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辅导员—导师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运用辅导员—导师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思想政治专业学生中运用辅导员—导师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师制转化为针对全体学生的非专业性的辅导员—导师制,其目的是通过这个转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过程与学生日常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式与实践形式统一的格局,同时,也帮助辅导员解开社会舆论主题的变化给学生认识所带来的困扰。在辅导员—导师制的转化发展阶段,导师辅导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专业学生,而是扩展到全体本科学生。

一、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辅导员—导师制度的现实必要性

(一)全球化、网络化的舆论空间给大学生思想成长带来的挑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日益复杂的格局,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尤其是网络文化日益动摇传统知识传播体系的主导地位的今天,依赖传统知识传播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作用、意义受到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各种思想杂陈,大学生群体由于缺乏驾驭网络的思想辨别力,容易为网络舆论所左右,给不良社会舆论的传播提供温床,为别有用心的势力操纵舆论提供无意识的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事关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稳定、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的发展,更关乎网络空间参与社会舆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因素。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生力军,也是未来社会思想政治环境的载体。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在发育阶段,面对网络条件下呈现的复杂的思想政治环境,如何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负责任的思想政治辨别力,成为困扰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

(二)辅导员制度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发展的困境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有两种形式:理论知识的传输、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它们分别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两大群体分工负责。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受教材体系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好地跟踪现实舆论的发展态势,而学生日常思想辅导工作,由于辅导员队伍被日常管理事务所困,也往往难于尽职尽责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应对困扰大学生的复杂思想政治问题。

为此,在辅导员日常管理机制之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就成为解决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问题的重要手段。当然,从国内辅导员工作研究的情况看,还没有出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工作的研究。一方面,目前辅导员—导师制的研究还没有超出专业发展和日常管理这两个主题,另一方面,在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由于辅导员队伍开始日益专业化、职业化,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大多数专科大学也开始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以充实辅导员队伍,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但是,在目前的辅导员队伍发展过程中,在一些专科大学中存在着一些过渡性情况,它们的传统的辅导员大多数是从过去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的时期进入辅导员行业的,他们并不完全具备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而是接受了某种专业教育的背景,比如医科大学的辅导员大多出身于医科专业,工科大学的辅导员大多出身于工科专业等。他们有的接受了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训,有的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培训班的定期学习,这样的教育背景虽然为他们应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条件,但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舆论变化对学生思想造成的冲击。

二、为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引入导师制的实践

在思想政治专业学生中运用辅导员—导师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为每个班级配备思想政治专业导师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结合考研、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态度,通过定期召开思想工作见面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在认识上所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社会,进而提升他们辨别是非、判断善恶的能力。

导师制转化为针对全体学生的非专业性的辅导员—导师制,其目的是通过这个转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过程与学生日常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式与实践形式统一的格局,同时,也帮助辅导员解开社会舆论主题的变化给学生认识所带来的困扰。

这种转化的辅导员—导师制的尝试是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项目的形式启动的,采取了教师进学生园区的方式,开展定期的思想交流活动,通过党员教师联系有思想辅导需求的学生,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会,党员在线思想政治问题咨询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与学生的联系,分担了专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

三、探索的经验与发展的反思

(一)开展专业性辅导员—导师制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

在辅导员—导师制引入的初始阶段,沿用的也是一般导师制的做法,主要针对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专业发展的需求,所进行的引导活动也遵循了一般导师制的基本规则,旨在帮助提升专业学生的学习信心,引导他们尽快地融入专业课程学习的氛围中来,培养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对科研的兴趣、对自身发展的正确关注。在这个阶段,辅导员—导师制的辅导工作从属于专业理论学习的需要,旨在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有更为投入的专业精神。

(二)开展非专业性、转化了的辅导员—导师制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

在辅导员—导师制的转化发展阶段,导师辅导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专业学生,而是扩展到全体本科学生。这种转化是建立在目前辅导员制度无法有效地对本科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前提之上的,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陷入一种内在的混乱。一方面,他们从网络舆论中接受了关于社会负面现象的过多信息,使得他们对正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了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看到既有的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专业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宣传持有实际的抵触态度,这更强化了他们对既有价值观体系的不信任。他们缺乏可靠的价值观来源,从而有相当部分学生陷入偏听偏信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长时期,由于得不到可信的人的可靠指导,更不利于大学生渡过这个艰难的身心发展期。

转化的辅导员—导师制致力于从思想教育形式出发突破既有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状,利用思想教育实践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的契机,找到思想教育创新的途径,到学生中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困扰,关心他们遇到的挫折,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化解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感,在尊重他们的理解水平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果,正确地判断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态势,树立科学的、客观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样一个现实的构想,光靠有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结构,才能在学生中赢得信任、发挥引导作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走出思想发展的误区。

因此担当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导师的工作,不仅仅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更需要相应的胜任力。虽然不能完全用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式看导师的胜任力,却可以参照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来挑选、评价、激励、辞退导师,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辅导员—导师队伍长效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具备相应胜任力的导师来担当相应工作,这是保证辅导员—导师制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巩固发展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