皮、丹参、红花、大黄、香附、青皮、枳壳、槟榔、鸡内金、人参、桂枝、五味子、柴胡、炙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28味药物组成。方中茵陈、垂盆草清利湿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五药共为方中主药。辅以龙胆草、胡黄连清热燥湿;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人工牛黄、板蓝根、野菊花、山豆根清热解毒;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车前子、土茯苓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通便,"泄湿热,使湿热从大便而出;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止痛;青皮疏肝理气,散结消滞,诸药共为方中之辅药。佐以枳壳、苦杏仁升降气机;槟榔行气消积,人参补益正气,扶正祛邪;蝉蜕疏散肝经风热;鸡内金健脾消食;桂枝温通经脉;五味子降低丙氨酸转氨酶。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疏肝理脾,化瘀散结之功,使湿热去,气机畅,瘀血除,郁结散,则诸症自消。

【临床运用】 本方主要用于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临床应用指征为: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满,胁肋胀痛,口干口苦,恶心欲呕,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

【制剂与规格】 丸剂。每瓶装3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克,一日3次。饭后服用。

【注意事项】 勿空腹服用,孕妇禁用。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配方来源】 转正14册34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921页。

170.益肝灵片

【药物组成】 本品为菊科植物水飞蓟干燥果实中提取的水飞蓟素片。

【方义分析】 本品为水飞蓟提取物。水飞蓟清热解毒,其提取物可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膜。

【临床运用】 本方为保肝药。用于治急、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应用指征为: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含水飞蓟宾38.5毫克、77毫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酒,慎房事。

【配方来源】 部颁8册154页。

171.鸡骨草胶囊

【药物组成】 三七、人工牛黄、猪胆汁、牛至、鸡骨草、白芍、大枣、栀子、茵陈、枸杞子。

【方义分析】 本方由10味药组成。方中鸡骨草清热解毒,疏肝解郁为主药;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栀子清热燥湿,尤善清肝胆湿热,牛黄清热解毒,猪胆汁性味苦寒,入肝胆经,清热解毒,牛至理气化湿共为辅药;三七活血化瘀,白芍养阴柔肝,枸杞子滋补肝肾,大枣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全方具有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利胆退黄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剂。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等。应用指征为:右胁痛、口苦、厌油腻食物、腹胀等。

1.急慢性肝炎 右胁疼痛,胸胁胀满,不欲饮食,心烦急躁,小便黄赤,大便黏液多,有秽浊之气,舌质黄赤,苔黄腻,脉象弦数。

2.胆囊炎 右上腹部胀痛,口苦口干,恶心,纳呆,心烦急躁,舌质黄赤,苔薄腻,脉象弦数或濡数。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勿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

【配方来源】 部颁18册151页。

【参  考】 用本品治疗急性肝炎20例,疗效满意。黄疸指数、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均明显改善。治疗125例急性甲型肝炎,有效率为83%。

172.茵栀黄口服液(注射液)

【药物组成】 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

【方义分析】 本方由4味药组成。方中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栀子清利肝胆湿热,黄芩清热燥湿共为君药;金银花清热解毒为辅药。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剂。主治由于湿热内蕴所致的传染性肝炎(包括急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其临床指征为:身目俱黄,胸胁胀痛,厌油腻食物,周身乏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赤,苔黄腻,脉象弦数等。

【制剂与规格】 ①口服液:每支10毫升(含黄芩苷0.4g);②注射液:2毫升、10毫升。

【用法与用量】 ①口服液: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3次;②注射液,静脉注射,一次10~20毫升,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症状缓解后可改肌内注射,一日2~4毫升。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忌酒及辛辣食物。

【配方来源】 部颁15册124页;部颁14册98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871页。

【参  考】 ①治疗高胆红素血症73例,用本品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退黄总有效率93%;降酶总有效率84%;②治疗感染性疾病30例,包括顽固性肾盂肾炎2例、肺脓疡1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痢疾2例、急性胃肠炎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5例、急性扁桃体炎2例,均每日1次,用药30毫升加入到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用药时间最长8天,最短1天,平均用药3~4天,一般用药2~8天即可控制感染,热退,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降之正常(中成药研究)。

173.茵莲清肝合剂

【药物组成】 茵陈、板蓝根、绵马贯众、茯苓、郁金、当归、红花、琥珀、白芍(炒)、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广藿香、佩兰、砂仁、虎杖、丹参、泽兰、柴胡、重楼。

【方义分析】 本方由19味药组成。方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柴胡疏肝解郁,郁金利胆退黄共为君药;板蓝根、绵马贯众、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重楼清热解毒,茯苓、泽兰、琥珀利水渗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砂仁化湿行气、健脾和胃共为辅药;当归养血活血,红花、丹参活血化瘀,白芍养阴柔肝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具有疏肝利胆,清热解毒,芳香化湿,健脾和胃,养血和血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芳香化湿,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养血活血之剂。主治由肝胆湿热所致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携带者及肝功能异常者。临床指征为:胸胁胀痛,周身乏力,口苦纳呆等。

1.病毒性肝炎 右胁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懒言,常有低热,小便黄赤,大便不调,舌质红赤,苔黄腻,脉象弦细数。

2.肝炎病毒携带者 精神不振,面色灰黄无华,倦怠懒言,食欲减退,性欲减退,舌质淡暗,脉象弦细。

【制剂与规格】 合剂。每瓶10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50毫升,一日2次,服时摇匀。

