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根本停不下来

根本停不下来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的气力越滚越大,读的胃口越滚越大,读的节奏越滚越快,根本停不下来。)我赞同李先生的观点。读书分两种,一种是有明确的目的,一种是无目的的。正如他说,这是一个人类的视角,不是一个民族的视角,不只是中国视角。但又是以中国的传统为基础来看世界。李先生说,人应该在对自己日常人生的珍惜中,感受和了悟生活的意义,并由之获得活下去的动力。我同意,《红楼梦》最能展示中国人的情感特色和文化心理。

从《论语今读》到《李泽厚对话录》,滚雪球式地阅读,越滚越远越深。读的气力越滚越大,读的胃口越滚越大,读的节奏越滚越快,根本停不下来。

喜欢读李泽厚的书,缘于《论语今读》,简单、执着的我,喜欢他的解读胜过《论语》本身。李泽厚开启了我“滚雪球”式的读书法:从此开始系列地读他的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李泽厚对话录》等,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扯”——他赞赏鲁迅,我再读鲁迅,他提到康德、尼采,我重读康德、尼采……这种读法,越扯越远越多越深越厚,没完没了。也许读得太简单、太粗糙、太片面、太不“准确”,甚至太“错误”,但这是我的读法和看法——读书要快读,不求甚解,快读那些必须读的书——生命中必须要读的几十本经典书籍。是的,人人都知道,未必读过,读了,也未必能读进去。因为读“经典”不如吃饭穿衣那么迫切实在,不如聊天上网那么娱乐快捷,不如工作事业那么实用明确。读经典如吃“燕窝”,一点点滋补滋养精神气血,对粗砺的现实生活而言,太“贵”太“慢”,不如喝“鸡汤”来得便宜爽利。(一本《红楼梦》耗时半个月,一本《公正》两天读完,一本《幸福生活秘籍》半小时翻完。)

我赞同李先生的观点。读书分两种,一种是有明确的目的,一种是无目的的。真正需要慢读、熟读、细读的并不多。读书不是简单获取知识,而是培养锻炼自己识别、估价的水平和能力,使自己对各种问题更敏锐更清醒也更理性,从而不做权威的奴隶,也不做时髦的奴隶。

我读书大部分是凭直觉和偏好,也受环境影响。比如我在家养病期间,更愿意读尼采、叔本华的哲学,读鲁迅的小说散文,听老舍的幽默说笑。可能“病床”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可能“呐喊”、“怒吼”、“带泪的微笑”是寂寞的出口。病之前更喜欢听卢梭、杜威、陶行知、叶圣陶的娓娓述说,絮絮叨叨,可能是因为工作的随时需要,可能是忙碌得无法沉下心来。

我“滚雪球”式的阅读经验,碰合李先生的心意,读一个人要看四个人讲的,看谁讲得最好,比比高下优劣。不读书觉得无书可读,越读书越觉得有书要读。比如我,读《论语》的解译,读过辜鸿铭的、杨伯峻的、钱穆的;读《论语》解读,读过李零的、东方桥的、傅佩荣的,也读过于丹的,甚至翻看过清华厨师的《论语》心得。比较之后,喜欢傅佩荣《论语解读》,但最欣赏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觉得解读透彻、词义精准、随性随情、眼界开阔。当然,读完有些书会懊悔浪费了时间,不过这种滚读法却实在增添了自己读书的识别、估价水平和能力。

提李先生不能不提到“情本体”,我只是在《论语今读》里一鳞半爪地捉到闪过。为了弄明白,读了一系列他的书,还是表层地、模糊地、杂乱地、不求甚解地吞咽了下去。因为,现在的我“够不着”,也不想在“哲学”方面“够着”他的思想,我只是根据自己能消化的一星半点思考去“敬重”它、“理解”它、“珍惜”它。

情本体对我的意义,把上帝的理念世界置换成接地气的俗世世界,让哲学的趣味性、生活性高于学术性、理智性,让普通的我欢欢喜喜地接住了“哲学”世界。李泽厚的情本体是有内容的,那就是对普通日常生活的珍惜、眷恋、感伤和了悟了。正如他说,这是一个人类的视角,不是一个民族的视角,不只是中国视角。但又是以中国的传统为基础来看世界。所以是“人类视角,中国眼光”。

李先生说,人应该在对自己日常人生的珍惜中,感受和了悟生活的意义,并由之获得活下去的动力。他列举了我最爱的《红楼梦》,认为《红楼梦》就是那种趣味,让你体会到人生的细微和丰富,又熟悉又新鲜,真是百看不厌。我同意,《红楼梦》最能展示中国人的情感特色和文化心理。从十几岁读它到五十岁读它,每一次都读得津津有味,唏嘘泪流,而且每读一遍味道不同,泪点不同。这是积淀了自己的故事经历,将情感、时间、意念密密匝匝地钉进经典的章节缝隙、褶皱里。读经典耗时耗力,完全是用生命在阅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