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与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与创新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文学作品中的美与丑是相对存在的艺术形式,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审美的同时不可忽略“审丑”教育及思维的创新训练。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审丑”与创新,很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丑的具体形象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对腐朽、没落、污秽的丑的事物进行揭露,对灵魂卑劣、丑恶的人物进行谴责,对作品人物形象拥有正确的情感倾向。

刘锡君[1]

[摘 要] 文学作品中的美与丑是相对存在的艺术形式,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审美的同时不可忽略“审丑”教育及思维的创新训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丑的具体形象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对腐朽、没落、污秽的丑的事物进行揭露,对灵魂卑劣、丑恶的人物进行谴责,对人物形象拥有正确的情感倾向,就能在“审丑”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能力,促进思维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审丑”;创新

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探讨审美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时,往往遇到这样一些突出的问题: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丑恶事物、丑恶形象是否也包含着审美基因?在这些自然的和人类的丑恶形象身上是否也体现着艺术美?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化丑为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艺术之美,“美丑”之中

对于艺术的美学实质,高尔基曾经作过精辟论述:艺术的目的是夸张美好的东西,使它更加美好;夸大坏的,使它更加引起厌恶,激发人们的决心,来消灭那生活中可耻的卑鄙龌龊(《文学论文选》)。这就告诉我们:艺术美,不仅产生于真实反映生活中的美,而且也产生于真实反映生活中的丑。作品中丑恶人物的艺术形象跟美好人物的形象一样,寄寓了作者的美学评价、美学理想。果戈理在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与长篇小说《死魂灵》中塑造了一群沙皇官僚、贵族、庄园主、骗子的丑恶形象,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为我们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泼留希金的艺术典型已列入世界文学宝库无数不朽艺术形象之林,给我们极大的美学享受。真实地反映“丑”,包含着对“丑”的憎恶、批评与鞭挞,从而使生活“丑”在艺术创造中转化为艺术美,进而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涤荡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情感,使光明的、美好的事物更显得动人。鲁迅更是“用他泼辣、幽默、有力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嘴脸”。鲁迅笔下很多人物是丑的,而艺术形象却是美的,作者的审美观和艺术创作使生活“丑”转化为了艺术美。

二、识“丑”研“丑”,由表及里

既然美与丑是相对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与创新思维,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懂得要摒弃“丑”、改造“丑”,必须先认识“丑”、研究“丑”,从而使学生对“美”与“丑”的客体认识更深刻。为使学生认识作品中丑的形象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应由表及里,顺其文笔,深入剖析。

例如,教学《雷雨》(节选)中,学生在认识周朴园形象的性格特征时,往往注重周朴园在私生活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反动阶级本性:虚伪、自私、冷酷。然而,这还不足以引导学生对这个伪君子的极度憎恨。如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剖析鲁大海在与周朴园面对面斗争中揭露的其可恶的罪行,就从社会阶级斗争的角度揭露了周朴园刽子手的狰狞面目。把周、鲁两家的纠葛放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特定的政治背景下来认识周朴园所代表的阶级的丑恶本质,学生就能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情感态度会从对周朴园的极度憎恨升华为对整个剥削阶级的仇恨。

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认识丑恶事物的个别特征入手,逐步掌握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比较中使认识深入。根据学生思维创新的规律,他们对于审美客体的感知总是从个别的、单一的对象开始的。因此,在“审丑”活动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一个个丑恶人物的感受往往是个别的、肤浅的。为求“审丑”活动的深入,教师必须把“审丑”范围扩大,使思维不断创新,拿丑恶的形象同美好的形象相比较,互相映照,从而引起对丑恶事物特别强烈的厌恶与憎恨,使“审丑”效应大大增强。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中,风雷电是旧势力的丑的象征。作品中,隆隆作响的“雷声”,掀起巨浪的“狂风”,像一条条大蛇的“闪电”,象征着猖獗残暴、妄图扼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沙皇反动势力,作者是持憎恶、蔑视的感情色彩来描写的;而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风雷电,则代表着冲破黑暗、争取光明的力量。在作者心目中,那翻波涌浪的风暴,那爆炸燃烧的雷电,不仅象征着屈原的伟大品格,而且象征着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反抗日寇与黑暗统治的革命精神,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将风雷电的不同艺术形象相比较、对照,结合时代与社会进行具体分析,以美的形象作为丑的形象的鲜明反照,使丑的更显其丑,美的更显其美,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美与丑的不同内涵,增强爱憎分明的感情倾向,获得更强的艺术美享受。

三、类比分析,思维创新

有时,为了“审丑”活动的深入,把不同作品中具有共同丑恶特点的人物联系起来分析,也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形象的审丑价值,思维不断创新。

例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一个顽固、守旧、迷信的封建卫道士,他极端自私却又装出伪善的面孔,对祥林嫂竭力榨取却又鄙视她,从精神上摧残她,这是一个极其丑恶的形象。而在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塑造的二诸葛、三仙姑两个落后人物,也同样迷信、守旧,满肚子封建思想,当然不是什么美的形象。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畸形可笑的思想意识作了生动逼真地刻画,并给予揶揄与批评。如果我们围绕“迷信、守旧、顽固”这点将三个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作者对鲁四老爷采取的是彻底揭露、无情鞭挞的态度,而二诸葛、三仙姑虽然也迷信、落后,竭力阻挠儿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但他们毕竟只是落后的农民,他们的形象不美,而且还有腐朽的思想意识,但这都是受封建统治阶级愚弄和毒害的结果。作者对他们仅是善意的嘲讽与批评。经过这三个不同形象的联系分析,就可以让学生透过这些丑恶的或被时代与社会扭曲了心灵的形象而体悟到所寄寓的审美思想,进而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使思维不断创新。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审丑”与创新,很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丑的具体形象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对腐朽、没落、污秽的丑的事物进行揭露,对灵魂卑劣、丑恶的人物进行谴责,对作品人物形象拥有正确的情感倾向。通过一次次文本阅读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能力,促进思维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 1 ] 李睿.“审丑”与“审美”教学语文例谈[J].读写算:教师版,2014(15).

[ 2 ] 李生满.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0).

[ 3 ] 张春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 4 ] 薛思雪.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丑”教育[J].浙江教育科学,2012(4).

【注释】

[1]【作者简介】刘锡君,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1965年10月生,现就职于成都市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