【注意事项】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配方来源】 部颁12册110页。

174.黄疸肝炎丸

【药物组成】 滇柴胡、青叶胆、茵陈、白芍(酒炙)、栀子(炒)、郁金(醋炙)、延胡索(醋炙)、枳壳(麸炒)、槟榔、香附(醋炙)、青皮、佛手、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13味药组成。方中滇柴胡疏肝利胆,青叶胆清肝胆湿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共为君药;郁金疏肝解郁,利胆退黄,栀子清热燥湿为辅药;延胡索、枳壳、槟榔、香附、青皮、佛手理气止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伍,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疏肝利胆,除湿理气剂。主治因肝胆湿热所致的急性肝炎、胆囊炎等。其临床指征为:皮肤、巩膜黄染,口苦纳呆,胸胁胀痛,呕恶便溏,小便短赤等。

1.急性肝炎 皮肤、巩膜、小便均呈橘黄色,胸胁苦满,恶心欲呕,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2.胆囊炎 右上腹部胀痛,不思饮食,恶心欲呕,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苔黄腻,或白腻而干,脉象弦细数。

【制剂与规格】 蜜丸剂。每丸重9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肝硬化及虚寒者忌用。

【配方来源】 部颁8册161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1069页。

175.肝炎灵注射液

【药物组成】 本品为山豆根经提取加工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方义分析】 本方由一味药组成。方中山豆根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降低转氨酶、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效。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炎的有效药物。其临床应用指征为:右胁胀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或有黄疸,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制剂与规格】 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苦参碱35毫克)。

【用法与用量】 肌内注射。一次2毫升,一日1~2次,2~3个月为1个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勿食辛辣刺激食物,忌酒。

【配方来源】 部颁18册139页。

176.苦黄注射液

【药物组成】 苦参、大黄、大青叶、茵陈、柴胡。

【方义分析】 本方由5味药组成。方中苦参、大黄清热燥湿解毒为主药,柴胡、茵陈清肝利胆为辅药,大青叶清热利湿为佐使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疏肝退黄的作用。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肝利胆剂。主治由于湿热内蕴、肝胆淤阻所致的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其应用指征为: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心烦懊,脘腹胀满,口干而苦,恶性欲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制剂与规格】 注射液:10毫升(含大黄蒽醌0.9毫克、苦参生物碱5.0毫克)。

【用法与用量】 苦黄注射液3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重症及淤胆性肝炎可增加至60毫升),一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剂量宜逐日增加:第1天10毫升,第2天20毫升,第3天30~60毫升苦黄注射液加入5%~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在3~4小时缓慢滴入。

【配方来源】 WS-216(Z-44)-92;WS-264(Z-038)-96。

177.当飞利肝宁(肝勃宁)胶囊

【药物组成】 水飞蓟、酸模。

【方义分析】 本方由2味药组成。方中水飞蓟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君药;酸模(《纲目》)即当药(《本草拾遗》),其性酸寒,清热利尿,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清利湿热,利湿退黄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剂。主要用于肝胆湿热郁蒸而致的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而见湿热证候者。应用指征为:身目俱黄,皮肤黄染,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1.急性黄疸型肝炎 起病急骤,身目俱黄,皮肤黄染,鲜明如橘黄色,脘腹胀满,恶心口苦,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2.慢性黄疸型肝炎 面色青黄,精神疲倦,两目黄染,纳少乏力,时时泛呕,口苦而干,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暗红,苔黄腻。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装0.2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勿食辛辣油腻食物,忌酒。

【配方来源】 部颁17册99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685页。

178.金酸萍糖浆

【药物组成】 阴行草、酸模、浮萍。

【方义分析】 本方由3味药组成。方中阴行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药;酸模、浮萍清热利尿为辅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剂。有恢复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其应用指征为:身黄、目黄(巩膜黄染)、口苦、呕恶等。其适应病症如下。

1.急、慢性黄疸型肝炎 起病急骤,身黄、目黄、小便黄,口苦口干,时时泛呕,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2.重症肝炎 重度黄疸,精神烦躁,易怒,右上腹部胀痛,呕吐恶心,口苦而干,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而厚,脉象滑数。

【制剂与规格】 糖浆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0毫升,一日2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酒,慎食辛辣油腻食物。

【配方来源】 部颁8册96页。

179.八宝丹(胶囊)

【药物组成】 牛黄、蛇胆、羚羊角、珍珠、三七、麝香等。

【方义分析】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胁痛、淋证等病症。方中牛黄清热解毒,清心豁痰开窍,凉肝熄风定惊,用为君药;蛇胆清热解毒,清肝利胆,用为臣药;羚羊角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珍珠清热解毒,镇心安神,三七散瘀止血,消肿止痛,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诸药合用,共奏清利湿热,活血解毒,退黄止痛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具有清利湿热,活血解毒,退黄止痛作用。临床常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胁痛及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

1.黄疸 症见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色黄赤,大便秘结,或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数。

2.胁痛 症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胸闷恶心,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3.淋证 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或浑浊而短小,或有砂石,或尿血,发热,或兼恶寒,口干口苦,腰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之传染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见有上述证候者,可应用本品治疗。

【制剂与规格】 ①锭剂:每粒重3克;②胶囊剂:每粒装0.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1~8岁,一次0.15~0.3克;8岁以上一次0.6克,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 孕妇禁服。含普拉雄酮,运动员禁用。

【配方来源】 转正21册536页;539页。

【参  考】 应用八宝丹胶囊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湿热黄疸)50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2例,退黄时间为(25±7)天。提示八宝丹胶囊有良好的退黄、降酶作用(陕西中医,2006,10:1234-12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