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大产热营养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大产热营养素包括脂肪、糖类及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热能的主要来源。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膳食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占总热能的比值以12%为宜。中老年人应当摄入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总之,为了预防危害健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食谱。目前已了解到膳食脂肪摄入量与冠心病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

三大产热营养素包括脂肪、糖类及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热能的主要来源。糖类(碳水化合物)富含于谷类等食物中,每日的摄入量约占膳食总热能的60%以上;每克脂肪所能提供的热能两倍于糖类和蛋白质,日摄入量应占膳食总热能的20%~30%。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膳食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占总热能的比值以12%为宜。每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热能应自行调节,以维持体重在适宜范围为度。体重可以用体重指数作为评定指标,其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身高(米)2,比值在18.5~25.0最适宜。摄入热能超过消耗的热能,容易发生肥胖;热能摄入不足者,其总进食量也不足,因而常伴有其他营养素的缺乏。人到中年后有必要限制甜食和脂肪等纯热能食物,同时又要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符合适量优质的要求。

(一)蛋白质

中老年人应当摄入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按每千克体重计算,每天应摄入1~1.5克。蛋白质分解的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吸收,营养价值也越高。如奶类中蛋白质的97%~98%可被消化吸收,蛋类为98%,肉类为92%~94%,米饭为82%,面包为79%,土豆为74%,玉米面窝头为66%。所以,奶、蛋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比较高,被称为“优质蛋白质”。

为了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在配膳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越好,能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②食物的种属越远越好,如动、植物之间搭配,比单纯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搭配更利于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③几种食物同时吃,因为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只有同时或先后不超过3小时到达身体组织才能被一起利用。总之,为了预防危害健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食谱。蛋白质供应多而优的人,要减少动物蛋白,增加植物蛋白;蛋白质供应低而差或体弱多病的人,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二)膳食中的脂肪

在供应热能的三大营养素中,脂肪的产热能最高,为38千焦耳/克(9.1千卡/克),而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值为17千焦耳/克(4.1千卡/克)。脂肪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并提供必需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因此,对含脂肪的食品不能不吃,但也不要摄入太多,中老年人每天摄入的脂肪总量以50克为宜,其中食用油不超过25克。营养学上脂肪的含义更为广泛,它包括中性脂肪(化学名称叫三酰甘油)即通常谈到的脂肪以及类脂,主要包括胆固醇磷脂、脂蛋白及糖脂,日常食用的油脂中都含有这两类物质。膳食脂肪包括可见性脂肪,即烹调用油;以及不可见脂肪,即食物本身含有的脂肪。脂肪除了供给热能外,还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营养素。目前已了解到膳食脂肪摄入量与冠心病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脂肪酸根据饱和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3类,人体需要的必需脂肪酸都属于不饱和脂肪酸。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膳食脂肪热能不超过总热能的30%,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1987年对我国6个地区的2 600余名中老年人的营养调查结果指出,脂肪摄入量为中等水平,但城市中老年人的脂肪热能已达高限,这也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植物油按脂肪酸含量多少可分为3类:第一类含饱和脂肪酸较高,如椰子油。这些油脂的摄入促进人体增加胆固醇,是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饮食中应降低这类油脂。第二类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较高,属于中性油脂,如橄榄油、菜子油等,食用它们不会改变胆固醇的水平。特别是橄榄油,由于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第三类则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高,如芝麻油、玉米油(即玉米胚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可降低胆固醇,改善血管壁的弹性,有益人体健康。芝麻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及蛋白质和脂麻素、脂麻酚以及钙、磷、铁等,有“抗衰老良药”的美称。

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油并非十全十美,动物油也并非毫无益处。植物油的优点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仅不含胆固醇,所含的植物固醇还可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但有报道认为过多食用植物油与脑软化有关,其胆结石的发病率也比荤素油搭配吃者高2倍。近年来,营养学家建议荤油、素油搭配着吃,可吃“混合油”。其合理的搭配方法是:植物油2份配动物脂肪1份,即脂肪供给最好有2/3是植物油,1/3是动物脂肪,比例为2∶1。为了取长补短、提高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各种植物油也需搭配食用,不要长期偏食某一种植物油。摄取足够的脂肪,尤其是平衡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三)糖类

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主要有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多糖(淀粉、糊精、糖原等)以及膳食纤维。葡萄糖进入血液即为血糖,其经肝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内以糖原的形式储存或直接利用。因此,血糖浓度相对恒定有重要生理学意义,血糖浓度下降时,脑组织缺乏能源会发生功能障碍,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及饥饿感,甚至发生低血糖昏迷。从膳食糖类摄入的热能,中国等亚洲国家为60%~70%,老年人对糖类的需要量与成年人相似。体内葡萄糖缺乏时,肝脏的解毒功能受到影响,所以不吃主食害处多。营养学家用一句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即“脂肪只能在糖类的火焰中燃烧”。当前有一种误解,认为要想控制体重就要少吃主食。某些“洋快餐”正是这种代表作,其过高的蛋白质与脂肪吃进体内,可造成身体代谢负担加重;其过多的脂肪使能量过剩,而过高的蛋白质使得肾脏负担加重,排出更多的尿素。这一切都是有害健康的。

淀粉在植物种子(如大米小麦大麦、小米、玉米等)、根茎(如马铃薯、藕、芋头等)及干果(如栗子、花生等)中含量很高。而双糖和单糖则多存在于水果中。黄豆和白薯中有两种糖即棉子糖(三糖)和水苏糖(四糖),它们在肠内可被肠道细菌分解、产气。所以,吃了较多的白薯和大豆后会感到腹部胀气,一定不要过量食用。蔗糖尤其是精白糖因只能提供热能,所以被称为“纯热能食物”,营养价值很低。体内糖原储存充足时,机体首先利用糖类供给热能;但缺乏时,就必须动用蛋白质及脂肪,即一方面供能,一方面转变为体内必需的糖。所以膳食糖类充分,就可以节省蛋白质与脂肪不必要的消耗。燃烧蛋白质和脂肪提供人体所需的热能会对机体有不利影响。因为,脂肪在糖类缺乏的情况下代谢不完全,可产生过量的中间产物——酸性物质酮体,引起酸中毒。酮体在体内与钠结合会引起酸碱平衡失调,这常常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