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原方面的因素

抗原方面的因素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性物质释放入血流或淋巴液,得以与免疫系统接触,刺激可能存在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因眼外伤释放的眼内抗原性物质可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或特异性CTL细胞,从而对健侧眼睛的细胞发动攻击,引发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RF和自身变性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造成包括关节炎在内的多种疾病。某些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病密切相关。

(一)隐蔽抗原的释放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存在于免疫隔离部位(如脑、睾丸等)的某些自身成分从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称其为隐蔽的自身抗原。因此,在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库内针对这些成分的相应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并未消除。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性物质释放入血流或淋巴液,得以与免疫系统接触,刺激可能存在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因眼外伤释放的眼内抗原性物质可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特异性CTL细胞,从而对健侧眼睛的细胞发动攻击,引发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

(二)自身抗原的改变

许多因素(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可使机体自身成分的结构发生改变,被机体免疫系统视为“非己”成分而发生免疫应答,严重者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改变红细胞的抗原性使其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的自身抗体,此抗体结合红细胞后引起红细胞的破坏。变性的自身IgG可刺激机体产生IgM或IgG自身抗体,这类抗IgG的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RF)。RF和自身变性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造成包括关节炎在内的多种疾病。

某些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病密切相关。如在乙肝患者血清中经常发现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乙肝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宿主细胞膜抗原等成分发生改变。

寒冷、高温、紫外线、电离辐射等作用于自身成分,可使自身成分的结构发生改变。

多种药物进入体内可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成分结合,使自身成分发生改变,导致自身抗体产生。如长期服用α-甲基多巴,约有1%的人发生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又如长期服用肼屈嗪、普鲁卡因胺、异烟肼等药物可引起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三)交叉抗原的存在

一些微生物等外来抗原与自体组织细胞成分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当机体存在针对这些外来抗原的抗体时,也可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反应,从而引起自身组织损伤。如A群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胞壁与人心肌间质、心瓣膜以及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共同抗原,故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又如大肠埃希菌O14型细胞壁的脂多糖与人的结肠黏膜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当该菌感染时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