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因素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因素的影响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适龄入学人数的减少,以及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将会形成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两头挤压”态势,进而形成生源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职业学校的生源都必然下降,中等职业学校更不能坐等生源下降的被动局面。

一、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经济的影响

(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要考虑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又称为规模利益,是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呈递减趋势。规模经济中的“经济”,即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规模经济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概念,也是产业组织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践问题。从规模经济的定义来看,它是一个长期概念,用于解释企业长期生产成本与规模报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一般来说,当投入以一定比例递增时,如果产出能以更大比例增加,就实现了“规模经济”,这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了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即经济节约)。随着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受企业内部结构、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当边际效益跌破零、成为负值时,就出现了“规模不经济”问题,也就是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开始呈上升趋势。

从教育服务的供给角度来讲,任何学校,其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这些相对固定的要素供给,共同决定了学校的容纳能力。招生人数过多,就会因要素供给不足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招生人数过少,就会造成要素的闲置、资源的浪费。因此,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供给状况确立合理的招生规模,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的关键。

(二)生源下降趋势与“规模不经济”的形成

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但从某种程度来讲,教育也是一种产业,需要我们运用产业经营思想来经营、管理教育问题。从产业经营角度考虑,教育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加以整合、运用的过程。在生源日趋紧张、招生规模可能下降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有必要整合各方面资源,调整自身的管理体制、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在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源是学校存在的根本,生源困境是多数职业院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适龄入学人数的减少、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将增加职业院校的招生压力。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以2011—2020年满14周岁(中等职业生源入学年龄)和17周岁(高职生源入学年龄)人口数据为参考,我国职业院校生源基数将呈持续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却持续扩大,以及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将分流大量生源。因此,适龄入学人数的减少,以及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将会形成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两头挤压”态势,进而形成生源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职业学校的生源都必然下降,中等职业学校更不能坐等生源下降的被动局面。

面对“规模不经济”问题,一些中等职业学校采取了一些短期行为,如:扩大招生宣传,甚至进行不实宣传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在发动全校师生员工招生的同时,大量招聘外部招生代理,使尽浑身解数招生;缩减正常教学时间,节省教学成本,并腾出时间招生,等等,结果适得其反。因此,理性对待学校生源“规模不经济”问题,冷静、合理地采取应对措施,对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困境问题尤其重要。事实证明,中等职业学校只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资源整合,突出职业特色、专业特色,形成品牌效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困境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二、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影响

在欧美发达国家,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是很小的,社会对两者的认可度都比较高,界限也比较模糊,学生可以在各类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之间比较自身地流动。中等职业升高职、普高升高职、中高职升普通高等教育等渠道是畅通的,职业培训者也有机会升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互相融通,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活力,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接受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教育,差别并不明显,国家为他们创造了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多渠道的深造机会,成功道路关键要靠他们自己开拓,任何人进入任何学校,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深造,取得成功。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受传统制度的影响,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几乎是相互脱节、互相分立的:(1)从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的关系来看,尽管两者同是职业教育,但前者是短线的非学历教育,主要由培训机构来承担;后者是长线的学历教育,主要由职业学校来承担,两者是独立的。(2)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应为高职学校输入既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优秀生源;高职学校应为中等职业毕业生提供一个提升学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提供专业技能的平台。但在实际中,尽管高职院校扩大了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但仍然大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中等职业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指标,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的发展是有影响的。(3)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来看,前者文化基础较为扎实,但专业技能有所欠缺;后者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薄弱。严格地将两种形式的教育区别开来,将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确保高考升学率,片面地将国家大力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方针、政策理解、宣传为发展高中教育,形成事实上的偏重普高教育,而忽视中等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中等职业教学改革不力的影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有比较长的历史,尤其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发展形势喜人。但在长期的政策支持下,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失去了改革的动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理念、落后的教学方式、手段迅速暴露出来,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对学生规格、质量的需要,逐渐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1)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固有的学历教育办学理念,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但在学历教育上,又难以与高等教育相媲美。(2)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受传统课程模式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仍然多以学科为中心,课程知识陈旧,与现实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手段的运用,知识学习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学互动性不强。(4)在教学效果考核上,仍然停留于知识水平的考核,笔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最终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和长远的发展。

四、中等职业学校师资不足的影响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最大的人力资本。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或者说师资不足,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特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师资不足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数量上的不足,即生师比不达标,相对于学生数量而言,教师数量过少;二是质量上的不足,即教师学历结构不够、理论知识不足、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对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师资不足,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表现。首先,在教师数量上,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偏高。以2011年为例,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为211,与生师比151的标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数量上的不足相比,中等职业教师质量上的不足问题更加严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的相关规定:“取得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但访谈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达到上述学历要求,一些教师专业不对口。也有部分文化基础课教师改教专业课,但在承担专业课之前又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发展前景不理想,一些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缺乏信心,致使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外流趋势明显。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