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观察、 思考、 发现、 探究、 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一课时首先启发学生自己提问思考, 如比的基本性质是怎样得出来的?第二步, 课堂中也要留给学生想的时间。这样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马辉才

进入素质教育时代, 面对新课程改革, 教师应该怎样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呢? 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观察、 思考、 发现、 探究、 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 要给学生充足的“想” 的时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充足的想的时间, 我的做法是, 第一步: 把好预习关, 为了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实际生活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 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一课时首先启发学生自己提问思考, 如比的基本性质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要把零除外? 接着我问学生: 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这样想? 课本在分析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旧知识? 这些旧知识你都会吗? 看你能不能想出更简洁的分析过程?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想, 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学生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 课堂中也要留给学生想的时间。 教师不要一味地去讲, 因为学生的注意时间是有限的, 要重视教学过程, 切忌急于告诉学生答案, 我的做法是讲前给学生留点时间去思考如何解, 讲后留点时间思考看懂了吗? 还有别的解法吗? 尤其是当有学生提出异议或别出心裁的想法时, 一定要让其他同学先思考判断, 再说明理由, 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同学创造力的培养。如在学习倒数时, 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时,我问同学们对于这个结论还有其他问题吗?过了一会儿有个同学站起来问:“照这样说是不是互为倒数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目瞪口呆,连我也似乎束手无策了,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我没有急于去分析,而是让同学们思考讨论,讨论很激烈,答案也很丰富。有人说:不是,因为课本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互质,而此题中4与8、6与3没有互质; 有人说:是,因为乘积是1符合倒数的定义;也有人说:不是,因为假如是互为倒数,根据求倒数的方法(换分子分母的位置)的倒数应是,而这里是%不相同, 所以不是……这样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假如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不会有这样生动的场面。

二、 要给学生创造“说” 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把学生看成装盛知识的容器, 把学生当成“鸭子”, 课堂上教师讲, 学生听, 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如教授新知时, 很快讲完例题或知识点, 然后抄相关的题进行训练, 学生生搬硬套、 囫囵吞枣, 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人,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是一个有智慧、 有追求、 有创造力的人。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脚手架,让学生把看到的、 想到的、 这样想的理由说给小组内的同伴听, 然后小组内把观点综合一下说给全班听。 如同学们在学“和倍问题” 时有一例题: 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 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5倍,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课本上用方程去解了, 讲完例题后, 我照常问了同学们还有其他更简单的解法吗? 经过思考, 有个同学说: 把黑兔是白兔的5倍改成白兔与黑兔的比是1∶5, 然后按比例分配解更简单些。 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们有许多奇思妙想。 如“学比的意义” 时, 有人问打篮球时裁判经常说红队与蓝队的比是8∶5, 这里的比是不是我们学的比? ……经常这样做至少有如下四个优点:一是克服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 也避免了出现独霸发言权的状态; 二是学生说、 学生讲与教师举例讲给学生听, 在学生心理状态上完全不一样,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三是学生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 才能讲出道理来; 四是学生要讲出道理来, 也得绞尽脑汁, 灵活运用旧知识, 这比教师直接指出所用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三、 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从动作开始, 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 通过操作, 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活动、 探索、 思考的环境, 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 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多给学生一点自由, 学生就会在“动” 中感知, 在“动” 中领悟, 在“动” 中进行创新。 如教长方体的认识时, 我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长方体纸盒、 长方体洋芋块等, 用尺子量物体棱的长, 通过测量同学们发现: 12条棱中有4条长、 4条宽、 4条高分别相等, 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事实证明, 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信心, 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 要给学生宽松的课堂氛围

要让学生大胆说, 关键是要处理好课堂上学生说得好, 教师该怎么办? 学生说得不好, 教师又该怎么办的问题。 教师该怎样反应、 怎样激励才比较恰当, 才能起到鼓励教育的目的? 我的做法是, 对学生的谈话, 老师不忙着否定或表扬, 而是引导他们详细了解各种思考是怎么来的, 通过这种了解, 学生明白哪怕是最幼稚的理解, 对每个人认识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中, 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想法和意见能够尽情地释放, 思维异常活跃。 在没有批评和表扬的压力下, 学生心理放松了, 心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样讨论, 发言自然就丰富多了。 重复多次“太棒了” 之类的做法, 只能在形式上鼓励了学生, 无形中却伤害了没有说对的学生, 只能让许多学生为维护自尊而三缄其口, 同时也会使受到表扬的学生较长时间处于自得之中,不利于其思维与情感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上,要积极创设尊重和愉悦的环境与氛围,要积极搭好生生、师生合作、探究、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共同创造奇迹,展现大千世界的多彩多姿,让课堂充满活力。

总之,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考试中的变数越来越多, 但是, 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学会了学习, 掌握了方法, 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他们就能从容应对。 我想, 这是实施教育改革、 减轻学生负担、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周广强,张玉民.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