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热型”大解读

常见“热型”大解读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热型”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宝宝的病情变化,更重要的是可帮助医生尽早捕捉到发热背后的凶犯,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收到更好的疗效。多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如此高热与正常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多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疾病。儿科医生之所以不主张一见宝宝发热就用退热药的原因也在这里:避免药物打乱“热型”,以便让医生尽早寻找到发热的病因,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将发热宝宝每天的温度变化记录在图纸上(如坐标图),并连接起来,三四天后你会发现一条曲线诞生了,现代医学称为体温曲线,又叫“热型”。“热型”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宝宝的病情变化,更重要的是可帮助医生尽早捕捉到发热背后的凶犯,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收到更好的疗效。

发热宝宝常见的“热型”及其意义如下。

(1)稽留热:宝宝体温持续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会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多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2)弛张热:体温时高时低,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可达到1.5~2.0℃或更多,但即使是最低值也仍在正常体温以上。多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疾病。

(3)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正常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多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更大,24小时内体温差可达3~5℃。多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疾病。

(5)回归热: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多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合并了其他发热的疾病。

(6)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多见于布鲁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疾病。

(7)颠倒热: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早晨或上午体温较低,而下午或傍晚较高)相反,称为颠倒热。多见于持久性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偶尔可见于肺结核患者。还有一种白天不发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8)双峰热:高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2次小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多见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疾病。

(9)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期,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完全解热,称为双相热。多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10)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多见于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2种或2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患者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温馨提示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体温升高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宝宝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长短及体温形式,取决于患儿身体的反应性和治疗(如抗菌药、退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影响,所以未经用药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上述典型的“热型”。儿科医生之所以不主张一见宝宝发热就用退热药的原因也在这里:避免药物打乱“热型”,以便让医生尽早寻找到发热的病因,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